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差異與鴉片戰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英國漫畫家筆下的馬戛爾尼使團與乾隆皇帝
最近,香港就鴉片戰爭的討論發生了一些小風波。其一,一位老師因馬虎的備課而教導了錯誤的史事,被窮追猛打,最終更要被吊銷教師註冊。窮追者是見義勇為還是借題發揮,就要他們各自撫心自問。其二,傳媒發現一些新版教科書,把「中英兩國的差異」抽離於鴉片戰爭的原因,還刻意在教師備忘中給予溫馨提示,「這些與鴉片戰爭的爆發沒有直接關係」。出版社是提供更準確的教學內容,還是尋找更穩妥的立足點,這也是難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鴉片戰爭由鴉片問題引致,這個答案清晰不過。至於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關係緊張,是一個不相干的話題嗎?這就值得學習者細心想一想。
瓦特發明蒸氣機被視為工業革命的開始
相應中國的乾隆年代,英國經過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冒起,擁有海上霸權,並且不斷向東方擴展勢力,開拓貿易市場。然而,英國貨品在中國並不暢銷,與此同時,大量茶葉輸入英國,令貿易額出現嚴重的逆差。英國商人歸咎於廣州一口通商,於是力圖打開中國的貿易大門。英國派遣使團來華,如馬戛爾尼,期望透過外交談判改變現狀,但都無功而返。
從滿清的角度,貿易只是嘉惠遠人的手段,外族進京只為了進貢,換言之,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和天朝大國的外交觀念,跟英國的貿易互利及外交平等的觀念,不但顯得格格不入,更成為道光年間,英國商務監督義律推動戰爭的理據,視武力打開中國門戶為必要的手段。
英國以鴉片貿易來扭轉逆差,以「販毒」來取得絕對的順差。在英國國會討論開戰的言論中,雖然有反對維謢不道德貿易的聲音,但更主流的意見,是藉機會向滿清開戰,以擴大貿易的機會。換言之,從英國的角度,不滿中國的貿易態度,以武力拓展市場的確是他們向滿清開戰的理據。
除了政府層面,英商也期待戰爭可以化解在華貿易留下的一些積怨。滿清推行「防範夷人章程」,外商在廣州的生活受到很多限制。滿清實行公行制度,外商只能跟公行進行貿易,也只能透過公行與官府打交道,有怨無路訴。此外,公行恃其特權,以借貸名義向英商進行苛索,形成商欠問題。在英商的鼓吹下,把侵略美化為維謢公平貿易,保障英商財產,為英國製造了「理直氣壯」的藉口。
中英在貿易觀念及外交觀念的差異,跟戰爭沒有直接關係,這是準確的描述,簡單來說,沒有政權會單純為了文化差異而開戰。不過,中英差異也不能說跟戰爭沒有關係。
從學習歷史的角度,這是「遠因」和「近因」的分別。這不是時間的問題,如果時間近一點的叫近因,那麼,遠因與近因只是一種主觀的、相對的及沒有實質意義的觀念。以唐代安史之亂為例,唐玄宗時代外重內輕的軍事佈局,就是遠因,它提供了一個有利於戰爭的環境,但有這個環境不等於必然發出戰亂。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其政治野心令亂事無可避免,是觸發戰爭的近因。
同一道理,中英差異帶來的緊張關係是遠因,它只提供了一個有利於戰爭的環境,英國在磨拳擦掌,靜心等候機會,但開戰的機會何時出現,或許遲,或會早。鴉片輸入及因而產生的禁煙運動,就使戰爭一觸即發,這就是近因,是鴉片戰爭的最主要原因。
遠因與近因不是一種並列關係,在化繁為簡的前題下,只講近因而忽略遠因,或許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遠因低貶至可有可無,甚或基於某些目的而否定它,就值得商榷了。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清初的統治政策,是高壓與懷柔並用,以產生剛柔並濟的效果,既震懾反抗勢力,又爭取漢族認同。針對被統治者的特性,滿清分別為百姓和士人設計相應的高壓政策和懷柔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效果。
雍正一朝的張廷玉、鄂爾泰,乾隆一朝的傳恆、和珅,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擁有軍機大臣身分的清初大臣。 軍機處的前身是南書房。這本來是皇帝學習的地方,康熙帝順勢親自選拔翰林學士在此當值,以「南書房行走」職銜,充當皇帝的智囊,形成君臣密議朝政的模式。
滿清入關後,為了鞏固政權,於是推行高壓與懷柔政策,一方面以武力強權來鎮懾百姓,另一方面以利誘手段來收買民心。偏重於高壓,或許會重蹈大元速亡的覆轍,偏重於懷柔,或許難以駕馭文化水平較高的漢族,於是滿清採用剛柔並濟的統治手段。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
清初的統治政策,是高壓與懷柔並用,以產生剛柔並濟的效果,既震懾反抗勢力,又爭取漢族認同。針對被統治者的特性,滿清分別為百姓和士人設計相應的高壓政策和懷柔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效果。
雍正一朝的張廷玉、鄂爾泰,乾隆一朝的傳恆、和珅,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擁有軍機大臣身分的清初大臣。 軍機處的前身是南書房。這本來是皇帝學習的地方,康熙帝順勢親自選拔翰林學士在此當值,以「南書房行走」職銜,充當皇帝的智囊,形成君臣密議朝政的模式。
滿清入關後,為了鞏固政權,於是推行高壓與懷柔政策,一方面以武力強權來鎮懾百姓,另一方面以利誘手段來收買民心。偏重於高壓,或許會重蹈大元速亡的覆轍,偏重於懷柔,或許難以駕馭文化水平較高的漢族,於是滿清採用剛柔並濟的統治手段。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什麼是「身分定位」呢? 簡單來說,身分定位是指個人或企業在某一特定範疇或社群中所確立的獨特身份和位置,這看起來好像只是表面的標籤,但實際上是深入到個人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核心...
Thumbnail
台灣 零售媒體 第一品牌 TenMax,隨時為您提供行業最新動態。本週我們將與您分享東南亞的 RMN 發展動態、DOOH 與門市零售媒體的差別和法國零售商 Intermarché 的智慧購物車應用,讓您深入了解零售媒體的發展趨勢。
Thumbnail
在勞資爭議調解中,調解紀錄應以簡單明瞭為原則,重點在於釐清主要訴求而非詳述整個過程。調解紀錄的準確性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撤回」與「拋棄」的用法上,必須清楚區分類似概念。透過清晰的記錄,能夠有效避免誤解及後續的法律問題,確保調解結果的正確實施。瞭解調解的法律依據及程序,有助於雙方達成合理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本文探討韓式證件照與傳統證件照之間的主要差異,從拍攝風格、構圖及表情管理等多方面進行分析。韓式證件照以其自然與清爽的特點逐漸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而傳統證件照則注重專業性與嚴謹的規範。文章還深入探討兩種風格的妝容、造型、打光方法及其背後的文化背景,幫助讀者選擇最適合的證件照風格,並瞭解其社會意義。
Thumbnail
學生時代在讀明末滅亡的通俗歷史時,經常會讀到「欠發軍餉」是明朝貪腐罪惡的一大象徵。不過讀過比較多其他帝國的歷史後,就發現了一件事情:欠軍餉的帝國比不欠的還多。而且,欠餉與國勢鼎盛與否沒有絕對關聯。 西班牙帝國在其鼎盛的黃金時代,就已經發生過欠餉或延遲未到的問題。尼德蘭深受其害。 東羅馬帝國號稱最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貓奴的代表就是民國時期的那些風雲人物,被記上一筆的成為一方歷史,被民間八卦的便成為風雲傳奇。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什麼是「身分定位」呢? 簡單來說,身分定位是指個人或企業在某一特定範疇或社群中所確立的獨特身份和位置,這看起來好像只是表面的標籤,但實際上是深入到個人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核心...
Thumbnail
台灣 零售媒體 第一品牌 TenMax,隨時為您提供行業最新動態。本週我們將與您分享東南亞的 RMN 發展動態、DOOH 與門市零售媒體的差別和法國零售商 Intermarché 的智慧購物車應用,讓您深入了解零售媒體的發展趨勢。
Thumbnail
在勞資爭議調解中,調解紀錄應以簡單明瞭為原則,重點在於釐清主要訴求而非詳述整個過程。調解紀錄的準確性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撤回」與「拋棄」的用法上,必須清楚區分類似概念。透過清晰的記錄,能夠有效避免誤解及後續的法律問題,確保調解結果的正確實施。瞭解調解的法律依據及程序,有助於雙方達成合理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本文探討韓式證件照與傳統證件照之間的主要差異,從拍攝風格、構圖及表情管理等多方面進行分析。韓式證件照以其自然與清爽的特點逐漸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而傳統證件照則注重專業性與嚴謹的規範。文章還深入探討兩種風格的妝容、造型、打光方法及其背後的文化背景,幫助讀者選擇最適合的證件照風格,並瞭解其社會意義。
Thumbnail
學生時代在讀明末滅亡的通俗歷史時,經常會讀到「欠發軍餉」是明朝貪腐罪惡的一大象徵。不過讀過比較多其他帝國的歷史後,就發現了一件事情:欠軍餉的帝國比不欠的還多。而且,欠餉與國勢鼎盛與否沒有絕對關聯。 西班牙帝國在其鼎盛的黃金時代,就已經發生過欠餉或延遲未到的問題。尼德蘭深受其害。 東羅馬帝國號稱最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貓奴的代表就是民國時期的那些風雲人物,被記上一筆的成為一方歷史,被民間八卦的便成為風雲傳奇。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