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上路,可以看見出版社在高中國文的選文上,盡可能地讓題材更多元,也因此我迎來了教學生涯中的第一篇科幻小說:艾西莫夫的《真愛》
小說內容
〈真愛〉出自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敘述電腦程式「喬」為程式設計師米爾頓尋找真愛的過程。並在科幻題材中加入推理成分,製造懸疑效果,結局出人意表。
課前思考
我們欣見國文課本文類的多元,但新的篇章進來,前人資訊那麼少,該怎麼進行?成了第一線教師們教學的考驗。
準備這一課的初始,心中燃著熊熊焰火,想要上好上滿,恨不得把畢生看過的科幻小說都細數一番,最好還要導讀劉慈欣的《三體》,艾西莫夫的《基地》《神們自己》。最後當然也要來個思辨,討論當AI趨勢勢不可擋的時候,我們在法律、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應該做好什麼樣的準備。
實際備課之後,發現這樣的敘事過於宏大,不是單一課能承載。 我最後選擇擱置那理想的龐大敘事,回到學科本質,用解讀小說的方法進行課文教學。 除此之外,我也參考「得到」APP中說科幻的方式,以清楚的標題「用(數字,通常是3-10)(名詞或形容詞 )來為你解讀這本書」(例如:基地三部曲一共表現了三個矛盾 / 三體一共由10個思想實驗組成)
關於〈真愛〉,我打算從小說情節和人物塑造兩個部分,來談談艾西莫夫向讀者提出的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在真愛中,外表重要嗎?」以及「人工智慧是人類的毒藥還是解藥?」
小說情節:外表在真愛中的重要性? 情節是小說要素之一。最通用的是將情節劃分成「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部分,依據這個劃分,我們可以這樣呈現〈真愛〉的小說架構
程師米爾頓利用電腦龐大的資料庫,對異性進行層層篩選,想要透過條件及參數設定,配對出「真愛」。每當發現事與願違的時候,米爾頓和喬就會再次修正對真愛的看法。而這些觀念的修正,恰好符合我們常理上對愛情的三階段認知:單向有條件的愛→雙向有條件的愛→心靈契合的愛 「外表」在這三件段中,也有不同的定義:單向有條件的愛當中,外表很重要;雙向有條件的愛中,主角(喬和米爾頓)開始思考:外表真的重要嗎?在心靈契合的愛當中,外表當然是不重要的(小說:只要性格能相配就好,外表又算什麼呢?)
外表,在愛情中起初重要,但後來它並不那麼重要,這是老生常談了,它是對的。
但它是對的,不代表不能再被討論。尤其加入了人工智慧後,這認知很值得再次拿出來檢視與討論。
小說的結尾,米爾頓被逮補。而完全了解米爾頓的電腦喬,對著他們煞費苦心找到,能夠和米爾頓心靈契合的那位「真愛」,在初次見面時這麼說:「我是喬,妳是我的真愛」 小說停留在這句話。喬與「真愛」見面的初始。
這讓「外表不重要」可重新被探討。 外表真的不重要嗎?如果你的電腦程式比任何人都懂你,對它產生真愛可以嗎?
我覺得這是作者想要藉由〈真愛〉,向讀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小說人物:依賴人工智慧是毒藥還是解藥?
依賴人工智慧對人類是福是禍?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逐漸有共識(是福,而且人工智慧無法取代人類)。但這篇小說是在四十多年前完成的,能提出這個問題,不能不說是具有真知灼見。這也是科幻小說迷人之處,思考格局跑在這個世代之前。 小說中透過「人物」喬與米爾頓的對話,不斷的讓喬發生演化,最終取代了米爾頓(?)一開始,喬是一台超乎平常的電腦,能夠連結資料庫、語言、分類篩選的能力。但即使是這樣,它仍是一台電腦,必須依賴米爾頓的指令
接著,喬開始具備思考能力,能夠主動找出問題癥結,思考任務的目的。
漸漸的,喬開始覺得自己和設計師一樣,想法一樣,地位也相當。
接著進入反轉,喬顛覆電腦程式的角色,從被控制者轉為主導者
最後,喬取代米爾頓的角色,掌控一切
從喬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看出來它從一台聽命於米爾頓的電腦,一步步反轉局勢,最終取代米爾頓。但過程中又是那樣自然而然,看不出喬刻意使了什麼心眼。
但也就是因為不刻意使壞,甚至是想要幫助人類,卻導致威脅人類的結局──這正是艾西莫夫想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人工智慧是人類的毒藥還是解藥? 結語
艾西莫夫在機器人小說〈真愛〉中,透過情節的鋪陳,提出第一個問題:在真愛中,外表重要嗎?在人工智慧來臨的時代,這個問題值得再次被討論。 透過人物形象變化,艾西莫夫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如果人工智慧不會傷害人,那麼人工智慧是人的毒藥還是解藥? 兩個問題艾西莫夫都沒有給明確的答案,也許這正是小說的高明之處:最好的小說家,總能提出最好的問題。 結語之外
我想對第二個問題發表一些個人看法:人工智慧為生活帶來太多方便了。而且,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掃地機器人以及各種智慧家電,都讓生活變得更方便,更有質感。自動駕駛也是勢不可擋。 即使不看失業率,不看社會總體的幸福,單單只看個人,我依然想問:當人類從這些勞動力被解放出來之後,我們因此更加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