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母親的滋味

2019.12.27
日前,閱讀了一本書《舌尖上的人生廚房》,作者 凌煙。以43道日常料理為軸線,透過每道料理中不同的在地食材、關聯性人物,以及成長環境間的互動關係,細膩地描繪出作者在嘉義東石的童年記憶,及與母親之間情感的滋味。不禁勾起了我心底那份熟悉卻不可得的「母親的滋味」 …
在台灣尚處物資缺乏,生活艱困的那個年代,當時的婦女幾乎是無所不能,任何在普通不過的食材,都能透過一雙生活巧手,轉換成一道道足以餵飽全家人的美味料理,而每一道料理的背後,更可能連結著某一段生命故事,或是與在地生活相關的民情風俗。
如,作者記述「鹹麋」,這除了是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的一道飲食料理之外,更是農村於廟會或是辦喪時,必定會出現的一道飲食。在廟會,是給信眾的點心;辦喪時,則成為喪家提供給來參加喪禮人的早餐。
「年糕」,在當時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自己炊粿的一門生活手藝。無論是鹹粿、甜粿、發粿,每家都有各自獨特的家傳味道,但對於炊粿這件事,卻有著一致神聖不可犯的禁忌,噤聲不語。
「長年菜」,又稱為大刈菜(芥菜),則是另一道必備的年菜。因古訓,吃長年菜得有頭有尾,得整株菜完整調理,意為長年吉祥。但另有一說,長年菜是古早大戶人家過年時煮給長工吃的年夜菜。
「烘魷魚」,讓人的思緒不自覺地飄回到,那個只有野台戲娛樂的年代。兒時記憶中,野台戲是大人們邊看邊聊天的戲碼,還只是小孩子的我們最愛的則是跟著野台戲擺攤的烘魷魚,以及那令人充滿好奇與想像的後台,裡面到底是什麼樣的景況?
「破布子」,這一種從前鄉下地方常見的樹籽,小孩子拿來當成竹製沖炮的子彈玩耍,母親們則用來作為煮食入菜使用。 作者因破布子,回想起母親一生的辛勞,以及那一輩婦女普遍坎坷的命運。 而我,則因破布子,想起了已逝母親的一道家常菜「破布子清蒸吳郭魚」…
母親的魔法食材,破布子。
四破魚,是我小時候家裡餐桌上最常見的一種魚。不僅因為便宜,更因為四破魚的料理非常簡單。 由於四破魚的魚體本身富含脂肪酸,打撈後特別容易氧化變質,所以魚販便發展出一種特別的處理與販售方法。有別於一般的魚多以生鮮販賣為主,四破魚則是在下船後,隨即用鹽水煮過,以熟魚販賣,因此市場買到四破魚大都已經帶有鹹味。
母親總是會將四破魚剖半後,乾煎到微微焦香。結實的魚肉微鹹甘口,十分下飯,我則喜歡將煎好的四破魚放涼,然後把它當成魚乾零嘴來吃,此時魚肉更顯扎實,十分有嚼勁。 只是吃了那麼久,到如今我還弄不清楚四破魚究竟是何種魚?以及為何會被俗稱為四破魚?
另一種也是小時候母親常會料理上桌的,吳郭魚。 以前未經改良的吳郭魚,又稱為福壽魚,大多以「農漁牧綜合混養」的方式池養,因此在當時常有吳郭魚是以豬或雞鴨糞便為飼料,廉價魚種的負面說法。且由於人工養殖池的關係,當時的吳郭魚常會帶有一股臭土味,決非今日已經過育種改良,更名為「台灣鯛」細緻鮮美的肉質可比。
因此,當時母親在料理吳郭魚時,常會以醬油紅燒的方式,並加入大量的蔥薑調味,用來壓住那一股臭土味。 但,我反而比較喜歡母親的另一種料理方式,「破布子清蒸吳郭魚」。
照理說,不夠新鮮的魚貨並不適合以清蒸的方式料理,因為會更加凸顯食材的問題,更何況是帶有臭土味的吳郭魚。 母親以破布子、生薑絲,再餵入一點米酒頭的方式清蒸出來的吳郭魚,不僅去除掉了那股臭土味,破布子獨特甘甜的味道讓吳郭魚的肉質更顯細緻甜美,同時破布子還具有開脾健胃的功效。
其實,小時候的我對吳郭魚實在並無多大的興趣,儘管母親上桌的是一條破布子清蒸吳郭魚。當大人們勤於吃魚的時候,我則是對於那一顆顆甘甜的破布子情有獨鍾,專挑那些用來入味的破布子吃。 由於母親使用的是未去籽的破布子,所以那一顆顆的破布子入口的感覺,便好像是在吃蜜餞一般,特別有滋味。
如今,母親已不在,破布子清蒸吳郭魚的滋味記憶,似乎也隨之淡了許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