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比日本製造的壓縮機還要稀少-枵狗數想豬肝骨(Iau káu siàu siūnn ti kuann kut.)

目前正在On檔的〈天鵝宴〉系列是目前 #台語話故事 單元中系列集數比較多的,一來是這齣戲在我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我希望在它的故事架構下,把每一句我覺得道地、精彩、有趣甚至奇思妙想的台詞解析給大家聽,除了日常的台語對話,透過瞭解這部淺白又優雅的戲劇台詞,也能讓你的台語的細緻度更加提升。有沒有遇過一些人,總覺得他╱她講話似乎特別有氣質呢?那樣的氣質就在這樣的長期積累裡。
天鵝宴系列第一集我們介紹了這齣戲的由來,從閩劇到歌仔戲的轉變,以及1992年至今,跨越30年的演出意義,甚至細數了主要演員的變與不變;這齣戲裡經常有前後對照的結構,例如楊淑妃吵著要吃天鵝肉,唐太宗一氣之下「搧(siàn)」了她一巴掌,還罵她是隻「傻蟾蜍(憨螿蠩gām-tsiunn-tsî)」,這當然就是對應了「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句話。
不過在台語裡有句與「憨螿蠩想欲食天鵝肉」意思相同,但更直白也更極端的諺語:「枵狗數想豬肝骨。(Iau káu siàu siūnn ti kuann kut.)」當然這句俗諺還算常用,從字面看也很容易讀懂,豬內臟在台語俗諺中經常被當成高貴或稀罕的事物的代稱,而豬肝裡當然是沒有骨頭的(肝會不會結石呀?),自然是比日本製造的壓縮機還要稀少,餓得要命的狗還想著要吃這種珍稀的食物,那就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啦!
說到豬肝,就忍不住想介紹一下宜蘭的特色食物之一:「膽肝」,請注意,膽肝唸成「tám-kuann」,有句話說「泉州人開港,漳州人種田(Tsuân tsiu lâng khui káng, tsiang tsiu lâng tsìng tshân.)」表達了大致的族群習性(但不是絕對),在原鄉對外貿易興盛的泉州人與農耕拓墾導向的漳州人,在台灣一樣表現出其各自的發展傾向,於是載運貨物的驢與農家飼養的豬,就成了漳泉械鬥時最喜歡互相攻擊的代稱了,你看看清咸豐年間的噶瑪蘭廳(宜蘭)人李逢時的〈漳泉械鬥歌〉,就明確的說出了「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
扯遠了,我要說的是宜蘭是當時的漳州人大本營之一,豬可是非常重要的財產,自然也是一分一毫不能浪費的,但內臟容易腐敗的問題在沒有冰櫥(ping-tû)的年代可是非常麻煩的,這樣的奢侈品怎麼可能讓它放著壞掉呢?所以宜蘭人開發了豬肝的保存法。
首先得將豬肝洗乾淨並且蔭乾到半乾時,在表面抹上甘草粉等調味料,好讓外層獲得保護,接著從肝管注入調味料,並懸吊起來,讓調味料能均勻擴散入味,再將豬肝用竹片撐開,讓陽光曝曬(夜晚則收起來浸泡在醬油中),反覆製作到豬肝成為扁平狀硬塊,最後再經過煙燻去掉水份,才成為能長久存放的膽肝。
膽肝又可以分成適合直接吃的粉肝,與另外需要處理,而且味道比較鹹的柴肝……但老實說我個人是沒有特別喜歡吃啦!也許你可以把它視為……豬界的烏魚子?總之,如果你到宜蘭玩,不妨買一點回家吃吃看。
立刻收聽 台語話故事丨戲開天鵝宴,一宴三十年(一)改不了的劇本&不能改的縣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