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失傳的老味道

「我要吃麻油雞!」一句話在一家子聽來,指的是同樣的味道。阿公從祖媽傳下來的麻油雞,散發濃郁的酒香,被麻油完全浸透的雞肉,是年年如一的祖傳氣味。年節是味道經驗的累積,從小吃到大的料理總被離鄉的思念乘載著,彷彿入口那刻才得以化解鄉愁。美食分享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吃貨,卻不是人人都做得出老味道,每個人心裡都有再也不見的味道,只能靠著記憶拼湊用餐畫面,一邊感嘆無常。
古早味的職人精神
鄰居爺爺的甜粿是年節最期待的點心,將甜粿淋上蛋液再油煎,形成外表酥脆但質地鬆軟的內裡,混著恰到好處的雞蛋香,這就是我心裡過年的味道。但今年的甜粿不再是過去熟悉的甜粿,不太一致的外觀、孔隙略大的內餡、消失的黑糖味——老師傅傳承了手藝,但從小看到大的孩子卻沒能守住大家心裡的老味道。
回憶起鄰居爺爺,便是他沈默而消瘦的身影,平日推著淺藍色的老推車走向市場,每逢除夕前夜,一個人在偌大的三合院守著蒸籠,適時調整火候,將多餘的水分用餐巾紙仔細吸乾。漫漫長夜裡,一盞路燈下,剩下鄰居爺爺和他看著一輩子的蒸籠。越長越大才明白,堅持一道工藝多麼難得,如同日本職人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細膩而執著地做好一件事。
差一步的接班人
「人很多芋圓」和「人很少芋圓」是我從小對廟口兩間芋圓店的稱呼。我終於以店名稱呼,是因為競爭情勢扭轉,「人很多芋圓」變成「太甜芋圓」,所以客人越來越少,都往另一家店去了。原先顧攤位的老闆總是讓客人等,等到一鍋鍋的芋圓逐漸完全熟透,才加入糖水,也不管來客多少,老闆靜靜盯著沸水中的紫色小芋圓,一顆顆浮上水面。看老闆如此,一旁等候的顧客也一起盯著芋圓,像是看表演,從下鍋到起鍋,沒人焦急也沒有吵雜聲。
後來攤位來了兩位年輕女生,總是手忙腳亂,用略高的聲音呼喊著取餐客人,打破以往的寧靜,她們補貨的速度總是匆忙,令人看得心急。速度是快了些,但等來的芋圓卻略硬,甜湯從淡香成了死甜,一整杯的失望換來了持續下降的來客數。在老老闆的重新提點下,年輕老闆似乎逐漸改善,卻永遠差了那一點氣味。一樣的紅色燈籠、一樣的保麗龍杯,盛著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期待。
顧客心中的專屬滋味
離鄉的第一年,我吃遍了台北各大夜市的肉圓,總是失望而歸,唯有外婆家附近的肉圓攤,才能滿足我心裡對肉圓的期待。包著新鮮的大竹筍、口感鬆軟的豬肉,用油煎得酥脆後,剪成四個碎塊,再淋上店家的特調醬汁——這就是肉圓的標準尺。標準尺依據過往味道經驗設立,成為每個人心中對食物的專屬見解,也就是本文一再提及的「老味道」。
為了重現顧客心中好的體驗,後人得盡心效仿,畢竟料理過程中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千萬要避免成為差一步的接班人,不僅砸了前人招牌,還換來顧客無盡的失望。傳承要多少觀察和磨練才能看到工藝的精髓?又要多少年的擴散才成為顧客心中的老味道?搶快求利的心理終會成為自己跨不去的牆,跌落在職人之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