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唐太宗與武才人的故事

武則天像 (取自網路)
武則天像 (取自網路)
前情提要:上一篇提到長孫皇后死於貞觀十年,年三十六。隔年,十四歲的武則天因貌美而入後宮,封為五品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娘。
長孫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從小知書達理,十三歲嫁給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和她探討國家大事,但長孫皇后總是避而不答,她說:「牝(ㄆㄧㄣˋ )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預聞政事?」意思是母雞代公雞執行清晨報曉的鳴啼,比喻婦人專權。我一個婦人,怎麼可以干涉國家大事呢?這就是長孫皇后有智慧的地方,他知道李世民喜歡溫柔賢淑又守婦道的女人。但是長孫皇后真的不關心政治又沒能力嗎?當然不是。
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在玄武門與兄弟兵戎相見,長孫氏則在秦王府鼓舞將士,勉勵他們奮勇殺敵。在夫妻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門之變成功落幕,後來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長孫氏也因此成為皇后。上篇提到,唐太宗曾對直言進諫的魏徵頗多怨言,罷朝後,太宗大罵道:「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忙問對誰發怒,太宗答:「魏徵每廷辱我。」長孫皇后馬上退下,不一會兒穿著朝服出來,恭賀太宗:「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明之故也。妾敢不賀。」這幾句話相當高明,既肯定了魏徵的剛直,更頌揚了太宗的英明。太宗一聽,由怒轉喜。長孫皇后這是在勸諫你做皇帝要有氣度,如海納百川,哪能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殺人。
可見長孫皇后是一個很賢德的人,但是由於身體不好,三十六歲就離開人世。她在病入膏肓的時候,太子承乾建議說:「醫藥備盡,今尊體不廖,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為她祈福延壽。可是長孫皇后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 表示反對。
相傳唐太宗曾於太原巡視時,曾專程拜謁玄中寺淨土宗祖師道綽法師,為長孫皇后祈福,並賜寺名「石壁永寧寺」。道綽法師身經北齊、北周、隋、唐四個朝代,十四歲出家,四十八歲時,到玄中寺讀到曇鸞大師事蹟的碑文,深有感悟,決定一心歸命阿彌陀淨土,便在玄中寺定居下來,繼承並發展曇鸞的淨土學說。在所著的《安樂集》中,道綽根據曇鸞的二道(難行道、易行道)二力(自力、他力)說,把佛法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二門。釋迦牟尼佛之教,不論小乘大乘,都是憑自力修行戒定慧三學、六度萬行以證果, 但這只有聖者的根器才能辦到,故謂之「難」,屬於難行道,為聖道門 ;信仰阿彌陀佛,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乃易行道,為淨土門。道綽指出,當今乃末法之時,五濁惡世,眾人修聖道門,難以成功。
在淨土主要經典之一的《無量壽經》中,提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第十八願,
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只要相信阿彌陀佛,並且願意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淨土,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去了。如此簡單容易的方法,是大家都可以實行的。
道綽法師以稱念「阿彌陀佛」為正學,其他好人好事的善舉為「兼學」。為使大家在念佛過程之中,能更專心在念佛上,便教導大家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時,用常見的豆子用以記數,每稱名一聲便記一粒,人們稱這種念佛方式為「小豆念佛」。他還將《木患子經》中所說的念佛方法引入淨土法門,開創了數珠念佛法。他教人用菩提子等製作念珠,口稱佛號一次,數珠一粒,以此記數。並親自製作了大量的念珠分送信眾,今天常見手持念珠念佛的方式便是源自道綽法師。經化多年的苦心勸化,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的男女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佛在當地,已經成為風俗,道綽法師則日誦佛號七萬聲。
貞觀三年,法師預知往生的時間要到了,通告僧俗弟子,四月八日大家都聚集在玄中寺。突然在天空中看見曇鸞大師在七寶船上,告訴道綽:「你在極樂世界的淨土堂已經完成了,但人世間的因緣還沒結束!」說完便緩緩向西離去,此時天雨香花,弟子們紛紛用衣襟承接,觸手薄滑可愛。此時大師已六十八歲。道綽大師七十歲之時,不但身體康健,還長出新牙齒。直到往生前,依然容光煥發,不斷以念佛求生西方之義教化眾生。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四月二十四日,大師預知時至,與道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有四。法師門下弟子有善導、道撫、道穗、道生等,善導大師為將淨土法門發揚光大的宗師。

十四歲的武則天進宮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見天子庸知非福?」表現了充分的自信、膽量與見識。進宮後,唐太宗確實喜歡過她,賜號武媚娘。對於一個十四歲剛進宮的女子,被封為五品才人,也被天子注意過,確實是非常光榮的事,但直到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唐太宗駕崩,二十六歲的武則天還一樣是五品才人,一位少女的黃金十二年,似乎在禁院深宮中消磨掉了,如果武則天只屈就這樣的話,就沒有後面我們熟知唯一女皇帝的歷史了。
故事還得從貞觀晚年說起,在武則天進入感業寺(皇帝駕崩,後宮大部分的人是入寺為尼)的前幾年,她已經開始另謀出路了。《唐會要》記載:「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這是武則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連結的經典史料。「上在東宮」,是李治當太子時期,「因入侍」,是侍奉病中的唐太宗。唐太宗是貞觀二十年生病,貞觀二十三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於病榻前。李治和武則天是庶子與庶母的關係,兒子愛上庶母可說是不合禮教。李治比武則天小了整整四歲,他怎麼會愛上比自己大四歲的庶母呢?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從長孫皇后的角度來講,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當太子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
貞觀元年,唐太宗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嫡長子李承乾就已經被立為太子。李承乾小的時候聰明伶俐,但是長大之後就不學好了,喜歡當突厥人,他沒事就把頭髮披散開來,像突厥人那樣梳成滿頭的小辮子。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他最喜歡學突厥首領死的樣子,經常把自己裝扮成突厥首領,假裝突然倒地而亡,身邊的人都裝成突厥百姓,騎馬圍著他轉,邊轉邊哭,同時還要用刀子割耳朵割臉,讓血淚合流,表現自己的無比傷心。大家正在表演這悲痛萬分的場面時,李承乾會死而復生,一躍而起,哈哈大笑說,等我有了天下,我就帶著幾萬兵跑到蘭州去,然後委身於突厥的首領,在他手下當個小官。這樣的人以後怎麼當皇帝啊?於是,太宗漸漸不喜歡他。根據繼承的原則,嫡長子不行,就該輪到嫡次子。
長孫皇后生的第二個兒子,是唐太宗所有兒子排行中的老四,是魏王李泰。李泰生得儀表堂堂,而且喜歡讀書,唐太宗越看越喜歡,覺得這兒子像我,於是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太子。李承乾覺得自己失愛於父皇,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害怕自己變成第二個李建成。他勾結了一些文臣武將想要提前奪權。這個陰謀在貞觀十七年因為一個別的案子被牽連出來了。唐太宗知道後異常憤怒,他決定親自提審李承乾,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面對父皇的盤問,李承乾回答說:「兒臣已貴為太子,還有什麼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麼會走到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廢了我,讓李泰當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計之中了。」唐太宗聽了這番痛徹肺腑的表白,也開始自我反省,覺得自己如果廢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於再開一個惡例,讓兒子們彼此競爭皇位,長此下去,以後宮廷裡可就血腥不斷了。為了保持穩定,太宗痛下決心,把李承乾和李泰雙雙廢黜。這樣,按照繼承順序就輪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晉王李治做太子。於是,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西元645年)十七歲的李治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七月太宗李世民駕崩,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
隔年(西元650年)太宗忌日,唐高宗至感業寺行香,二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一下便把兩人的感情公諸於世了。但是,如果武則天想借助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後宮,仍然面臨著巨大的道德枷鎖,就是自己是先帝太宗才人的身分。就在這個時候,李治的皇后,王皇后出手了,直接把問題解決。王皇后引武則天入宮是為了爭寵,因為當時高宗寵幸蕭淑妃,王皇后異想天開的打算讓武則天入宮纏住李治,這樣可以轉移皇帝對蕭淑妃的感情,武則天不費吹灰之力就重新回到後宮,這是她命運轉機的第一步。但這次進宮武則天沒有名分,只是一個普通的宮人,此時的她,已經二十八歲了。
武則天確實達到了當初王皇后找她進宮的目的,唐高宗不再寵幸蕭淑妃,而武則天也在永徽三年,為高宗生了第一個兒子李弘,母以子貴,此時武則天已經在後宮站穩了腳步,野心勃勃的她,希望當上皇后,因此,與王皇后的明爭暗鬥已無法避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