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描述,不宜盡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本文應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年3月19日至6月19日「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特展而作,根據展品〈郁永河〈番境補遺〉〉,進行逆寫與演義,並以真名發表。
郁永河《裨海紀遊》與其他明清文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描述,很大程度形塑了我們的認知。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話用在明清文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描述,很適用。因為不少作者是透過傳聞了解台灣原住民,而不曾來到部落觀察研究。即使極少數文人來過部落,接觸當地人,甚至透過通事、翻譯者[1]與當地人溝通,但因不求甚解、文化隔閡、誤譯等緣故,對某些現象的描述及現象背後成因的解釋,也明顯有訛誤,連郁永河〈番境補遺〉這樣的名篇也不例外。
註:
[1] 翻譯者未必是漢人,也有原住民擔任。
郁永河〈番境補遺〉當中有一處對一般說是噶瑪蘭族的哆囉滿人的描述,不但隱含矛盾,且與史實有出入。作者寫道:
哆囉滿[1]產金,淘沙出之,與雲南瓜子金相似;番人鎔成條,藏巨甓[2]中,客至,每開甓自炫,然不知所用。近歲始有攜至雞籠、淡水易布者。」
白話的意思是:
哆羅滿產黃金,從沙中淘洗出來,與雲南瓜子金相類似;番人把淘來的金粒熔成條狀,藏在巨甓中,有客人到的時候,每每打開甓來自我炫耀,但是卻不知金條有甚麼用處。近年來,才開始帶著金條到雞籠、淡水去換布匹。」(宋澤萊的白話翻譯)
註:
[1] 哆囉滿是17世紀相當知名的台灣原住民族群,族群所在地到底在宜蘭還是花蓮境內,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2]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解釋是:「甓,音讀,phia̍h。磚塊的一種。完全燒透、質地堅硬的稱為「熟甓」(si̍k phia̍h),質地較差的稱為「生甓」(tshenn phia̍h)。」
郁永河說,哆囉滿人除了拿金條向客人炫耀,就不知金條其他用途。這段話矛盾的地方在於:淘金、煉金、鑄造金條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也需要相當的技術,哆囉滿人若真不知金條用途,何必鑄成條塊?不正是要拿來使用、貯藏備用?否則直接拿未加工的小金粒或滿屋滿地的砂金,向人炫示即可。
郁永河的說法與史實也有出入,因為早在荷、西時代,西班牙人與荷蘭人就已知道哆囉滿出產金子,且哆羅滿人與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早有貿易活動。西班牙神父Jacinto Esquivel《台灣島備忘錄》(Memosria de cosas Pertenecients a la Isla Hermosa,1632)有相關記錄。而勢力更強大的荷蘭人不但組織探險隊,並試圖讓哆囉滿及其他部落臣服,好獲取更多黃金。總之,哆囉滿人不是像郁永河寫的那樣──近年來才懂得金條的其他用途,才帶著金條到雞籠、淡水去換布匹──他們早就懂得使用黃金,包括作為財貨
問題來了,為何郁永河會這樣寫?因為他從來沒有到台灣東北部,僅從漢人與其他的原住民族群口中得知,而這些事情經過層層傳遞與翻譯,難免走樣失真,而不幸的是郁永河後來沒有修正的機會,他既無法親自尋訪哆囉滿人,也無緣翻讀荷西殖民者留下的歷史文獻,於是書中內容偏離實情,但是他的說法卻形塑後人對哆囉滿人的認識。若沒有警覺,或有其他說法作為對照,我們可能會因這段描述,誤以為哆囉滿人不曉得用金條易物,甚至還可能自行延伸,認為哆囉滿人是受了漢人的影響,才知道使用金條,也才開始持金條到雞籠、淡水去換布匹。
實情很可能是哆囉滿人當年只有少部分物品需要向其他族群交易,或者花費小額金錢(包括金粒)就能獲取,不需要動用金條,而且始終有其他村社的人從淡水、雞籠帶著貨物前來交易,哆囉滿人不必親赴淡水、雞籠,只是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作為中介的馬賽人越來越少出現,哆囉滿人不得不自行前往,或者他們負擔遠程航行的能力變強,便逕自攜帶金條到淡水、雞籠採購,不再假手他人。

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不少明清文人認為台灣滿是荒地,雖知道台灣原住民從事農耕、狩獵,但不想理解原住民不「地盡其力」的確切原因,即使有機會與土官、通事,及較多原住民接觸的郁永河,與後來細心研究台灣平地原住民的黃叔璥,沒引用原住民的現身說法,也沒詳盡呈現原住民的土地觀,更別說是比較原漢差異了。
郁永河〈裨海紀遊〉描述台灣原住民利用土地的方式,有以下的詩文:
臺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臺郡之西,俯臨大海,實與中國閩廣之間相對。東則層巒疊嶂,為野番巢居穴處之窟,鳥道蠶叢,人不能入;其中景物,不可得而知也。山外平壤皆肥饒沃土,惜居人少,土番又不務稼穡,當春計食而耕,都無蓄積,地力未盡,求辟土千一耳。(卷上)
客冬有趨利賴科者,欲通山東土番,與七人為侶,晝伏夜行,從野番中, 越度萬山,竟達東面;東番知其唐人,爭款之,又導之遊各番社,禾黍芃芃,比戶殷富,謂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欲約西番夾擊之。又曰:「寄語長官,若能以兵相助,則山東萬人,鑿山通道,東西一家,共輸貢賦,為天 朝民矣」。又以小舟從極南沙馬磯海道送之歸。(卷下)
地產五穀,番人惟食稻、黍與稷,都不食麥。其饔飧不宿舂,曉起待炊而舂;既熟,聚家人手摶食之。山中多麋鹿,射得輒飲其血;肉之生熟不甚較,果腹而已。出不慮風雨,行不計止宿;食云則食,坐云則坐;喜一笑,痛一顰。終歲不知春夏,老死不知年歲。寒然後求衣,飢然後求食,不預計也。 村落廬舍,各為向背。無市肆貿易,有金錢,無所用,故不知蓄積。雖有餘力,惟知計日而耕,秋成納稼;計終歲所食,有餘,則盡付麴蘗;來年新禾 既植,又盡以所余釀酒。番人無男女皆嗜酒,酒熟,各攜所釀,聚男女酣飲, 歌呼如沸,累三日夜不輟;余粟既罄,雖飢不悔。屋必自構,衣需自織,耕 田而後食,汲澗而後飲,績麻為網,屈竹為弓,以獵以漁,蓋畢世所需,罔非自為而後用之。(卷下)
郁永河再三提到台灣有許多沒有開闢的土地,並寫道台灣原住民「不務稼穡」、「都無蓄積」、「地力未盡,求辟土千一耳」,後面又提到「無市肆貿易,有金錢,無所用,故不知蓄積。雖有餘力,惟知計日而耕,秋成納稼;計終歲所食,有餘,則盡付麴蘗;來年新禾既植,又盡以所余釀酒。」麴蘗,是釀酒要用的酒麴。郁永河已意識到原住民之所以沒有蓄積習慣,是因為沒有市場貿易,金錢無用武之地,因此沒必要儲蓄,遂將一年剩餘的多餘收穫,盡付飲酒。然而,他沒有想到:原住民按祖傳方式種植,穀物就已生產過剩,若致力稼穡,情況只會惡化。在那個還沒有縱貫道路、各部落普遍自給自足、沒有現代化倉儲設施的年代,多出來的穀物除了放著腐壞發霉,或拿來釀酒,很難有其他出路。
可惜郁永河只見原住民「不務稼穡」的外顯行為,並沒有深入思考成因。後人不加思考接受並後製郁永河與其他明清文人的描述,因而產生原住民懶散、愚昧、不善經營的負面觀感。這些觀點被寫入史冊和臺灣史專書,衍生出「閩粵移民來台,台灣的土地才充分得到利用」的觀點,卻又合理化了漢人的拓殖行為。
郁永河雖知台灣原住民除了農耕,也以狩獵為生,村社有獵場,可是他與眾多文人一樣,總覺得一塊土地要開闢才不是任其荒廢,才叫作「利用」。而不知獵場有其生態,驟然開發,甚至永久開闢為二穫、三穫的水稻田,將會影響動植物的棲地,而且短期之內招引山豬、鹿、野牛等跑入新墾地覓食,踐踏、啃壞作物,成為農人的棘手問題。再者,獵場需要有人時而巡視,避免被其他村社侵佔或是盜墾,以便長年有動物可狩獵。在部落生計與自然生態取得平衡,這不也是對土地的一種利用方式嗎?
可惜郁永河、黃叔璥這些明清文人多是農耕民族出身,深受儒家以農為重的思想薰陶,其中也有若干是畲人或其他族群出身,不過共同點是這些族群在清代普遍以農耕為業,而且以農為重。對於當時臺灣原住民怎麼利用、管理獵場,以及之後大量的農田與獵地的移轉問題,不怎麼重視。單看他們留下的歷史文獻,極難看見原住民當年維護獵場的用心,以及處理農田、獵地轉換問題的思路與手段。
明清文人用漢字為台灣原住民留下寶貴的記錄,不應被隨意解讀或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當年在文化差異下的思考盲點、誤解、誤讀、想當然爾,曾被台灣社會無條件信任太久,是該好好思考與討論的時候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用地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用地
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提到桃園,不過他對桃園的理解與描寫並不深入。我舉兩個理由,想提醒大家:盡信書不如無書,郁永河所見所聞只是冰山一角,非全貌。
我們確實需要正視且好好思考郭光天、薛啟隆這些墾戶與閩粵移民對桃園平埔族人的傷害,但前提是他們的生平事跡要清楚明確,不能背離史實太遠,否則花那麼多力氣去批判那些虛假不實的人事,去推行轉型正義,不但無法保障現今原住民的權益,也不能還給受害先民及其子孫遲來的正義。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蕭泰雄對「台灣人」的種種說法,我歸納出四點,分別是「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閩南語中的「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不少台灣平埔族群使用」、「不同平埔族群通婚,使用共通語交談,結果逐漸形成兩大語系的台灣人」。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用地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用地
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提到桃園,不過他對桃園的理解與描寫並不深入。我舉兩個理由,想提醒大家:盡信書不如無書,郁永河所見所聞只是冰山一角,非全貌。
我們確實需要正視且好好思考郭光天、薛啟隆這些墾戶與閩粵移民對桃園平埔族人的傷害,但前提是他們的生平事跡要清楚明確,不能背離史實太遠,否則花那麼多力氣去批判那些虛假不實的人事,去推行轉型正義,不但無法保障現今原住民的權益,也不能還給受害先民及其子孫遲來的正義。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蕭泰雄對「台灣人」的種種說法,我歸納出四點,分別是「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閩南語中的「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不少台灣平埔族群使用」、「不同平埔族群通婚,使用共通語交談,結果逐漸形成兩大語系的台灣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I發展快速的時代,更需要回頭檢視台灣土地上之不同民族、文化、歷史。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南洋群島掠奪財寶後,埋藏於臺中太平頭汴坑的傳說。以及附近地名「福利社」的由來。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珍珠社區稻草手工藝頗有名氣,可是這項傳統藝術是平埔族的傳統,還是漢人的創意?在這個地方,族群已經融合的嚴絲合縫,很難分出彼此。但是,用稻草編織的面具,倒是透露出一點平埔族的消息,因為這樣的臉譜,不是漢族傳統的模樣,比較像是噶瑪蘭人對祖先的記憶。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I發展快速的時代,更需要回頭檢視台灣土地上之不同民族、文化、歷史。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南洋群島掠奪財寶後,埋藏於臺中太平頭汴坑的傳說。以及附近地名「福利社」的由來。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珍珠社區稻草手工藝頗有名氣,可是這項傳統藝術是平埔族的傳統,還是漢人的創意?在這個地方,族群已經融合的嚴絲合縫,很難分出彼此。但是,用稻草編織的面具,倒是透露出一點平埔族的消息,因為這樣的臉譜,不是漢族傳統的模樣,比較像是噶瑪蘭人對祖先的記憶。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