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常用自己角度去思考,總是在同溫層中取得認同。從小交朋友就是差不多同一種類型,但實際生活周遭會遇見許多不一樣的人,例如:新住民朋友。退休後認識的新朋友也都是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我更深刻感受到,我們不應先有「人設」再去認識對方,生活中每一刻就該發揮同理、關懷、傾聽、接納、交流與認同等心境,去理解不同的生命經驗,更豐富了自己,不是嗎?
《小黑和小白》講述小黑和小白這2人透過網絡相遇相識,他們從虛擬社交走向現實交往、從各自宅在家中到走出家門體驗大自然的過程中,一起經歷了複雜曲折的心路歷程。走出自己設定的舒適圈,打破隔閡與疏離,小黑和小白在看見了彼此的同時,也獲得了對自我的認知和心靈的成長。
當小黑第一次願意走出去到小白家時,小白卻看不見小黑。同樣地,換小白勇敢地說那我去你家好了,小黑也看不見小白。這時我們不難發現繪者用了簡單光學現象,因為小黑家都是白色,小白便消失其中;小白家都是黑色,小黑一樣是消失看不見的。一個人怎麼會看不見另一個人呢?倘若擴大來談,白人看不見黑人、富人看不見窮人、大人看不見小孩、老師看不見學生… 原來我們都一直以一種自以為「自己的正確」的角度在看待別人批評別人。事實上每一頁他們2人家都有個小窗戶仍透露著外面的訊息,只是他們就是宅在家,鎖在自己的思維中,直到2人一起走出戶外才看見彼此、看見世界,那是一個他們從未體驗過的多元豐富感受。
我特別想聊聊新住民朋友,因為我的弟媳就是來自越南,我們的社會其實對於不同族群認知真的不夠,以至於有一些偏頗的判斷,總想要以同化的方式來使新住民變成「台灣人」,雖然入境隨俗很重要,但是在尊重不同文化的觀點下,彼此進一步的用「心」相處,多去了解他們的文化內容及成長背景,讓他們在融入台灣社會的時候能夠更輕鬆自在些,多元的意義不就在於學習包容和尊重差異,尊重得從了解開始啊。
其實對新住民不要特別強調「幫助」,應該是協助他們融入社會,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優勢和專業,如果能給他們機會和空間發揮,一定可以做得很好。雖然政府目前給予新住民非常多資源,但社會上仍沒有足夠的包容力接納他們,她們在被要求「同化」的同時,母國的一切仍受到歧視,甚至忽視了他們原鄉文化特色,更遑論多元尊重了。台灣本來就是個移民社會,在每個時期都有著不同背景因素的移民潮,所謂全球化的世代,移民(移動)其實不是過去式,而正是現在進行式。
如果你(妳)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送愛心更歡迎追蹤我,有任何想要交流的意見與想法也都歡迎哦!謝謝你(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