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魏朝,你會想到什麼歷史事件?
曹丕篡漢,諸葛亮北伐,高平陵之變,司馬師廢帝,司馬昭弒帝,滅蜀。
中間,則是所謂的淮南三叛,發生在高平陵之後,司馬昭弒帝之前。 歷史是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
跟人生一樣。 專家學者老師們為了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快速接受,整理出這些大事件。
比起曹魏,西晉的大事件反而要簡單俐落得多。 司馬炎篡魏,伐吳一統天下,八王之亂,永嘉之禍。
最受「歡迎」的五胡亂華,就算定義嚴格收斂一點,也是從八王之亂後期就展開了。 這是《晉書》的定義。
始自晉惠帝永興元年,即西元304年。 西元301年,晉惠帝為趙王司馬倫「逼退」,當太上皇。
齊王司馬冏召集聯軍拯救天子,一如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時代隨之開始。 一定要注意的是,繞過西晉皇室本身的紛亂,地方割據的所主打的招牌是什麼?
是「人心思漢」。 由人心思漢所引發的五胡亂華,何其諷刺? 不過那是定義問題,你說他們是五胡,他們說自己才是正宗華夏。
當返回到「漢」也無法天下歸心,大家索性搬出戰國老祖宗的字號來。 沒有漢人,我們都不是漢人。 這很有趣啦,從《三國志》可以看到,漢人以至魏晉,其實沒什麼「夷狄之防」。
兩漢國際化的範圍,最大包含到整個亞洲地區。 會在那邊說什麼「非我族類」的,都是少數。 但唐人卻寫下一個這麼非得嚴格區別「夷狄與我」的史書。
而現在有更多人認為,唐的本身也是來自夷狄。 兩晉南北朝,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變得如此之深? 西元304年,新興地區的匈奴人劉淵,舉起了以漢為名的旗幟。
這不是當代第一個漢國,也不是匈奴人所建立的第一個漢國。 兩個「第一」,都跟東漢光武帝劉秀有關。 對西晉初年的人來說,曹操的權臣建國,是了不起的模型。
但八王之亂所帶來的人心思漢,就否定了這個套路。 當司馬家完全按照曹操模式,在統一天下後,卻只是不斷反覆重演,導致民不聊生,誰還會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式呢?
曹氏四十年,司馬氏也四十年。 這個模型,遠遠比不上近兩百年的東漢。 人們要導正這近百年的戰亂錯誤。 劉淵的匈奴,是漢屬匈奴國。
他本人熟讀詩書,精研孫吳兵法。
在魏朝末年即為朝廷官員,更為晉武帝司馬炎所重用。 如今為了振興法統而努力,錯了嗎? 「三百年後的人,卻要說他是匈奴,是夷狄,根本就是扒糞!」
「見不得別人好!」 晉惠帝即位時,劉淵仍是西晉建武將軍,五部匈奴大都督。
但始終鎮壓不住五部匈奴反亂,又沒有皇親國戚背景的劉淵,還是逃不過被免官的命運。 饒是如此,在賈后下台前,進行的大都督大風吹中,成都王仍是對劉淵伸出了友誼之手。
身為八王中名聲最高,堪比劉邦的成都王司馬穎,可非浪得虛名,竟還是舉薦劉淵為五部監軍。 明明是因罪被免,卻官升一等。
不過,劉淵也因此成了司馬穎的手下。 作為八王的下官,要怎麼在八王之亂中,突然打出復興漢室的旗號? 歷史啊,全是套路。
劉淵不在匈奴領地,但他的親戚,攣鞮氏的劉宣就召集了一些人,打算重新榮耀匈奴。 這些匈奴人的身分關係記錄其實很複雜又多錯誤,比方《劉元海載記》就說,劉宣是左賢王,劉淵也是左賢王。
左賢王就是匈奴的太子。若為真,表示五部匈奴各自獨立,不是一個匈奴國。
或者劉宣是「過去」的左賢王,如今是劉淵。 《資治通鑑》好像是乾脆說,劉宣是右賢王。 不管怎麼說,主體的描述就是,匈奴無單于。
沒有單于,誰是左賢王,也沒有意義。 而劉宣並不打算自己當單于。
我沒有特別相信他的志向是輔佐,是想成為蕭何鄧禹。
在曹操跟司馬懿的後面,說想當良相的,肯定都是耍流氓。 事實上,晉屬五部匈奴的民心在劉淵身上,那是不言而喻。
不然司馬穎也不需留下他當監軍了。 劉淵掌管五部匈奴時「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傑無不至者。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里,亦皆遊焉」。
而劉宣,就選定了輔臣套路給自己,來當曹操,當司馬懿,有何不好? 劉宣說服了一些人,前去通知鄴城的劉淵找機會回來匈奴,我們來革命。
但司馬穎沒打算放劉淵走,於是只有使者回返。 可這一趟跑下來,劉宣等人就可以打起劉淵名號,在匈奴招兵買馬了。 司馬穎留住劉淵,也不是興趣使然。
當時他正要進京討伐司馬乂,實是用人之際。 奪得政權後,司馬穎更是倚重劉淵。
面對前來找碴的朝廷大軍,也是讓劉淵跟石超領兵出擊。 這邊要打贏晉惠帝,不難。
可接下來王浚帶來的鮮卑聯合軍,就不簡單。 大家都知道,劉淵就跟司馬穎建議,「我們也可以找援軍。五部匈奴一定會接受我的徵召。」 司馬穎說:「你能保證?而且他們能來得及?鮮卑烏丸來得這麼快,不如我先跟皇上去洛陽避避風頭吧。」
劉淵表示:「您是武帝之子,有大功於朝廷,誰不願意為您挺身而戰?可一旦您離開鄴城,示弱於人,即使到了洛陽,誰還會聽從您的指示?」
「更何況五部匈奴兵分二路,定可分別擊破王浚與鮮卑,有勝無敗啊。」 司馬穎認同,賜劉淵北單于之位,前往匈奴地徵兵。 怎料接下來的消息,卻是五部匈奴奉劉淵為大單于。
匈奴援軍未至,司馬穎為鮮卑聯軍大敗,撤往洛陽。 說明一下,史書的角度並沒有去說,真正要反晉建國的人是誰。
但從這段描述來看,劉淵被五部匈奴「軟禁」的可能性,是有的。 劉淵真心想要幫助曾經對他「雪中送炭」的司馬穎。
就連司馬穎被擊敗後,劉淵也對匈奴諸王提出要求:「司馬穎不採用我的建議,擅自出擊大敗。但我跟他有言在先,還是得去救他的。」 於是點出了兩萬兵馬,預備攻打鮮卑。 劉宣這時候沒有出來說話,「陰謀論」就不會成立了。
「晉為無道,奴隸御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屬晉綱未馳,大事不遂,右賢塗地,單于之恥也。今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魚肉,此天厭晉德,授之於我。單于積德在躬,為晉人所服,方當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鮮卑、烏丸可以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敵!今天假手於我,不可違也。違天不祥,逆眾不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願單于勿疑。」 公蝦小?
劉宣表示,現在是上天要亡晉,我們應該奉天承運,跟鮮卑當朋友,討伐晉朝。請單于要相信天意。 「哇,匈奴人好迷信的,又沒文化,相信神鬼之說超合理。」 事實就是這些姓劉的匈奴,都是接受漢家教育的。
劉宣跟劉淵更是學士等級,若非志不在此,完全可以上博士的「蠻夷」。 劉淵怎麼可能不知道,劉宣在講幹話?
但劉宣的意見,就是匈奴諸王的意見。 順之,劉淵的人生就算沒有富貴不可限量,至少也能稱一時之王。
逆之,死定。 劉淵的妥協,更充滿了令人玩味之處。
「好吧,古時候的帝王大禹,周文王,其實也都是來自華夏以外之地……」
忍不住裁判暫停一下,這也是「夏朝由周朝捏造」的重要論點之一。 「我們匈奴雖然只有十幾萬,但以一當中原人的十不成問題。打敗晉朝,上可成漢高祖,至不濟也能成曹魏之業……但是,人生最重要就是這個但是。」
劉淵頓了頓:「中原人是講道統的,未必會願意臣服匈奴。反過來說,大漢朝四百年江山,受到老百姓普遍支持,就連劉備都能撿角撿成蜀漢昭烈帝……匈奴是漢室姻親,約為兄弟,如今兄終弟及,正合古禮。我們與其打著匈奴名號,不如建國為漢,追尊後主起義!」 後主阿斗這時也死了三十幾年啦。 關於劉淵這段發言,我基本上都把他提到的「我」,當作「我國」,翻成「匈奴」。
這樣整篇文義才會通順。 不只是劉淵的對白,也是這一篇文章的所有論點。 魏武不稀奇,劉備是傳奇。
三國立場的逆轉,從劉淵這些人求學的時期,就已經展開。 想當然,劉淵的即位文宣,自然也是採取蜀漢那一套:「曹魏叛逆論」。
要注意的是,劉淵並未稱帝,只是稱王。 在這之前,早有偽帝齊萬年,聯合匈奴、氐、羌,對西晉的統治展開反擊。 而萬年之亂(誤),也是造成西晉輿論出現「歧視」的重要原因。
劉淵當時為朝臣,自知其弊,更試圖改「以漢之名」起義,自然也要觀望一下「稱帝」會帶來的影響。 這是一個三角關係。 晉朝跟匈奴好,跟百姓不好。
以匈奴為名,可以輕易開大軍進入晉朝領地擔當聯盟軍。
要消滅晉室很簡單,但接下來要面對百姓的不服從,與鮮卑的正面作戰,未必就是個好選擇。 以漢為名,得到「晉朝」以外的支持會更多,但相對跟晉朝的正面決戰,就不可避免。 劉淵究竟是深謀遠慮?還是把希望寄託在晉朝軍隊上?
寄望西晉能夠打敗匈奴,讓他自己有反轉的機會。 我們無法知道答案,因為并州部隊只能勉強抵禦,接著就是敗戰,撤退。
但為什麼有這種推測?因為劉淵並沒有加強擴大戰果。 而有一個在漢國初建時,被匈奴俘虜的西晉大將王育,頗得劉淵重用。
王育也站出來說:「老闆建國以來一直偏守不出,是在等待時機一舉奪下河東,進而稱帝占領長安,以關中為根據地掃平洛陽!」 就是沒摘錄:你們懂個屁。 劉淵也連忙說,這就是我所想要的。
於是漢皮匈奴國就開始執行這套戰略了。 然而,自劉淵建國以來,「特荷尊重,勳戚莫二,軍國內外靡不專之」的丞相劉宣不見了。
進位稱帝的劉淵,策立三公為:劉和,劉歡樂與呼延翼。 呼延翼,是劉淵王后的父親。
當初去鄴城通知劉淵可以回匈奴當單于的,也就是王后的兄弟呼延攸。 這時候,我們要回頭去想一件事。
劉淵建議「以漢為名」來取得天下「晉人」的認同,但匈奴人本身,認同嗎? 我的答案是不認同。
在不認同的情況下,匈奴人仍能以漢為名在作戰的原因,就是劉宣這個系列在穩住場子。 當劉宣不見了,並不是劉淵就可以無所顧忌成為真皇帝。
反過來說,劉淵必須去面對「漢朝廷」與「匈奴王庭」兩種架構。 最終,劉淵立了呼延王后的兒子「劉和」為太子。
同時立單皇后的兒子「劉聰」為大單于。 就算對這段歷史不熟,光憑戲劇性發展應該也可以猜到,「漢朝廷」要出大事了。 一如劉淵跟劉宣的關係,「漢朝廷」就是「匈奴王庭」的傀儡。
劉淵死後,無法接受的劉和派系,對匈奴派發起了武裝政變,當然就是被收掉了。 劉聰本來希望讓漢化程度比較深的弟弟去接任漢帝,但弟弟不敢接受,大臣們也堅持要劉聰來接任。
推辭不能的劉聰表示:「那我先當,等弟弟長大再還他吧。」 這不是一個中國本土會有的習俗。
但戰國邊疆會有。
趙國會有。 趙國的敵人,北狄會有。 劉聰將弟弟轉為大單于,自任皇帝。
這時候單于又不是單于了,很顯然是左賢王。 胡與漢,越來越交錯複雜,越來越分不出彼此。 匈奴,只是第一個。
他們進入中原的原因,不是因為生活困苦,也不是文化感召。 其實很單純的就是,家族的老太爺要死了,而我們有分遺產的權利。 這是漢武帝所建立起來的龐大家族。
是大漢天威真正的,遺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