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隱」不住的「空」
(2015)
如果說李安的【臥虎藏龍】(2000)是將「武俠文學」套上西方的語境,帶進了歐美觀眾的視野當中,藉此展示華人特有的文化與社會樣貌;那麼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則可以說是藉由「武俠題材」,把所謂「東方的審美」引介給了西方世界。
不過,雖然當年坎城影展大獲好評、外國影評一片叫好,卻也為我們(台灣觀眾)帶來了一些值得思索的問題。
講了什麼故事?
首先,本片「故事的傳達」就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從故事裡相互呼應的頭尾,知道身為殺手的聶隱娘無法割捨「人倫之情」,仍舊對人帶有著一絲憐憫;而此同情之心,與師父的冷酷無情相互違背、衝突,甚至也和當時,由於政治鬥爭、宮中利益糾葛而不斷發生刺殺事件的「世道」形成對照。
如同侯導自己所言,也許那暗潮洶湧、殺機四伏的狀態,就是本片想傳達的「唐朝」(主要是中、晚唐)的「現實」。顯然師父認為聶隱娘的天真善良有些不切實際。
此「善良」,乃主線一。
透過嘉誠公主嫁到魏博當娘娘的故事,以及電影中所引用「青鸞舞鏡」的典故,我們可以看出電影對於聶隱娘「孤獨」的暗示:
不管是成為了政治聯姻之交易品的嘉誠公主,還是受師父指使去進行刺殺的聶隱娘,這兩個被他人的擺弄、操控,成為了工具,「與眾不同」的女人,都倍感寂寞。
這樣的寂寞與無奈,你甚至可以擴展到片中的其他人物身上,尤其是田季安與聶隱娘的父親,也都是在這場政治風暴中身不由己、獨自承擔。
此「孤獨」,乃主線二。
整個故事中,這兩個核心內涵一直若即若離。
你當然大可以說,聶隱娘的「寂寞」與「善良」是可以彼此解釋的:因為世道的混亂,導致了個人的孤獨,而聶隱娘的孤獨,則隱隱激發了她對人的情感。
然而,這卻無法彌補導演侯孝賢與編劇朱天文等人「留白」太多,以至於語焉不詳的缺失。
整部片中大量中遠景的鏡頭、大量沒有對白的情節、大量觀眾難明其道理的剪接與敘事,以至於電影裡頭誰是什麼人、誰跟誰又是什麼關係、誰為什麼要幹什麼,完全都含糊其辭地帶過。
你要說這「藝術」嗎?我只覺得是在找觀眾麻煩而已。此種表現手法,完全無法與上述那些故事所想傳達的意義匹配,且反而造成了大家理解的困難。
(原來面具女刺客是田季安的正室、原來娘娘與聶家有這麼一個「毀親約」的恩怨……好多故事的因果,都是要看到很後面,甚至回去查資料才能釐清的)
怎麼講故事?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個「表現手法」了。為何侯導要這樣拍?這樣拍的效果又是什麼?
你可以說,如此飄渺、疏遠的鏡頭語言,是傳達了木訥的聶隱娘與別人的距離感,更是那黑暗的時代、詭譎的權力場域內,人心的隔閡、難測。(這種說法還勉強可以接受)
你也可以說,這種靜謐、平淡的氛圍,「景」大「人」小的構圖,帳幕遮掩的畫面、場景安排,在在都是要傳達一種有如山水畫一般的、中國古典藝術的美感,如同前文所言,侯孝賢有意展示東方特有的藝術傳統與審美。
可是最終成品看下來,一方面故事因此被講得模糊而晦澀;另一方面,以故事內涵而言,這樣刻意留白、疏遠觀眾的表現手法看來也沒有其必要性。
因為「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權力鬥爭中人的孤獨」,乃至於「聶隱娘的內心情感」,都與整部電影表現的「平淡自然之美」,所謂「東方的審美」可說是一 點 關 係 也 沒 有。
你儘管可以去網路上查到一堆對侯導在本片的「中國美學」技法的讚揚,可老實說,就算是用徐克的視覺風格來拍這故事,也不影響其故事意義的傳達,被侯孝賢用這種恬靜的氣氛來拍也不會比較好。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下結論,這部【刺客聶隱娘】,也只是在賣弄中國文化、(以西方世界而言)異國風情罷了。
如此說來,本片的「功能」,以及這份用心,大概與張藝謀的武俠片差不多層次而已,都只是淺薄地借用「中國古典元素」來博取外國人歡心罷了。
差別只在於,張藝謀更膚淺地只消費了這個文化的皮毛,在美術設計方面參照了中國文化的「符號」;而侯孝賢至少他至少抓到了古典藝術中的美學精髓(雖然也只是無意義地展示)。
我想,聶隱娘再怎麼「隱」,最終也難掩自己內心的「空虛寂寞」;而侯導再怎麼「隱」,也終究藏不住整部電影透露的「空洞」。
為什麼被喜歡?
那麼第三個困擾著大家的問題就是:為何外國評審、影評人都那麼喜歡,大力地讚揚【刺客聶隱娘】?
嗯,這樣說也許有些失之偏見,也許有點武斷,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西方人根本不懂。
對他們而言,這可能就是又一個異於歐洲電影美學、異於好萊塢、非常有「異國風情特色」的風格。
到底中國文化、東方美學的內容為何,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概念,更不用說如何透過電影表達、如何判斷優劣了。
這雖然是本人小小的推測與牢騷,但當你發現張藝謀那膚淺幼稚的【十面埋伏】(2004)與裝腔作勢的【影】(2018),也都和【聶隱娘】一樣在國外影評那兒大受好評時,你大概就知道他們對於「中國文化、美學」之鑒賞能力是如何的低落了。
不過別擔心!雖然外國人沒這樣的能力來辨別侯孝賢與張藝謀的高下;反過來想,台灣人能夠鑒賞【刺客聶隱娘】這部片好壞的大概也不多;瞭解中國美學之內容與精髓的大概更少。
反正外國人說好,這「台灣之光」就不可能會壞嘛~不是嗎?
(是不是有點罵得太過頭了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