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07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評-愛瑞克"內在原力"

邁向人生的分岔路
邁向人生的分岔路
前言:這是一本雞湯書。我對雞湯書的定義是,它透過文字與故事,試圖改變讀者原本的心態跟觀點,並且承諾讀者說,只要你們改變了原本的心態跟觀點,並採取本書提供的觀念,你的人生就會邁向成功。然而,這也不是一般的雞湯書,因為這本書(大部分)即使只是點出或許讀者早已有體悟的觀念,但作者本身的成功經歷、研究興趣與身體力行,也為這本書的可信度與有效度提供背書。而這篇書評並非試圖摘要或推薦這本書,如果在螢幕前的你想快速知道這本書講什麼,可以直接去Youtube網站看濃縮版本的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BMEKIVshpg&ab_channel=EricYu
我在這裡想做的事情是,對裏頭提供的觀念與故事,做個更進一步的檢討。雞湯書這種文類,固然可提供若干指引跟慰藉,但通常都太過簡化,跳過了重要的實踐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使得通常讀者只能停留在一時的鼓舞,很快地這類激情就會隨時間淡化,然後又回復到原本的狀態。雖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透過更進一步的檢討,我們能對書中提供的觀念獲得更深的印象跟掌握,也對如何實踐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跟指引。
接著讓我們進入本文。
首先,還是讓我用該演講最後一頁投影片來為這本書的內容作提點。這本書針對3個面向中的10點設定做心態轉念:
  • 調整工作:1人公司、第2曲線、3種工作
  • 修改判斷:利他+利己、成功方程式、站對地方
  • 重設價值觀:長期累積、沒有壞事、包容而完整、你是誰
由後往前,是從單純價值觀與心態的轉變,到用對的方法指引讀者邁向成功。因為後面其實蠻多是讀者已經習以為常(如果不是陳腔濫調)的觀念,所以作為一本自助型書籍,前兩個面向會比較有幫助。第一個面向是說,對於你要如何為自己的理想生活與工作間取得平衡,要把自己當作一間公司來經營,其任務包含營運、技術、財務、行銷與執行;然後在你第一份主要工作衝刺到顛峰前(大約50歲),就準備投入第二份工作,以便邁向第二個工作高峰;最後把你自己的整體工作視為營生、無償與自我實現三份工作的組合。
接著第二面向,要隨著年齡增長提高利他的比重,雖然講者明講在學生時期利他比重占20%,40歲時要占40%,但一個簡單的準則大概是比同齡的大多數人多出一些就好;成功方程式是成就=熱忱X能力X思考方式X成功者的防護罩X人際槓桿,你最有熱忱且富有相關能力的工作將是你的天命,加上正面的思考方式(可以說是底下第三個面向指出的內容),然後與更多對的人做人際槓桿(也就是找到更多與自己意氣相投的人進行連結,擴大整體影響力),避免讓不對的人過度影響自己(防護罩),你就能逐步邁向成功;而所謂站對地方,就是前一點中的人際網路形成與經營,並且讓自己成為不同種類與區域的人際網路節點,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第三面向,人生是長期的累積,只與自己競爭,並且抱持著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能以某種意義對自己有益的心態,認知跟自己有所差異的人屬於常態,並包容他們,重要的是先定義跟把握好自己最終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自然會發展出相應的態度與行動,形成習慣,然後就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接著針對這三個面向,我各提供一些評論。基本上,這整本書,是用第三個面向作為主軸串起,我想可以視為作者愛瑞克到目前為止的人生體悟與整理。他在演講中反覆出現一張從雷.達利歐那引用的分支圖(有興趣者請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z095P7LdU&ab_channel=PrinciplesbyRayDalio),
從左到右(或從前到後),是從一條主幹到許多條分支,意味著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都會遇到許多抉擇,這些抉擇各位通往不同的處境、後果,以及更進一步的不同選項組合。在這些抉擇時點,我們都必須做決斷,但由於這些抉擇的未來後果都太過於多樣且複雜,那我們該如何做決斷?愛瑞克認為,重點就在於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要我們下定決心要成為某種人,就能夠尋找相關資源、連結相關人脈、發展相關技術,匯集起來讓我們成為那種人。
愛瑞克相當厲害,厲害的點不在於他所提供的觀念,因為類似觀念都早已出現,不管是從達利歐,還是哲學上關於自由意志的討論。他厲害的點在於,可以堅持下去,持續努力、兼具熱情與聰明,務實地開拓並發展出他獨特的路徑,並且最後還志在奉獻。我不曉得他什麼時候立志成為某種慈善家,但可貴的是,他沒讓過去商場上的競爭逐利改變自己。然而,這世界不缺人讚美他的厲害,也不需多我一個,所以接下來,讓我把重心放在對這本書做批判性地檢討。
我只有一個重點,這本書依然有著雞湯書文類的固有缺陷,就是過度著重於心態調整,而對實踐方法還是提供得太少。文章剩下要做的事,便是要去說明這件事。雖然,愛瑞克在書中所提供的親身實例跟他在第一跟第二面向提點的觀念,讓人得以體認到他確實是個實踐者多於思想家,但他大概也很難把自己擁有的know-how轉成語言文字傳達給我們知道。然而對讀者來說,這才是重點。儘管他個人的特殊路徑(從台大到投資銀行,再到慈善家)中所含的資源與技術,與包含我在內的讀者可能不相關,也因而難以為我們所利用,但從通則來說,他所提供的觀念中還是有若干關鍵,是不夠清楚而值得他再做更多描寫與闡述的。比方說,如何形成成為某種人的堅定不移的決心?或如何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取得平衡,或是如何在利他的同時可以保護自己?以及,如何讓自己不要在試圖成為網路節點的過程中,保持初心不要迷失在成功與權力的競逐當中,依然可以良善待人?
如何在遭遇困厄的同時仍能保持合理的正面態度?
為什麼這些問題對愛瑞克是重要的?因為讀者應該看得出來,愛瑞克整本書的底蘊是把良善之心放在主導位置的,他相信(或許也有自身經驗支持)保持良善與熱情,天助自助,在實踐上自然有人來幫你,他舉的例子是在捷運站出口賣大誌的一個街友阿姨。這位阿姨非常善良,善良到當初之所以失業的原因是因為捐了一顆腎臟給朋友,使得自己新陳代謝不佳,發出臭味而在職場上被嫌棄。因為她的善良,愛瑞克在購買大誌上幫助了她。然而,她的善良似乎也是使其淪落為街友的主因。愛瑞克似乎認為自己因為抱持著沒有壞事跟包容所有人的觀念而成功,但我們要如何去想,善良的阿姨要如何把自己因為捐腎,而淪落成街友的過程,視為不是壞事且還能去包容當初排擠她而使其失業的一般人?
愛瑞克認為,使用同理心與慈悲心將能激發他人的呼應,一呼百諾而能成事。但這一部分也取決於當事人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面對什麼樣的他人。當身邊圍繞著有能力且同樣良善的人,他們就會因為有所感召而來協助,但如果身邊圍繞著只是俗人,甚至是看善良的人為待宰羔羊的壞人(儘管愛瑞克認為心態應調整為無壞事也無壞人),善良而無防備的人就會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而遭受打擊。
當然,這可能不是善良本身的錯誤,而是不夠審慎或不懂得用好的方法做事而帶來的錯誤。因為阿姨的例子比較困難,所以這裡舉另一個例子。電影門徒裡,一位妻子為了家庭的完滿,而主動吸毒來證明給其毒蟲丈夫看,戒毒是可以做到的事,所以她自己也染上毒癮,最後因為吸毒過量而死亡。這裡可明顯看到,妻子的錯誤當然不在於動機,而在於錯誤的知識與方法,以及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的心態。基本上,我很同意愛瑞克所言,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Be),應該要優先於擁有什麼(Have),以及去做什麼事(Do),但是我們之所以能夠真正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還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實際上擁有的事物與所從事的行為,以及對它們的正確認識。所以我才說,愛瑞克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對實踐所需的後者的掌握與開拓,但可惜的是,後者大多並未在此書中展現。
然後,我們看到書中所謂的成功方程式:成就=熱忱X能力X思考方式X成功者的防護罩X人際槓桿。前面所提到的顧慮,會跟這裡的思考方式有關。愛瑞克說,思考方式就是分為正面思考跟負面思考,正面思考會使得整個方程式的值為正,負面思考則會使其為負。此處與愛瑞克說,要把所有的事視為對自己有益,也包容所有的人,而使自己沒有敵人,這聽起來足以使我們的思考方式變成正面,我也很喜歡這樣的想法。但對在捷運站出入口賣大誌的街友阿姨來說,她要怎麼把淪落到街友的過程的這一切事物跟排擠她的人,都能視為正面?就算她真的能把這些視為正面,但要怎麼說服一般人這是成功的例子?
如何在利他的同時仍能保護自己?
此外,關於防護罩跟人際槓桿,說穿了其實就是職場或自助書籍中常見的,關於有效產生連結與處理人際關係的課題,因為人際網路的重要性在職場中屬於常識,大部分的人(尤其當業務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認識許多有助於自己業績增長或職涯提升的貴人,然後避免或預防會扯後腿或放冷箭的小人。當然,"內在原力"這本書的切入點有點不同,因為它著重在維持自己內心的能量,並使其源源不斷而不耗竭,所以跟一般的職場生存術有些差別。這本書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於,立定志向後,主動排除那些干擾並幫助他人,抱持利他共贏的態度,後續透過主動幫助他人所累積下來的人際資產,也會對自己的志向有所呼應跟協助。
事實上我很喜歡這樣的想法,只是我先前在實踐的過程中,也碰過一些困擾。我個人相信利他共贏,也相信包容所有人,但先前不久,我陷入人際關係中很大的麻煩,而這樣的麻煩又跟我對工作的期望與設計結合在一起。簡單來說,我們都會設定工作進度,或是對於執行工作的過程有所預期與相關控制。原本,我可以一邊執行自己的工作,並且盡可能回應他人的需求(當他人需要我幫助的時候)。一般來說,人們會知道自己是在麻煩他人,並由此有所收斂以及表達感謝。然而,我不久前碰到本質截然不同的人。他們只是盤算著自己的事務,依照自己的想法與目標,不斷地透過對他人施加影響或得到資源,來成就自己。即使他們確實沒有權力能強迫他人配合,但當我抱持著包容所有人與利他共贏的態度時,我一開始預設的做法就是去配合他們的需求(基於利他),然而到後來我才發現,贏的是他們,而輸的是我。遇到這種本質不同的人,我們該如何應付?這似乎就只能訴諸某種職場生存術,而不能只靠內在原力?
愛瑞克在書中有把人分為恆星人與黑洞人,恆星人是總是利他共贏,並試圖源源不絕帶給他人活力的人,而黑洞人則是對他人有無限索求,會把他人精力耗盡的人。我很像是碰上了黑洞人,但你要如何有智慧地去應對或迴避黑洞人?甚至黑洞人本身確實是需要他人幫助跟關懷的時候,要如何去幫忙而不被拖下水?愛瑞克的書大多都只像是蜻蜓點水地帶過這些觀念,而缺乏更進一步的探討與思辯。
最後,對我個人而言,比較直接受益的反而是愛瑞克在第一面向的提點。一方面是把個人跟公司類比起來,可以系統地提點我,個人在職涯發展上可以被拆解為哪些面向來做分析:我擁有什麼關鍵技術、財務狀況能否持續、目前的事務運作是否順暢合理、如何提升別人對我的需要,以及我的未來願景為何且如何有效達成。另一方面把工作分析為由營生、無償跟自我實現組成的工作組合。雖然基於專業背景,我還不是很能掌握,但至少他提供了我一個有啟發性的分析框架,讓我往後可以慢慢咀嚼跟發展。
結語
平心而論,這本書的實用性大於啟發性,對一般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觀點、實例與練習,可能是一個開啟轉變的敲門磚。只不過對於筆者個人在人文學的專業背景來說,還是比較喜歡"人生學校"系列,兼具啟發、優美跟深意。另外,對於書評的讀者來說,或許期待的是本文推薦這本書的程度。我只能說,我不傾向於做一個完全客觀的評價,畢竟自助型書籍就是比較適合身在某些處境的人,而不適合其他種人。我只能說,如果你有在考慮要不要購買本書,可以先花個不到一小時看完該演講,如果喜歡或有興趣,可以再購買該書。而且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毫無負擔的,每天晚上睡覺前花半小時讀個一章,10天左右就可以讀完。希望各位展讀愉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