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21

《禪林寶訓》卷一 0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4.6.12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遠公曰:

「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

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

是故道德禮義洽,則中外樂。

刻剝怨恨極則中外哀。

夫哀樂之感,禍福斯應矣。」

《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當住持的人,最要緊的是首先要確定取捨:哪些事是有益於法門的需要舉辦?哪些事是無益於法門的應當放棄?這樣對於宜取宜捨的事,住持能夠運籌帷幄,胸有成竹,那麼法門的安危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

然而叢林僧眾能夠安和共住,並不是由一天形成的。同樣,叢林面臨危機,也不是由一天所致的,都是由平時漸漸積累而造成的,因此不能不有所警覺。

倘若當住持的能以身作則,用道德來引導大眾,那麼大眾自然都能修道德;住持以禮義行事,那麼大眾都能行禮義。相反的,假如住持平時以刻薄冷酷的心對待大眾,那麼大眾必定也是積怨懷恨在心。

怨恨積於心,上下內外就難免會形成離散背逆之勢。如果一寺大眾所積的是禮義,自然上下彼此和悅;所積的是道德,那就更能使內外感服了。

所以,叢林道德禮義成風,則上下內外充滿和樂。刻薄怨恨至極,則上下內外各懷哀傷。

哀則禍生,樂必福至。哀樂感於內,則禍福應於外。

raw-image

良因贊曰:

不只是佛寺方丈如此,住持佛教團體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以道相繫,在法上見,自然感召的都是尊道修行之人。

如果以世間福報、名利相吸,自然所感召者,

合則如燕雀處堂,喧鬧不已;

不合則人我是非,相互攻訐。

既然學佛修行是為了求解脫,

那麼還是尊崇道德禮義,在修行上見吧!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