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少年,離家成長,離開蟹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蟹桶理論」是指當有人想要往上爬時,底下的螃蟹會抓住想要逃離的螃蟹,確保他們會跟自己遭遇一樣的下場,人也是。
在兩三年前疫情還沒爆發的時候,參加了一場讀書會,內容講了什麼我也不清楚,但卻有一件事情讓我至今難忘
自我介紹的階段,輪到我眼前這個看上去22、23歲的年輕人,能感受到他的話語中夾雜著憤怒哀傷的情緒:
「每次我在外面努力,去了很多講座,覺得自己有可能、可以努力。但回到家,家人就會潑冷水,講些不中聽的話,讓我覺得挫折,感覺自己不行。」
他明白自己想要努力、想要更好,但家裡的人,總是能熄滅他好不容易點起的火苗。
想起我當時結束義務役的旅程,回到老家的日子。那個月我回憶起了我國中那段很灰白的時光,不是家中發生什麼大事,而是我知道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是我想過的。每天6點多起來,刷牙洗臉出門上學,5點下課回到家6點,晚上11點入睡,假日就在家裡打遊戲。流水帳般的生活過起來相當乏味,那年我14歲,我知道我不想過上這樣的生活
回到退伍時,我毅然決然的把工作履歷投到台中這個城市,這對於一個鄉下小孩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隔天我告訴我媽:
「媽,明天我要到台中面試工作,我要搭火車去台中。」
記得我母親臉上疑惑又不知所措的表情,劈哩啪啦的問了一堆問題:
「怎麼想去台中?」
「到那邊你要怎麼去面試的公司?」
「房子都找好了嗎?」
我知道我母親那時的想法,她希望我跟她一樣,在她任職的公司做到退休,但我14歲時就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讀書會結束,我漫步在清爽的夜路上,待在空無一人的公園裡,找了張破舊不堪的長椅坐下。我想了那個年輕人的問題,「其實你家人也希望你跟他們一樣,過上他們幫你寫好的人生藍圖,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不會遭到現實的迫害,不用面對未知的恐懼。」但他們不明白,他們惡意的溫柔,對這個微小的火苗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我們往往會把自已以為的好套用在他人身上,有一種餓叫做阿罵覺得你餓,有一種惡叫做我是為了你好。年輕人需要成長,成長必須要面對未知的恐懼、充滿挑戰的生活,成長絕對不會出現在長輩給你的藍圖上,也不會在溫室裡發生,成長必須由你自己掌握。
到現在我還是會想起那位少年,或許我會建言他一兩句:
「你離開那個環境比較好,因為你很清楚,這樣下去結果是一樣了的。」
但我還是不會說出口,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我的已經完成了,你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用知識改變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高速公路還沒開始ETC電子收費前,會設置類似檢查站的設施,讓每個用路人經過一段路收一次費用,負責收費的人員稱為「國道收費員」。 在全面計程收費後,收費員在資遣金有部份爭議。但這裡要說的不是這些人的訴求。 而是來談談「選擇權」。 穩定就一定好嗎?
這是王品創辦人之一,戴勝益先生當年講出最有爭議的話。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很氣憤: 「只賺3萬難道沒有資格存錢嗎?」 「就是因為只賺3萬所以才要存錢。」 但說穿了這都是自尊心在作祟,戴勝益先生說這句話是有其他意思的。
在高速公路還沒開始ETC電子收費前,會設置類似檢查站的設施,讓每個用路人經過一段路收一次費用,負責收費的人員稱為「國道收費員」。 在全面計程收費後,收費員在資遣金有部份爭議。但這裡要說的不是這些人的訴求。 而是來談談「選擇權」。 穩定就一定好嗎?
這是王品創辦人之一,戴勝益先生當年講出最有爭議的話。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很氣憤: 「只賺3萬難道沒有資格存錢嗎?」 「就是因為只賺3萬所以才要存錢。」 但說穿了這都是自尊心在作祟,戴勝益先生說這句話是有其他意思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一路小心,前往你想前往的地方。」 父母師長的責任,就是培養你們擁有,能夠離開我們的能力。 這是高中三年國文課,羊咩的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我們學著在起飛前,和老巢說再見。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你只要給她一個行李箱,她今天就會規劃好行程,明天就會拉著它在門口跟你說再見 在我青少年時期,我爸媽在家宴上酒酣耳熟之際曾跟他們的朋友這麼形容我。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清楚那究竟是褒還是貶。 不過,有一件事我總覺得沒處理好。2019碩士畢業那年,秉持著快速撕掉繃帶的精神,我在每週例行跟家裡通電話的時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一路小心,前往你想前往的地方。」 父母師長的責任,就是培養你們擁有,能夠離開我們的能力。 這是高中三年國文課,羊咩的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我們學著在起飛前,和老巢說再見。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你只要給她一個行李箱,她今天就會規劃好行程,明天就會拉著它在門口跟你說再見 在我青少年時期,我爸媽在家宴上酒酣耳熟之際曾跟他們的朋友這麼形容我。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清楚那究竟是褒還是貶。 不過,有一件事我總覺得沒處理好。2019碩士畢業那年,秉持著快速撕掉繃帶的精神,我在每週例行跟家裡通電話的時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