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台灣人推崇蔣渭水的抗日精神、組織台灣史上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以及一度主導台灣日治時期工人運動的輝煌事跡,相較之下,蔣渭水生前標榜的「日華親善的橋樑──台灣人」、「台灣人當促進日華親善」諸如此類的言論,為人忽視。回看他當年提出的上述口號及相關言論,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想性格與天真,可惜形勢比人強!中、日兩國各有各的盤算,並不遵照個別台灣人的善意行事,且當時的台灣人在中、日兩國既不被信任,也不具備強大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實力,於是台灣人不但沒有成為促成中、日兩國親善、和諧相處的橋樑,反而在中、日交惡以後,淪為兩方壓迫、歧視、作踐的對象。
當時的日本帝國、中華民國除了聘請台灣人作翻譯人員,利用其雙語能力傳達種種展現自身國家利益的言論,並沒有倚重台灣人的知識、國際觀與外交手段──換句話說,兩國政府當年並沒有意思要把台灣人當作橋樑,只是當作廉價的工具在使用,蔣渭水那些日華親善的言論,若不是出乎一廂情願的感性之辭,不然就是過於高估台灣人實力的謬誤之論。其實,就算台灣人當年具備雄厚的實力,足以干涉中、日兩國內政,只要中、日兩方有一方不願親善,決心以「戰爭」作為解決兩國爭端的手段,台灣人再好心,也是枉然。
回看蔣渭水標榜的「日華親善的橋樑──台灣人」諸如此類的言論,好希望一些人不要再用那些外表不同但精神相通的口號去自欺欺人,或是安慰自己,因為冷酷的現況是:兩個大國並不需要一個弱國,或是「國不將國」的殖民地來當什麼橋樑,它們需要的是一場戰場、一場外交談判,或是一個更大型的國際組織來仲裁糾紛。弱國、殖民地沒變成它們的籌碼,已屬萬幸,遑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