2022-01-2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 心得

    這本書討論了東漢末與三國時代的體制、文學(書畫)、宗教、外交、軍事等等,而在東漢末的最重大事件:黃巾之亂,作者將其定調為文人內部之爭,而非單純的民眾起義;作者會這樣認為是因為:黃巾的主要聚集地潁川,不但是許多黨錮之禍文人的出身地,也是三國時期許多文人的出身地[1]
    而進入了三國時期後,討論的方面更廣了,甚至討論到了少數民族政策、軍制、外交論戰等等,以下逐一討論。
    而有關少數民族政策,三個國家幾乎都是一樣的政策,利用戰爭,將少數民族遷徙,以充實各地人口與兵役。
    而在軍制方面,作者認為:蜀國軍隊最弱,這裡並非全是因為人口差距,而是因為未國是中央集權;吳國是地方豪族組成(私軍),但只有蜀因為劉備的連年顛沛流離導致軍隊組成複雜[2]
    而在外交論戰方面,以下舉幾個例子:
    伊籍對孫權行拜見之禮
    孫權:「你又何必受這麼大罪去為一個無道的君主效力」。
    伊籍:「不,一拜一起哪裡是受罪呢?」
    這個「無道的君主」立刻被換成孫權[3]
    吳國臣子鬫澤被蜀使張奉揶揄,同僚薛綜相救
    薛綜:「你老兄的蜀又算甚麼呢? 有犬則獨,無犬則蜀,橫目苟身,蟲入腹。」
    張奉:「那麼吳又如何?」
    薛綜:「無口為天,有口為吳,君臨萬邦,天子之都[4]。」
    張奉無言以對。
    這兩則例子雖然不是正式的外交辯論,只是君對臣、臣對臣之間的巧辯,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就是因為有這些外交官或臣子的存在,才使自己的國家在交流之間,不但取得了成果也保有了面子。
    最後想談的則是國與國的外交(指其他國家並非指三國),魏因為繼承了漢朝的領土,所以往來的多是西域各國、吳國則是利用滅了交州士氏,而與越南北部取得聯繫;蜀則是藉由涼州取得與西域的聯繫。
    如建興五年(二二七)詔書:
    「涼州諸王國各遣月氏、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5]
    但作者也提出了疑慮:如果真的要與西域聯繫,魏國勢必阻攔。
    看完這本書後,我深深感覺到外交議題的博大精深:要如何在能取得外交利益的前提下,又不被對方君臣以辯論揶揄,保護國家尊嚴。也認知到戰亂也能帶來一些改變(科技、文字書籍等等),如演義裡出現的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等,但書中亦寫道:弩其實三國都有製造,只是蜀最多[6]、而書籍的出現,書中則以曹丕的《皇覽》和王充的《論衡》為例,說明:雖然董卓燒毀了許多帛書,但隨著紙張的普及,書籍出現的速度遠大於消失的速度[7]。 而且這本書相對於敘述簡略的三國志,更讓我看到三個國家各自的無奈:魏雖然最大最強,但始終因為戰線過長,無法進行對某一國的絕對輾壓、吳則是不擅陸戰,無法擴張、蜀則是領土人口最少,交通不易;甚至在漢中攻防時也收到一個空蕩蕩的土地(曹操將漢中軍民遷至洛陽和鄴都)[8],因為戰亂時期人口比土地值錢。但前面作者所提的蜀國軍隊組成複雜以及臣子之間不合(派系大致可分為草創時、荊州時期、益州時期三大集團),劉備和諸葛亮在世時尚可調和,但進入後主時期便一發不可收拾[9],另外就是內政問題,蜀滅亡時,全國戶口九十四萬人,官吏就佔四萬人,比吳的三萬二千還多[10]。這本書很好地描繪了這個時代帶來的變革,也用淺顯的文字為大家打開了這個時代裡許多三國志不曾描寫或是草草帶過的部分。而且參考資料甚多,並非是以作者自我觀點出發的三國著作。
    [1]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新北:台北商務,2019),65。
    [2]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283-284。
    [3]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248-249。
    [4]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251-252。
    [5]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460。
    [6]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441。
    [7]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450-451
    [8]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166。
    [9]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297-298。
    [10] 金文京、林美琪,《三國志的世界 : 東漢與三國時代》,24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文筆很爛的文學院畢業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