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寬恕之道

    昨晚跟一對基督徒夫婦共膳,席間自然就提到基督教與儒家的共通的地方,當中就講到寬恕。
    提到「寬恕」,過去有不少名言,說:「要恨一個人,其實自己都很痛苦的」;「寬恕別人,就是釋放自己」;「曼德拉說:當我走出監獄大門時,心裡就對自己說,如果不能把一切的怨恨都留在身後,那麼我仍然還留在監獄中」等等。但落到現實切身的處境時,往往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孔子有個學生,他人很聰明,反應很快,口才非常好,曾經出使遊說別國而替魯國解圍(當然他也很會做生意)。所以,他有時候也看不慣腦筋比他慢的人。他就是子貢。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23】
    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能終身受用的呀?孔子想了一想,說:大概就是「恕」吧!那為什麼孔子不講「仁」、不講「敬」…?對著子貢偏要說「恕」呢?而且,孔子當時以一種寬容的語氣說「大概就是恕吧!」這兒,孔子是要讓子貢別以自己的標準來看別人啊!
    那麼,是否所有人孔子都會寬恕的呢?
    那為什麼孟子曾說:「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無後,就是斷子絕孫,為什麼孔子跟哪些發明以木人來殉葬的人那麼過不去呀?難道他老人家就不能寬恕哪些「木匠」嗎?
    再舉個例子:孔門有個高足,他屬於政事科,孔子飄泊那頭十年,一直追隨著孔子,同甘共苦,直至魯國徵召他回去,擔任季國相的家宰。他就是冉求。
    孔子歸魯後,發覺冉求不斷為季國相聚斂財富,囤積軍力,經勸阻不聽,最後,孔子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16】什麼意思?公開宣布,飭令冉求退出孔門(飭令,非勒令)。幾十年的師徒情誼,就這樣斷絕?為什麼孔子不寬恕他呢?(其後,孔子帶著哽咽,還是讓子貢把冉求找回來團聚。)
    要考量這個問題,咱們再看一看另一則《論語》,孔子是怎樣看人看事。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10】(按:廋,隱匿也。)
    孔子說:一個人做了些對不起別人的事,值不值得寬恕他呢?
    首先,要看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視其所以); 其次,再看看他用了什麼手段來做(觀其所由); 最後,他做了這事後,還用什麼藉口來自圓其所為(察其所安)。
    用這方法審察一個人的邪正,他怎麼能掩藏得住呢!怎麼能掩藏得住呢!
    人做壞事,若是為了出他一口氣,為了拔除眼中釘,為了保有其既得利益,為了鞏固其權力,而用了極其惡劣的手段,事後還自圓其所為,說他這樣做是迫不得已,替天行道。這豈不是自欺欺人,自暴其醜嗎?
    人,必須要有是非之心的,特別牽涉到人性、人道、人格的事上,又豈能和稀泥而寬恕?對事尤不可恕;但,對人則毋須仇恨,能寬恕則寬恕,因為寬恕別人就是自己人格的肯定。
    (寫2018年5月27日於海外)
    下一講:以德報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