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用地理區作框框,桃園境內有高山、丘陵、河階、台地、平原……多種地形,可以分作好幾個區域,寫成好幾篇文章,不過這樣做,已經超越我的負荷能力,需要勞煩學有專精的教授與文史工作者來寫了。為了讓內容不要太過無趣,嚇走讀者,以下我將用Q&A的方式呈現,如果這篇文章能讓您快速得到相關資訊,甚至得到一些趣味,想進一步了解桃園的平埔族,真是再好不過!
台灣有個民間傳說,內容是:鄭成功曾率軍來台灣北部,在鶯歌(現今新北市鶯歌區鶯歌火車站附近)遇到一隻大鳥精。這隻鳥精吐出的氣會變成瘴氣,鄭軍路過這裡,不少將士紛紛病倒,而且前方迷霧籠罩,不辨方位。鄭成功一氣之下就用大炮轟擊,結果那隻鳥精就變成了石頭。這個傳說是假的,不過鄭成功有來過台灣北部吧?不然怎麼會有人編出這個傳說呢?
鄭成功沒有來過台灣北部,因為來到台灣不久,他就因病往生。繼任的鄭經,還有下一任的鄭克塽都不曾來到北部,來台灣北部的是,那些奉命攻打荷蘭東印度公司殘餘勢力的軍隊。因為台灣長官揆一投降以後,在台灣北部的荷蘭人駐軍與北部的原住民並沒有馬上投降,所以當政者不得不派兵掃蕩。
當年的鄭軍在桃園的南崁港登陸,與南崁附近的原住民交戰,結果後者落敗,逃離當地。鄭軍就佔領現今南崁廟口一帶,之後在附近設柵防守,開墾荒地,吸引一些漢人前來開墾。
由於鄭成功的軍隊打敗了荷蘭人,又壓制許多的原住民,營造一個有利於漢人生存的社會環境,於是得到後世不少漢人的推崇,相關的傳說也就應運而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桃園的平埔族歡迎鄭成功的軍隊嗎?鄭家軍不是幫他們去除那些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荷蘭人嗎?
當年的原住民是怎麼看鄭成功擊敗荷蘭人,目前不得而知,因為他們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把自己的感受寫成文章流傳於世,即使是當時的閩粵移民、鄭家軍也沒有多少人寫下他們對原住民的觀察,實在很難說當時的桃園平埔族究竟是很歡迎,還是非常厭惡?
值得注意的是,鄭家軍一來桃園,就跟南崁社發生武力衝突,結果南崁社的人被驅離,一部分的土地被鄭軍強佔侵墾。這件事無疑昭告當時所有住在桃園的人:
一群不亞於荷蘭人的強橫之輩來了!大家要小心了!
我翻查一些學者的研究,鄭家軍當年似乎只佔領南崁社部分土地,然後就在上面屯田,娶附近村社的女子為妻,成家生子,並沒有佔領南崁社所有的土地,也沒有繼續深入內地,否則桃園的平埔族將與鄭家軍爆發更激烈的衝突,然後留名青史。
東寧王國統治了整個桃園嗎?
應該沒有。
從現有史料與學者研究,東寧王國只統治桃園部份地區,涵蓋桃園沿海平原、南崁溪中下游與桃園台地的一部分。至於內陸的山岳地帶、桃園北邊的龜山丘陵與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內側、大溪的河階地等等,可能是東寧王國的化外之地,因為這些地方都住了一堆非常強悍的原住民,從西班牙人入侵以來,他們就不斷反抗各種外來入侵者。
東寧王國時期,歷史課本上說的那些文教措施,曾在桃園推行嗎?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的那些文教措施,例如:建孔廟、實施科舉、立社學來教化原住民,幾乎是在南部推行。由於桃園地區距離東寧王國的政治中心相當遙遠,當時的南北交通也很不方便,加上統治者致力與滿清政權對抗,所以無法全心全力推行。
從現今留下的文獻資料,還是學者研究,我們找不到証據証明:當時的古桃園人被要求穿明服、說漢語、取漢姓漢名、祭拜漢人神明、改採漢人祭祖儀式,孩子被迫送進社學,接受漢文教育。
總之,東寧王國雖然沿用一些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政、經制度,卻沒有在桃園充分推行這些文教措施,反而是它的敵手──滿清官府達成這個未竟之夢!
東寧王國滅亡以後,那些在南崁一帶屯田的士兵,有被強制遣返嗎?
滿清的確下令要強制遣返這些人,不過這道命令當年被執行到什麼程度,至今難以考證,因此後世出現了兩種以上的說法。
有人說,只有鄭克塽、馮錫範、劉國軒.....這些宗室與高階官員被遣返。
也有人說,只在南台灣徹底落實,其他地方,官員就「放水」、「睜隻眼閉隻眼」。沒送回內地的人,不少。即使在安平一帶,若能成功藏身在原民部落,就不會被遣返。
但也有人主張,這道命令真的被貫徹到底,不但所有官兵都要走,與那些官兵通婚的平埔族婦女,還有他們所生的混血子女也得跟著離開,連一些人的屍骨都被發掘出來,送回唐山重新安葬。
上述三種說法,哪種比較接近真實呢?
我實在無法判斷哪一種是對的,因爲每種說法都能找到反例。
如果只有宗室與高階官員被遣返,今天應該會有許多人聲稱祖先是鄭成功的官兵,應當會有不少這時期的古文物、古墳、古廟留下來才對!可是眾所周知,這時期留存下來的東西少到快要沒有,偌大的桃園竟然只有一座東寧王國時期落成的五福宮,而且最初還是用茅草搭蓋的!同時期的古文物、古墓、古宅遺址幾乎沒有!
──是否代表:當年被遣返的人非常多,不但中、下階層的官兵被遣送,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得走?連他們住的房子、墳墓、廟宇都遭到無情的破壞?
如果是只在南台灣執行,其他地方沒有,那麼其他地方應該會留存一些這時期的古文物、古墳、古廟,而且康熙時期來台的那些官員跟文人,如:郁永河,必然會發現這些該被遣返卻滯留下來的人,不會放著這批反清復明的潛在分子不管。
──我想,這個可能性很高!但康熙治下的滿清官府有那麼薄弱的統治力嗎?滿清官員不會巧妙利用明鄭遺民與原住民的對立,鼓動原住民協助官府押送這些該被遣返的人,並搜查躲藏起來的人?
但如果這道命令被徹底執行,連屍骨都送回去的話,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台南五妃廟了!因為五妃與朱術桂的屍骨會被送回去!而著名的流寓文人沈光文,也會被目加溜灣社的人扭送官府領賞,不太可能長期留在部落,讓來台官員季麒光找上。朱一貴早就被送回去,不可能留在台灣發動起義!因為絕大部分的明鄭遺民被送回去後,哪會有「反清復明」的支持群眾?台灣各地的原住民對明帝國有什麼眷戀之情呢?
──顯然,有一些人就是沒有被遣返,不論他們是漏網之魚,還是這道命令被官員選擇性執行,他們並不在遣返的行列,否則就不會有一些歷史事件與古蹟存在。
我翻查張素玢和詹素娟寫的《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潘英寫的《台灣平埔族史》、沈建德的《台灣血統》、李筱峰寫的台灣史相關著作、埔農的書、康培德的《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 荷西明鄭時期》.....仍然找不到答案!到底當年來南崁開墾的鄭軍有沒有被遣返?有的話,被遣返多少人?若有一些人沒被遣返,是什麼原因?
──上述問題至今仍是一個個需要破解的謎團。
至於桃園的平埔族,當年他們是熱切響應官府發布的遣返令,迫不及待地將這些鄭軍官兵繳械,押送到滿清官府,順便收回自己當年被侵佔的土地?
還是他們暗中包庇這些人,尤其是一些人的女婿或是丈夫,讓他們以滿清官員眼中的「番人」形象繼續生存?也就是:讓這些人不薙髮,不留辮,不穿滿人衣服,改穿原住民的衣服,在部落安然活到老死?
或者當年的滿清官兵確實發現了這些「隱形者」,但他們認為:糾出這批人,只是平白增加工作量,不如放任這些無心反抗的人去做「番仔」養老,比較划算,於是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