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去年,韓國心理學博士朴又蘭的著作"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在台出版,書名吸睛、直闖人心,短短一個月就五刷,銷量頗豐。這書的內容著重在女性的情感連結,解析為什麼媽媽的情緒影響女兒甚深。 為什麼是女兒呢~~因為相較於兒子,女兒比較貼心、和媽媽有較親密的連結,也因此,女兒比較會因體貼媽媽而成為了媽媽情緒的出口。
那天看了書後,興匆匆和女兒分享在書中看到的論述~~
媽媽: 我那天買的那本書提到,"媽媽只要煮東西,女兒會自動湊過來,兒子卻需要三催四請還不一定會來"。
我的語音未落, 女兒馬上回答我
女兒:那你兒子一定是個女的。
媽媽我聽完後完全是三條線,回問,你怎會這麼想。
女兒:因為你兒子常會說你煮東西、吃東西都不啾的喔。他那麼愛吃、會吃,肯定是個女的。
原來女兒感受到的是他弟弟為了吃無所不能,凡是主動積極,所以書印證了弟弟其實是女的。
但是媽媽腦裡的畫面卻是,兒子只顧玩,爸爸媽媽要三不五時的幫兒子夾菜入碗,盯著他吃飯,不然現在沒吃飽,待會又說肚子餓,徒增困擾。
對照書本內容,媽媽想說的是~~我兒子的表現就如書中所寫,吃不重要、玩樂甚過一切。因此,這驗證了我的兒子是正常的,我的教養也沒太大問題。但女兒的認知怎會和媽媽👩我有著極大的差異呢?
回想我和女兒的對話~~媽媽深刻感受到,同樣的文字,因為角色的差異和套用情境的不同,造就了全然兩極的解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明治世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勉強學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基礎學業,要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要自行安排考前複習,自行選擇的才藝與體育項目不能因為學習後不喜歡或有人際困擾就放棄,學習是挑戰,苦練與苦讀過後將會因為成就感而強化自信。勉強學還用在家庭教養上,我們認為孩子在該有的年齡就該學會的技巧與能力,即使他們沒有學習的意願,我們也會要他
人到中年總是會想起以前的美好,透過Google相簿和Facebook的提醒時不時的回顧往年的總總。藉由和先生聊天回憶孩子小時候的可愛模樣,假借旅遊話題和女兒兒子吹噓自己的人生美好,總是告訴他們過往在英國美國讀書的生活,讓她知道媽媽曾經也是很"精彩"的。
隧道的盡頭是亮光,疫情的盡頭是病毒的弱化,三明治世代的盡頭是父母親生命的凋零與孩子的展翅高飛與燦爛耀眼。 我和先生一直都很喜歡小孩,但是對孩子的照應與養育態度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養法與做法,即使在結婚都已20年,小孩也已經高中與小學高年級的這時候,我們都還是在磨合、在退讓、在彼此適應的階段。
  勉強學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基礎學業,要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要自行安排考前複習,自行選擇的才藝與體育項目不能因為學習後不喜歡或有人際困擾就放棄,學習是挑戰,苦練與苦讀過後將會因為成就感而強化自信。勉強學還用在家庭教養上,我們認為孩子在該有的年齡就該學會的技巧與能力,即使他們沒有學習的意願,我們也會要他
人到中年總是會想起以前的美好,透過Google相簿和Facebook的提醒時不時的回顧往年的總總。藉由和先生聊天回憶孩子小時候的可愛模樣,假借旅遊話題和女兒兒子吹噓自己的人生美好,總是告訴他們過往在英國美國讀書的生活,讓她知道媽媽曾經也是很"精彩"的。
隧道的盡頭是亮光,疫情的盡頭是病毒的弱化,三明治世代的盡頭是父母親生命的凋零與孩子的展翅高飛與燦爛耀眼。 我和先生一直都很喜歡小孩,但是對孩子的照應與養育態度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養法與做法,即使在結婚都已20年,小孩也已經高中與小學高年級的這時候,我們都還是在磨合、在退讓、在彼此適應的階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家女孩兒真的是一個好奇寶寶 常常吃飯吃到一半 就被其他新奇(對他來說啦)的東東吸引過去了 怎麼叫都不會再繼續吃飯了…   更麻煩的是,他下午會待在奶奶家 有時候隨手一包餅乾吃下去 晚餐回家就說吃不下 要不然就是我家懶惰寶貝真的不太愛動 (這點可能遺傳到媽媽… 活動量不高就也食慾不高、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完全是因為書名而買的一本書,因為我有一個女兒,而我的脾氣也一直不好,所以害怕女兒的脾氣也跟我一樣差,看到這樣的書名能不買嗎? 原本以為這是教養類的書,不過看了之後才發現這實際上是心理學的書,因此對我來說內容有點硬,不太容易消化,也花了很多時間才能看完這本書,甚至看完以後不太記得自己到底看了什麼
又聽樓上那男人的大笑聲及女兒的說話聲了, 所以出嫁女兒又回娘家了? 想起倒垃圾時跟這女兒的爸爸聊天, 那女兒父親先跟我們抱怨兒子媳婦, 說兒子媳婦只回家一天就急著抱小孩回娘家了。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女兒在班上的母親節活動中發言:「媽媽最喜歡作的事是煮飯。」 兒子的生活課本有道題目:「媽媽喜歡作的事。」兒子寫下:「煮飯。」 有天先生跟同事說我喜歡煮飯,回到家我開玩笑地對他說:「我們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三人異口同聲,我辯駁無效。我問我自己:「若不用顧慮家人的需要,我想作什麼
1 昨晚吃飯前,女兒一直吵肚子餓 我就先讓他跟哥哥去玩桌遊,然後準備晚餐 煮完後叫他們先來吃 哥哥吃不下妹妹也說吃不下 我就很納悶 自己先吃完之後再來問真的不吃嗎 不吃就是不吃 哥哥隔了一段時間後開吃 但妹妹一樣 問到最後面,原來是她想玩桌遊⋯⋯⋯⋯ 2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家女孩兒真的是一個好奇寶寶 常常吃飯吃到一半 就被其他新奇(對他來說啦)的東東吸引過去了 怎麼叫都不會再繼續吃飯了…   更麻煩的是,他下午會待在奶奶家 有時候隨手一包餅乾吃下去 晚餐回家就說吃不下 要不然就是我家懶惰寶貝真的不太愛動 (這點可能遺傳到媽媽… 活動量不高就也食慾不高、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完全是因為書名而買的一本書,因為我有一個女兒,而我的脾氣也一直不好,所以害怕女兒的脾氣也跟我一樣差,看到這樣的書名能不買嗎? 原本以為這是教養類的書,不過看了之後才發現這實際上是心理學的書,因此對我來說內容有點硬,不太容易消化,也花了很多時間才能看完這本書,甚至看完以後不太記得自己到底看了什麼
又聽樓上那男人的大笑聲及女兒的說話聲了, 所以出嫁女兒又回娘家了? 想起倒垃圾時跟這女兒的爸爸聊天, 那女兒父親先跟我們抱怨兒子媳婦, 說兒子媳婦只回家一天就急著抱小孩回娘家了。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女兒在班上的母親節活動中發言:「媽媽最喜歡作的事是煮飯。」 兒子的生活課本有道題目:「媽媽喜歡作的事。」兒子寫下:「煮飯。」 有天先生跟同事說我喜歡煮飯,回到家我開玩笑地對他說:「我們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三人異口同聲,我辯駁無效。我問我自己:「若不用顧慮家人的需要,我想作什麼
1 昨晚吃飯前,女兒一直吵肚子餓 我就先讓他跟哥哥去玩桌遊,然後準備晚餐 煮完後叫他們先來吃 哥哥吃不下妹妹也說吃不下 我就很納悶 自己先吃完之後再來問真的不吃嗎 不吃就是不吃 哥哥隔了一段時間後開吃 但妹妹一樣 問到最後面,原來是她想玩桌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