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經歷各種困境與迷茫,遭受大大小小的失敗。
這些感受在初期可能帶給我們失望與難堪,更多的是最終被不加思索的我們給遺忘,導致沒能記取任何教訓與經驗,沒能累積有幫助的結論。
在未來持續地感受失敗,每一次都覺得快要無法持續不下去,怎麼做怎麼錯。
《
失敗學》中作者提醒我們,可能的話,不僅越早失敗越好,更要將失敗視作資料收集的過程。
失敗是事實,雖然很難以不帶批評的方式看待自己。然而失敗並無法完整的定義我們的樣貌。
它只是我們缺少的一塊樂高,只要能夠找出來或,便可以讓我們更趨近理想的自己。
為避免我們由於遭受失敗導致視野變得狹小,最後不得不選擇放棄。
《
逆向工程》作者認為,為了將負面回饋矯正為正向助益:可以嘗試暫停一段時間,拉開與困境或失敗結果之間的心理距離,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我們省思整體目標。
這是將失敗當作組裝錯誤的樂高積木,透過回推先前挫敗的經驗,推導出之前忽視或沒意料到的不同的觀點選擇,找出隱藏其中的組織結構。藉此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重新琢磨修正其中環節。
搭配閱讀資料或諮詢相關領域課題的老師、領域專家,從中進行調節實驗,所取得一些模式與慣性,有助於填補願景與能力間的鴻溝。
每一次的失敗,不僅為我們帶來全新的體會與感受,也為我們帶來無盡的焦慮與自我否定,質疑自我追求。
隨著時間的遞進,原先所嚮往追求的目標也未必全然不變。
一如失敗是屬於個人特定的感受,所追求的目標樣貌也有個人化的認知。
在《
黑馬思維》中,作者則期望我們在追求目標過程中,評估確認真實的自我欲求,覺察自己行為上的微動力。
難免我們會受到外在環境所影響,認定某個成功樣貌才是符合社會期待與標準。
然而獨特的經歷,也將我們打造成自我專屬的特質。
我們所熱愛的事物與他人有別。所追求目標、我們所需選擇的方法也未必與他人一致。只有找出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才有辦法持續性的深陷其中。
一旦目標符合自己心中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成功或失敗的分界會被抹消,成功與失敗的概念也被遺忘。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成為更好的自己。
失敗,或者任何事,未嘗不能視為是可以反覆拆解組裝的樂高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