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2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南北之世-北魏一統】

西元420年,東晉滅亡,劉宋代立。 宋君劉裕篡位的過程,在《宋書》中並未詳述。 但《魏書》卻頗富興味。 前一年,三月。 「司馬德文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匈奴護軍薛辯及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並遣使請降。」 「六月,司馬德文建威將軍、河西太守、馮翊羌酋党道子遣使內屬。」 司馬德文就是東晉末代晉恭帝。 知道內情的,有點本事的司馬家宗室,紛紛向北魏獻降,請求庇護。 當時劉裕人在彭城,遠端指揮關中晉軍與匈奴作戰,最終大敗,失去了剛奪下的關中地區。 更有趣的不得了的是,幾乎在司馬德文禪位於劉裕的同時,北魏底下的一部分司馬家人士,也意圖謀反奪取北魏。 好厲害,好本事。 南北政權都有不穩之處,雙方保持不動,互相觀察。 然而,篡晉立宋的劉裕,不到兩年後就過世了。 四個月後,北魏決定發起南征。 立了「晉兵大將軍」、「宋兵將軍」、「吳兵將軍」。 以平定國內僭位偽帝為名,渡過黃河,拯救水深火熱的南部中國百姓。 不過戰況並不樂觀。 魏帝拓跋嗣大怒,御駕親征,再召五萬援軍。 年底,宋屬東郡、青州各郡紛紛陷落。 拓跋嗣很滿意,回返鄴城坐鎮,魏軍一邊攻打兗州青州,一邊分兵繼續往洛陽推進。 不過虎牢關可不是吃素的,魏軍再次卡關。 每次卡關,拓跋嗣就要親征,這是過去中國歷史上不曾出現的現象。 皇帝出馬打仗不是稀奇,稀奇在於當前線滯礙,這時的危險性是偏高的。 但拓跋嗣仍奮勇上前,幾乎戰無不勝。 不過反回來看,《魏書》的幾個開國皇帝紀,其實是很空虛的。 他們就是一個名字,跟各式各樣的戰功。 沒有性格,沒有施政,沒有言行記錄。 沒有人關心。 魏晉南北朝,沒有比戰功更凝聚人心的了。 奴隸石勒之所以為王,平民劉裕之所以稱帝,無不是因為他們如戰神般的表現。 終於,在拓跋嗣的指揮下,虎牢陷落,洛陽近在眼前。 這時,魏軍中卻出現了疫病。 拓跋嗣急忙離開前線,但已經晚了。 半年後,年僅三十二的拓跋嗣過世。 這段期間,他的長子拓跋燾已經開始代理執政,不過不失,也順利的登上了王位。 拓跋燾繼位,更是力行德政,安撫民心。 一切都穩了是嗎? 不,對北魏來說,最大的外敵向來不在中國。 柔然的大舉進攻,才是北魏之痛。 好不容易擊退柔然,內部反亂又起。 拓跋燾終於下了一個決定:造字。 北魏幾代以來,逐漸漢化,如今中國區域的治理,變成比草原爭戰更為重要。 事實上,鮮卑語並沒有文字,至少到目前都沒有發現。 拓跋燾的新政,主要分兩個項目,一是新造千字,二是定楷書為正體。 也或許,某些在兩漢三國以前未見,卻現於《魏書》的漢字,其實就是鮮卑文? 這只是一個小插曲,大家更關心的,則是拓跋燾接下來召開的會議。 柔然,匈奴,北燕,應該先對哪一邊用兵。 兩件事情是有相關的。 關連就是「儒」。 在拓跋燾之前,北魏只是坐著北方共主的位置,沒有「統一」的想法。 但他的父親拓跋嗣對儒學的興趣,就已大於前代。 拓跋燾不只接受相當程度的儒家教育,對於佛學,道門,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獵。 基本上,這時候嚴格要說,他是一個佛教徒。 會議中,三代名相長孫嵩表示,匈奴小渣渣,不用理他們,應該征伐柔然,搶回陰山獵場,才是富國之道。 老派鮮卑思維,對統一沒有概念,拓跋燾挖了挖鼻孔,不置可否。 但同為三代老臣,此時僅為九卿之一的中國士人崔浩,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柔然移動迅速,想要追擊他們絕非易事,就算派出大軍,也難及遠。反而匈奴沒什麼土地囂張的要命,殺死的工匠成千上萬,人神共憤。作為共主當然是先討伐他們啊。」 有沒有似曾相似感? 在崔浩口中的柔然,根本就是西漢的匈奴啊。 當鮮卑價值與漢儒價值在北魏朝堂上碰撞,拓跋燾的心中也默默下了自己的決定。 喔,還有一派說先打北燕啊,不過拓跋燾當作沒聽見,開始安排西方巡狩,以及北方征伐。 西邊,就是赫連匈奴。 拓跋燾不敢,也沒有能力違抗軍力最強大的部族長拔拔嵩,只能由得他們去。 他只能靜靜的準備。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江南梟雄劉裕先逝,北方之主拓跋嗣繼而掛點。 而西方豪傑赫連勃勃,也就在拓跋燾繼位的第二年,整兵北伐柔然時,過世了。 拓跋燾認為,這是天賜良機。 但老鮮卑仍是表示,笑死,你去打匈奴,不是平白讓柔然背刺我們嗎? 怎麼辦?拓跋燾只能求助於崔浩。 崔浩雖然沒有自己的部族兵馬,但在北魏軍中的地位,也頗是不低。 表面上來說,他其實是拓跋嗣的軍師,加上長相俊美,常常自己說自己是張良。 這可不是白吹的,崔浩的另一個身分,就是通陰陽的修道儒士。 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以來,只能躲入民間,不顯於政壇的陰陽儒,回來了。 一開始,給拓跋珪打工時,崔浩也不敢露出真本事,只是當個文書官。 但他憑著陰陽儒趨吉避凶的本領,閃過宮廷鬥爭,認真幹活,終於得到了好機會。 拓跋嗣因為愛好儒學,要崔浩來講經說道。 哪想到這位崔老師講得比其他儒士更精,更深,更玄。 就此,拓跋嗣愛上了陰陽五行之術,但這些卜筮吉凶之術,君臣也是在檯面下玩。 要讓其成為朝廷有公信力的單位,首先就得復置(觀天)史官。 等到劉裕消滅後秦時,拓跋嗣的身邊,已經有了一個儒者術士團。 嗯,我們稍微退後半步看就會知道,崔浩跟這個儒術士團,在別人眼中就是只會巴結老闆的佞臣。 趁著拓跋嗣過世,其他大臣還有不打壓的啊? 崔浩當時只能退出政壇,但過了不久,就帶著更神奇的藝術回來了。 他拜了一個老師:寇謙之。 寇謙之是上谷(不是上古)寇氏出身,自稱東漢雲台二十八將寇恂的子孫。 少年時就修張魯的鬼道,煉丹服藥,但一直沒成效。 後來,寇謙之母親的娘家,來了個打工仔,特別認真,長得又很特別。 一次,寇謙之去拜訪阿姨,看到這個打工仔,覺得很不錯,就跟姨母說了,頂讓了賣身契,把打工仔帶回家去開墾新田。 結果發現這打工仔的算術比自己更高明,立刻決定拜師。 打工仔就領了寇謙之離家入山,修行七年。 後來江湖傳聞,這個打工仔是仙人成公興,因為犯了過錯被貶下凡塵,要引領寇謙之修行七年才能重返天庭。 《魏書》寫得非常詳盡,我擇要介紹一下就好。 這應該是史書最早把宗教信仰系統世界觀寫進來的部分,未來還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釋老志》。 總之呢,寇謙之是當時真正名震華夏(北)的仙師。 崔浩搬出了老師,自己又以朝廷官員的身分贊同西征,拓跋燾就有底氣了。 再加上接連兩次北伐柔然,拓跋燾都親赴前線,表現甚佳,指揮若定。 就算沒有父親的十成功力,現在也有個四五成了。 拓跋燾更是把心一橫,索性派人誣陷長孫嵩貪污,搞壞長孫嵩的名聲,而不治罪。 他不奪老臣的權,但是要老臣「社會死」。 如何在逼退老臣的情況下,又保證國家的穩定呢? 對現代人來說可能不難想到,但當時可是經過百年淬煉,加上草原民族文化堆積出來的解套方案。 父下,子姪上。 長孫部族的實力沒有受到朝廷打壓,只是提前讓老一輩「退休」,換上年輕一輩,跟著年輕皇帝一起幹大事啊。 在長孫嵩的影響力大大減弱之下,拓跋燾終於展開了對匈奴戰爭。 好久不見的溫馨提示要來了。 魏晉南北朝的戰爭技術,經歷百年戰亂,肯定有著巨大的提高。 圍城一年的戲碼,就留給三國時代吧。 拓跋燾於426年10月展開西征,12月,基本佔據長安周邊,與夏軍對峙。 差點忘了,赫連匈奴的國號是夏。 赫連勃勃一輩子守著北方統萬城,但拓跋燾卻決定先下關中。 就像劉裕打下洛陽之後,開始整頓準備下一波攻勢,北魏在長安聚集攻城器具,於隔年四月完成整備。 正當大夏全力準備長安決戰時,拓跋燾從北方渡河,直擊統萬城。 大臣們都認為,統萬是難得一見的堅固城池,重裝攻具齊備,恐怕都難以取勝。 拓跋燾卻表示:「叫你們讀書就不讀,『攻城為下』沒聽過嗎?我派輕軍前去,敵人自會出城迎戰。而我軍背水一戰,豈有不勝之理?」 皇帝做到這樣,也算是夠兇猛了。 拓跋燾憑著崔浩奇術,跟匈奴決一死戰。 打到從馬上摔下來,被箭矢射穿手掌,但仍是戰到盡。 大夏皇帝退往祁山,長安守軍也只好撤退護駕去了。 原本打算背刺的柔然,聽到北魏這驚人的進度,也只能退去。 拓跋燾大發神威取下西北,並沒有就此換來和平與安定。 柔然,劉宋,大夏殘黨仍是輪番來襲,更有內亂。 拓跋燾不斷平亂,四處征戰。 北魏內部也是一年一民亂的頻率,卻都被壓了下來。 幸好海夷北燕內部也不平穩,還發起了一場篡位大戲。 終於,在隔年,西元432年,赫連匈奴被吐谷渾消滅,吐谷渾更藉此與北魏結盟。 至此,西征可稱告捷。 崔浩也升上了三公司徒。 所以你說西征有沒有大吉?我看也是沒有。 但拓跋燾對崔浩師徒的信任,絕對是有增無減。 曹魏以後,北方政權的更替,只是表面。 底層,可說是各個「宗教」勢力的鬥爭。 宗教為北方政權帶來的,不只是心靈上的寄託。 還有制度與價值觀。 當然,更重要的其實是能否引領政權走向勝利。 從石勒敬儒,石虎揚佛,到苻堅的儒佛並行。 北魏,由崔浩帶來了「道儒」。 然而,你北魏總該進入休養生息期了吧? 我看看,八到十二月,一到五月。 沒錯,隔年五月,拓跋燾再開東征。 正常的國家經濟情況,是不可能這樣打了又打打了又打打了四五年,好不容易結束一場大型戰役,馬上又開啟新戰場。 不過在《魏晉風雲》已經提過了,北方世族跟政權之間,本身就是維持一個交易關係。 只要有戰爭,有所得,北方政府「兌現」的速度是很快的。 總之,四個月間,北魏已經征服了北燕大部分的領土。 其實你看過去漢人的戰爭,大多講求擒賊先擒王,常常孤軍深入攻敵核心。 但拓跋燾卻像我們現代人在玩戰略遊戲:短時間打下要點,征服周邊,一邊應戰一邊積蓄實力,準備再一次開大。 這次征遼,拓跋燾最關鍵的戰術,是利用了北燕帝王馮文通與兒子馮崇的不和。 直接封馮崇為遼西王,跟老爸對立。 後面基本只要挺馮崇就行了。 這邊一樣,僵持了四年,文通最後投靠高句麗,被高句麗人所殺。 與西戰線如出一轍。 拓跋燾完成的北方統一,不是單純的征服中國故土。 就連四夷來朝的吐谷渾跟高句麗,也一次完成。 原本就有草原共主地位,如今平服中國北方,西域各國也是紛紛來朝。 事實上,就某方面來說,由於劉宋也與北魏維持著外交關係,要說北魏已經完成中國一統,也是可以的。 當然,這一切都是出自北魏自身的說詞。 拓跋燾的征途,依然沒有止盡。 但南北朝的立國篇,到這裡就好了。 接下來,會回到南北史的個人傳。 從小處,看大時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