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硬體)產品經理一二三 (產品部日常/年度檢討/供應鏈避險)

上一篇我們談到產品開發,需要品質體系的支撐,並在安規的框架之下進行。但是我們先別急著進入產品開發,這是產品部工作的一部份,不過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瑣事。
如果你選擇進入產品部,第一件事情需要先搞清楚公司到底有哪些產品,哪些是熱賣品,過去曾經有哪些產品,甚至開發過什麼,但是後來沒有成功。如果不知道前人嘗試些什麼,以及為什麼某些功能後來被拿掉,你提出的任何點子都會變得老調重彈。

產品部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還記得當時沒有人交接,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慢慢摸清楚有哪些產品。 為什麼這麼花時間,我只想說:「業務部給我出來跪!」
魔鬼藏在細節中。
第一,產品建檔早期是由業務自行輸入,有時不小心多按一個"."或是"-"或是空白鍵,多一個字元,系統中就會被視為兩種不同產品,只能靠暴力搜尋拼湊出來。
第二,業務能力低下,為了贏得訂單,除了降價,就是提高客製化。 所以當產品部開發出一個基本款,慢慢就繁衍出越來越多子款,各有不同配置,再加上安規升級設計變更(有些客戶不跟著升級,因為價格差距太大),還有某些財務考量,部份訂單被拆到其他工廠。同一套設計在不同工廠生產,除了公差,工廠一般會稍微修改,且不一定會反映在圖紙上;也就是說,設計圖紙跟帳本一樣,對外的是一套,真正拿來用的是一套。所以如果保固維修時,你只看產品型號就拿了A廠的油泵,想裝在B廠的支架上,很有可能裝不上去。
而我們單位負責上百個品項,所以像是整理產品規格,核對使用手冊,以及物料清單(BOM)這麼樸實無華的事,實際上佔了我們許多時間。但是工業產品,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公司曾經因為公制跟英制的單位換算誤差,造成整批退貨,最終業務部主管引咎辭職。

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在公司裡,業務是幫公司賺錢的單位,通常有最高的話語權,而產品部必須對產品式樣如數家珍,否則就會很受制於業務部,成為附屬單位一樣。 「產品感」需要時間培養,你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挖掘(翻出舊檔案資料),以及沉澱(閱讀安規及驗貨報告),接下來掌握各個產品類別佔比,以及銷售年增(減)率,目前是由哪個工廠生產,品質實績如何。你可以參考這邊三種做法
  1. 可以從ERP上抓資料慢慢整理
  2. 直接找業務部,不過他們應該沒空理你。
  3. 我的做法是直接問驗貨員,像是「他們平常最常去哪家工廠,驗了哪些產品?」 老實說,訂單的增減,驗貨員比業務還有感覺,原因是當訂單量大,抽檢的數量也跟著加大,他們需要更多時間驗貨,手都起水泡,或是回到家都已經凌晨;其次是訂單量大,工廠對他們的待遇就越好,人情冷暖這很明顯。這些都是直接的體會,所以跟驗貨員建立好關係,很快就能掌握80%的生意。

年度Line review
很多大客戶,會在年底要求召開line review,檢討過去一年的交易,與會者基本包括對方的產品經理、項目經理、以及採購。像這種在中國設立採購辦事處的,採購的話語權較大,但是流動率挺高,可能是為了防弊。品質工程師相對穩定,而且在中國,具有技術實戰背景的,都有一定地位,如果能獲得SQE的支持,採購想要轉單沒那麼容易。
Line review 主要是對方採購控場,文件裡很多資料,你只要先看三點
  • 採購品項
  • 訂單總金額
  • 不良率
一般起手式都是從不良率較高下手,要求全線降價可能3-5%。當然不良率高必須改善,這是責無旁貸的事,但是交貨準時,配合度高這些,難道都不是優點? 訂單金額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我們找了很多新品填補,量少多樣,為了這些品項,管理成本當然跟著上升,而主力品項逐漸被轉單,那些沒人要接的單子,請我們幫忙硬扛下來,這是互惠的生意嗎? 如果掌握產業情資,在會議中更容易幫助業務部,扭轉降價的壓力,跟業務部搞好關係,絕對可以增加影響力。例如有一年生意不錯,尾牙時我請業務主管出面說情,向美國分公司拉贊助,把驗貨員使用多年的筆電及相機全部換新。這一下就得到質檢部的信任及支持,往後的日子,幫助我蒐集更多產業信息,也讓產品部在公司的整併內鬥中,依舊站穩腳跟。

以新制舊,以舊避險
產品最終要下給哪個工廠生產,可以是採購部門決定,也可以是產品部門決定。建議方向是:產品結構簡單,單價較低,沒有保固問題,可以由採購這邊決定;而對於結構較為複雜,且會涉及驗廠、認證、客訴處理、甚至上升到法務事件,這一類產品,最好交由產品部負責。因為若不幸發生重大品質問題,客戶的品質工程師決定駐廠時,我方勢必要派人陪同,而採購有好幾星期不在公司,可能對下單的本職工作造成影響。另外,產品部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對材料特性、加工技巧、現場配置,人員習慣,都會進一步的了解,在之後產品開發時,這些累積的知識都能派得上用場。
這裡講到一點供應鏈相關。當時公司的五大供應商,佔了超過60%的生意,但是一方面想要分散風險,一方面想要規模經濟,這是兩股相反的力。一般我們會有計畫地扶持新供應商,這些外協廠原本只供給零組件,撥出一些小單讓他們跨入整機組裝。這些小廠雖然管理沒有那麼規範,技術實力也有待養成,但是也多了些彈性,為了搶單也更積極。但是也要留心,養虎為患,有朝一日成為競爭者;另一方面,選廠時也要避免原有供應商,因為擔心自己被撤換掉,而採取抵制不願供貨,如果新廠沒有起來,舊廠又斷了,那就進退維谷。最後還有一點,舊廠一般規模較大,資金雄厚,為了防堵新廠而採取惡性降價,同一款產品報價,無論其他廠多少,都再降3個點,比誰的氣長。產品部或採購部,千萬不能只看最低價,短期內確實幫助公司省錢,但是不利於佈建健康生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