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離家少年,離家成長,離開蟹桶

「蟹桶理論」是指當有人想要往上爬時,底下的螃蟹會抓住想要逃離的螃蟹,確保他們會跟自己遭遇一樣的下場,人也是。
在兩三年前疫情還沒爆發的時候,參加了一場讀書會,內容講了什麼我也不清楚,但卻有一件事情讓我至今難忘
自我介紹的階段,輪到我眼前這個看上去22、23歲的年輕人,能感受到他的話語中夾雜著憤怒哀傷的情緒:
「每次我在外面努力,去了很多講座,覺得自己有可能、可以努力。但回到家,家人就會潑冷水,講些不中聽的話,讓我覺得挫折,感覺自己不行。」
他明白自己想要努力、想要更好,但家裡的人,總是能熄滅他好不容易點起的火苗。
想起我當時結束義務役的旅程,回到老家的日子。那個月我回憶起了我國中那段很灰白的時光,不是家中發生什麼大事,而是我知道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是我想過的。每天6點多起來,刷牙洗臉出門上學,5點下課回到家6點,晚上11點入睡,假日就在家裡打遊戲。流水帳般的生活過起來相當乏味,那年我14歲,我知道我不想過上這樣的生活
回到退伍時,我毅然決然的把工作履歷投到台中這個城市,這對於一個鄉下小孩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隔天我告訴我媽:
「媽,明天我要到台中面試工作,我要搭火車去台中。」
記得我母親臉上疑惑又不知所措的表情,劈哩啪啦的問了一堆問題:
「怎麼想去台中?」
「到那邊你要怎麼去面試的公司?」
「房子都找好了嗎?」
我知道我母親那時的想法,她希望我跟她一樣,在她任職的公司做到退休,但我14歲時就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讀書會結束,我漫步在清爽的夜路上,待在空無一人的公園裡,找了張破舊不堪的長椅坐下。我想了那個年輕人的問題,「其實你家人也希望你跟他們一樣,過上他們幫你寫好的人生藍圖,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不會遭到現實的迫害,不用面對未知的恐懼。」但他們不明白,他們惡意的溫柔,對這個微小的火苗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我們往往會把自已以為的好套用在他人身上,有一種餓叫做阿罵覺得你餓,有一種惡叫做我是為了你好。年輕人需要成長,成長必須要面對未知的恐懼、充滿挑戰的生活,成長絕對不會出現在長輩給你的藍圖上,也不會在溫室裡發生,成長必須由你自己掌握。
到現在我還是會想起那位少年,或許我會建言他一兩句:
「你離開那個環境比較好,因為你很清楚,這樣下去結果是一樣了的。」
但我還是不會說出口,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我的已經完成了,你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