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晚跟一對基督徒夫婦共膳,席間自然就提到基督教與儒家的共通的地方,當中就講到寬恕。
提到「寬恕」,過去有不少名言,說:「要恨一個人,其實自己都很痛苦的」;「寬恕別人,就是釋放自己」;「曼德拉說:當我走出監獄大門時,心裡就對自己說,如果不能把一切的怨恨都留在身後,那麼我仍然還留在監獄中」等等。但落到現實切身的處境時,往往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孔子有個學生,他人很聰明,反應很快,口才非常好,曾經出使遊說別國而替魯國解圍(當然他也很會做生意)。所以,他有時候也看不慣腦筋比他慢的人。他就是子貢。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23】
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能終身受用的呀?孔子想了一想,說:大概就是「恕」吧!那為什麼孔子不講「仁」、不講「敬」…?對著子貢偏要說「恕」呢?而且,孔子當時以一種寬容的語氣說「大概就是恕吧!」這兒,孔子是要讓子貢別以自己的標準來看別人啊!
那麼,是否所有人孔子都會寬恕的呢?
那為什麼孟子曾說:「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無後,就是斷子絕孫,為什麼孔子跟哪些發明以木人來殉葬的人那麼過不去呀?難道他老人家就不能寬恕哪些「木匠」嗎?
再舉個例子:孔門有個高足,他屬於政事科,孔子飄泊那頭十年,一直追隨著孔子,同甘共苦,直至魯國徵召他回去,擔任季國相的家宰。他就是冉求。
孔子歸魯後,發覺冉求不斷為季國相聚斂財富,囤積軍力,經勸阻不聽,最後,孔子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16】什麼意思?公開宣布,飭令冉求退出孔門(飭令,非勒令)。幾十年的師徒情誼,就這樣斷絕?為什麼孔子不寬恕他呢?(其後,孔子帶著哽咽,還是讓子貢把冉求找回來團聚。)
要考量這個問題,咱們再看一看另一則《論語》,孔子是怎樣看人看事。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10】(按:廋,隱匿也。)
孔子說:一個人做了些對不起別人的事,值不值得寬恕他呢?
首先,要看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視其所以);
其次,再看看他用了什麼手段來做(觀其所由);
最後,他做了這事後,還用什麼藉口來自圓其所為(察其所安)。
用這方法審察一個人的邪正,他怎麼能掩藏得住呢!怎麼能掩藏得住呢!
人做壞事,若是為了出他一口氣,為了拔除眼中釘,為了保有其既得利益,為了鞏固其權力,而用了極其惡劣的手段,事後還自圓其所為,說他這樣做是迫不得已,替天行道。這豈不是自欺欺人,自暴其醜嗎?
人,必須要有是非之心的,特別牽涉到人性、人道、人格的事上,又豈能和稀泥而寬恕?對事尤不可恕;但,對人則毋須仇恨,能寬恕則寬恕,因為寬恕別人就是自己人格的肯定。
(寫2018年5月27日於海外)
下一講:以德報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睇人,其實都是一門學問。女子睇錯人,就很容易嫁錯郎,因而悔恨終身。用人不察,說不定就被二伍仔出賣。睇人,不容易啊!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孔子在睇人這方面,提供了三個步驟: 孔子說:用這三個步驟去睇人,去分析其正或邪,他又怎能掩藏得了!他又怎能掩藏得了呢! 下一講:寬恕之道
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當遇上突發特大的災難,在鬼門關擦身而過,倖能死過翻生;但,即使倖存在世,其人生並不比那些遇難者好過。 事件埋藏在心裡,真相永遠無法昭雪,這個傷痕、這個陰影是無法消解、無法療愈的,以致終身內疚,過著行尸走肉的日子啊! 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勇敢說出真相吧! 下一講:言與不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睇人,其實都是一門學問。女子睇錯人,就很容易嫁錯郎,因而悔恨終身。用人不察,說不定就被二伍仔出賣。睇人,不容易啊!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孔子在睇人這方面,提供了三個步驟: 孔子說:用這三個步驟去睇人,去分析其正或邪,他又怎能掩藏得了!他又怎能掩藏得了呢! 下一講:寬恕之道
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當遇上突發特大的災難,在鬼門關擦身而過,倖能死過翻生;但,即使倖存在世,其人生並不比那些遇難者好過。 事件埋藏在心裡,真相永遠無法昭雪,這個傷痕、這個陰影是無法消解、無法療愈的,以致終身內疚,過著行尸走肉的日子啊! 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勇敢說出真相吧! 下一講:言與不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