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學》決策選擇之後,所該學習的重要課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失敗不是別人告訴你說它是什麼,他就是什麼。每一個失敗經驗都是個人的。我們應該盡可能區別失敗的事實與別人對失敗的論斷。他人的感受會因為情感、文化、家庭與專業包袱而有所不同,無法總是能夠作為你衡量自己生活的尺度。

每個人都有過遭遇失敗的狀況,這不特別也不希罕;然而讓人無法輕易釋懷輕易放下的則是,從尚未成功之前的失敗,到下一個或好幾個可能的失敗之間,我們還會經歷無數次失敗,而每一次都會讓我們感到身心俱疲。

與其說大部分的失敗都是預期外的,不如說這些失敗都不被期待,因此一旦發生便難以即時應對,容易產生憤怒、失望與沮喪等情緒,必須花一段時間去吸收消化結果。

從感知失敗到接受消化結果之間,除了情緒外,還有不少需要經歷的心理狀態。由於失敗經驗是個人的,感受也會因情感、文化與自我的包袱而有所不同,無法輕易面對並朝下一步邁進。

《失敗學》的作者Elizabeth Day決定從他個人失敗經驗做為開端,透過詢問其他人失敗經驗,彙整出能夠做為他人參照的法則。

儘管書中引介的人物不是我們身邊的人,至少足以提供慰藉,知道自己所遭遇不是終極失敗,自己也絕不會戴上失敗者皇冠。

法則一:失敗就只是失敗

失敗時,難免會覺得快走不下去,怎麼做怎麼錯的念頭。情緒變得緊繃、變得不快樂。

作者認為,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反應,是因為我們正在對抗事實。問題在於如何調整心態,接受事情本然的樣貌。

失敗所帶來的恐懼、憂慮、悲傷、失望和內心的批判之聲,另外壓力或腎上腺素上升,也會造成大腦高估威脅程度,導致誤判或誤解。這些都會讓我們對當下的認知意識產生扭曲。

因此要嘗試以不帶批評的方式,客觀如實的看待自己。

法則二:「你」不等於「你的想法」

大部分的人不會肯定失敗,也因此對於遭受失敗的人而言,便意味著沒有人可以給予肯定;我們當下也由於負面想法纏繞,沒能夠肯定自己。

負面的想法不會告訴我們事實是什麼。事實可能造成悲傷、恐懼、難過,然而作者認為,這些都已經過時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下產物,「失敗」已經是過去式。

「失敗」不僅是「過去式」,「失敗的行動」或「失敗的想法」也不意味著就是「失敗的你或我們」。這些只是構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法則三:越快失敗越好

我們都習於比較,因此看到已經就定位的他人人生,則會放大自己的渾渾噩噩。

我們可能在不同的階段都會經歷不同的迷惘。

失敗的積累隨著年歲增長,會為我們帶來更深的自覺,以及更多可以從中擷取教訓的經驗,幫助我們建立面對種種不確定時所需要的韌性。

法則四:分手不是悲劇也不是世界末日

作者曾經在經歷多次的流產,繼而離婚之後,懷疑自己再也找不到人愛,缺乏自信與自我認同,覺得自己糟透了。

另一位作者艾倫.狄波頓則認為,可以用有意義的方式來看待生命中各種重要的關係;每個人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都是有原因的。所曾有過的交流互動目的是要教會我們知道的一些事。

兩個複雜的個體在一段時間內交會,各自帶著自己的脆弱與不安,勇敢踏進情感與真實利益的交織關係中,在那段期間我們對彼此具有無可取代的功能。

當這樣的關係結束了也沒有關係,只要我們都能夠從中獲得成長。

法則五:失敗是資料收集的過程

我們依然會對生活充滿擔憂與恐懼,怕讓自己和他人失望。

作者認為,面臨危機時盡可能放下自我,學習如實看待失敗;可以將失敗視為我們缺少的知識地圖,可以讓我們更趨近完整的自己。

法則六:沒有未來的事這回事

在過去,我們可能習慣不斷做著各種計劃,把美好寄託在未來。

做計劃很好,不過也得學習應對預期外的狀況。就算是Plan B以及其他的CDEF計畫都無法應付,也要能夠對各種機會抱持開放的心態並隨時滾動調整。

假如為了一個目前無法達到的目標,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焦慮,反而造成更多無意義的行動。

法則七:接受自己的脆弱

有足夠的勇氣分享自己的創傷是一種慈悲之舉,可以讓別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這麼做等於重新看待失敗,我們將不再因失敗而孤立,而是串起更多連結。

基於這樣的想法才讓作者決定寫下這本書,架設potcast諮詢其他經歷過失敗的人。

他認為假如我們對於事情出了差錯感到羞愧,或因為自己犯下了錯誤而陷入自我否定,真正解決之道就是把它說出來。

儘管失敗是個人的,卻也是普遍性的感受狀態。作者期望能夠透過這樣的揭露,來幫助其他人發現另一個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感受,繼而接納自己的失敗感受。

假如將所有的失敗都悶在心底,假裝自己很勇敢很成功,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話,不僅無法改善,也讓這些問題在我們心裡持續地製造傷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知秋-avatar-img
2022/03/28
接受失敗是成長成熟的過程。
marcelmarcel的閱讀頻道-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3/28
這真的很不容易啊~~~共勉之
avatar-img
marcelmarcel的閱讀頻道的沙龍
30會員
46內容數
心理勵志與職場工作術
2023/07/23
就算是書寫筆記,抑制了遺忘的速度,但是終究會因沒有使用而讓記憶生疏。
Thumbnail
2023/07/23
就算是書寫筆記,抑制了遺忘的速度,但是終究會因沒有使用而讓記憶生疏。
Thumbnail
2023/06/24
留意這類書籍的好處是,裡面提供的相關想法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想像未來職場所需要做的準備項目,讓原先的未知便得具體。
Thumbnail
2023/06/24
留意這類書籍的好處是,裡面提供的相關想法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想像未來職場所需要做的準備項目,讓原先的未知便得具體。
Thumbnail
2022/12/16
在問題與答案持續累積的過程中,慢慢的也會對自己原本的生活更有意識,能夠從各種答案中比對出自己真正的價值觀與嚮往。
Thumbnail
2022/12/16
在問題與答案持續累積的過程中,慢慢的也會對自己原本的生活更有意識,能夠從各種答案中比對出自己真正的價值觀與嚮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人書寫是想分享成功,有人書寫是想分享失敗,我想我算是想分享失敗的人吧。 太多太多的文章都在說如何成功、成功的人士有那些習慣、成功的人如何思想等等,但這些真的有用嗎?看完真的會幫到我們獲得成功嗎? 或者有用吧,畢竟文字、影音這種東西因人而已,每個人看完得到的收獲也不一樣。 不過,而我自己的觀察及經驗
Thumbnail
有人書寫是想分享成功,有人書寫是想分享失敗,我想我算是想分享失敗的人吧。 太多太多的文章都在說如何成功、成功的人士有那些習慣、成功的人如何思想等等,但這些真的有用嗎?看完真的會幫到我們獲得成功嗎? 或者有用吧,畢竟文字、影音這種東西因人而已,每個人看完得到的收獲也不一樣。 不過,而我自己的觀察及經驗
Thumbnail
無法真正挑戰失敗,何來成功可言!
Thumbnail
無法真正挑戰失敗,何來成功可言!
Thumbnail
每一個失敗經驗都是個人的。感受也會因為情感、文化與自我的包袱而有所不同,無法輕易面對並朝下一步邁進。《失敗學》的作者Elizabeth Day決定從他個人失敗經驗做為開端,透過詢問其他人失敗經驗,彙整出能夠做為他人參照的法則。
Thumbnail
每一個失敗經驗都是個人的。感受也會因為情感、文化與自我的包袱而有所不同,無法輕易面對並朝下一步邁進。《失敗學》的作者Elizabeth Day決定從他個人失敗經驗做為開端,透過詢問其他人失敗經驗,彙整出能夠做為他人參照的法則。
Thumbnail
你有沒有擔心你可能會成為失敗者?別擔心,我們都曾在某個時候覺得自己是。 然而,失敗者擁有一些你可能會或不會意識到的特質。 什麼是失敗者? 在我深入探討失敗者的共同特徵之前,讓我們先談談失敗者的真正含義。 媒體和社會給我們一個非常具體的“失敗者”形象,讓我們不免擔心自己是否屬於其中。 2)總是放棄
Thumbnail
你有沒有擔心你可能會成為失敗者?別擔心,我們都曾在某個時候覺得自己是。 然而,失敗者擁有一些你可能會或不會意識到的特質。 什麼是失敗者? 在我深入探討失敗者的共同特徵之前,讓我們先談談失敗者的真正含義。 媒體和社會給我們一個非常具體的“失敗者”形象,讓我們不免擔心自己是否屬於其中。 2)總是放棄
Thumbnail
在2021年跨到2022年的時候,許多人在社群媒體上回顧了2021年的成就,也許下了2022年的新年新希望,我選擇用了兩本書跨越了年和年的交界,分別是Elizabeth Day所寫的《失敗學》(Failosophy)、《慶祝失敗》(How to Fail)。
Thumbnail
在2021年跨到2022年的時候,許多人在社群媒體上回顧了2021年的成就,也許下了2022年的新年新希望,我選擇用了兩本書跨越了年和年的交界,分別是Elizabeth Day所寫的《失敗學》(Failosophy)、《慶祝失敗》(How to Fail)。
Thumbnail
能早點失敗,不錯! 比一般人都更早失敗,就會更快成功。 人們在遇到失敗,當下的反應來不開,感到自己慘絕人寰,即時直插谷底。這些都十分普遍及正常。誰沒有情緒?曾為着一件事用盡力去做,但最後的結果未如人願,還要加送一個「失敗」的禮物,誰不會感到失落? 失敗和挫折,就是生活的必須品,沒有它們的出現,怎樣能
Thumbnail
能早點失敗,不錯! 比一般人都更早失敗,就會更快成功。 人們在遇到失敗,當下的反應來不開,感到自己慘絕人寰,即時直插谷底。這些都十分普遍及正常。誰沒有情緒?曾為着一件事用盡力去做,但最後的結果未如人願,還要加送一個「失敗」的禮物,誰不會感到失落? 失敗和挫折,就是生活的必須品,沒有它們的出現,怎樣能
Thumbnail
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會失敗? 就只有一個:「行動」之後 這世界任何的產出與結果,都是在你行動之後才會產生 如果沒有行動,那就是只還在理論的空想階段,空想是不會產出任何結果的 你可以花大把時間做計劃、想理論,但最終要去驗證你的計劃與理論能不能成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動」 跟大家講一個秘密 在吸引力法則裡面
Thumbnail
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會失敗? 就只有一個:「行動」之後 這世界任何的產出與結果,都是在你行動之後才會產生 如果沒有行動,那就是只還在理論的空想階段,空想是不會產出任何結果的 你可以花大把時間做計劃、想理論,但最終要去驗證你的計劃與理論能不能成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動」 跟大家講一個秘密 在吸引力法則裡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