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次來襲,好不容易歸於平靜的生活,隨著海外的確診數上升,悄悄地在臺灣境內揚起一陣討論。原以為活在平行時空的我們,不自覺的慣性與鬆懈,也從近日的個位數確診數,到千位、再到翻倍。而震驚全台的,是首例兩歲兒童的染疫驟逝,無疑打臉臺灣一直以來的「理所當然」,而就在此時,雲林也出現了讓所有新手爸媽為之驚慌的龍鳳胎新生兒確診。在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縣市,除了嬰幼兒,再來就是高風險族群長照與高齡長者,陸續反映在重點聚落與醫院機構,考驗地方政府的應變狀況,與一般民眾的自律能力。
前段時間,因疫情幾波的攻勢,導致餐飲服務業接連歇業,在過年前打開地方求才令與104人力銀行,發現原本在雲林相關中餐廚師已經非常難求。歷經疫情洗禮,許多廚師索性轉職,大多認為廚師工作沒有保障,且面對高工時高壓的工作環境,很難在這個講求生活品質與工作成就感的年代,取得家庭與自我滿足的需求。實際狀況卻不盡然,因為在雲林非都市的地區,有能力或年輕的廚師,多半都會往餐廳發展;而留在鄉下的地方廚師,多為屆齡半退休狀態回鄉,或者在品行習慣上與經濟方面有難言之隱,較難容於以食安為優先、工作以SOP流程管理化為主的飯店、餐飲系統,因此,除了少數有職涯與財務規劃的廚師之外,多數會將廚房的壞習慣與財務糾紛帶到餐廳裡。無論是無名的電話來電詢問某某是否任職、抑或銀行打來預扣薪資,以上種種元素,導致雲林地方有經驗的年長廚師,成為疫情下第一批被淘汰的人,而這些師傅從年輕時就未完成學業,人生幾乎投入給餐飲,面對臨時的失業狀況,頓時驚慌失措,而廚房內就出現斷層。年輕的二廚與廚工,沒有學習的目標,疫情上班日的一天打漁七天曬網,「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老實說,對我們自己都沒有說服力了,何況是在經濟壓力下首當其衝的餐飲業年輕人,自然會認為這個行業沒有保障。打開104後台清晰可見,要從設定條件下撈出適合的人選,不是下的關鍵字不精準,而是根本裡面沒有人可以撈。
隨著斗六新工業區的開放,許多朝九晚五或是夜班加成的勞務型工作,對這些年輕人招手。上班工時與餐飲服務業一樣,但是可以機械式魚貫工作,不用特別思考與適應,就能領到可能比原本更高的薪資;且有別於餐飲週末節日禁休,有更充裕的時間及安排,能和家人情人出外遊玩,面對先前的生活無法被滿足,換個跑道,似乎迎刃而解。同樣的問題,逐步出現在雲林的各個傳統性產業,農漁牧首當其衝,餐飲、泥作、油漆等勞物型工作,也跟其他產業一樣陸續出現缺工。更可怕的是,疫情關係,許多重工業與需要密集性勞作的工廠和產業,也因為外籍移工無法申請或入境,導致大量生產線停產或撤出;這些工作是連高薪、準時下班,都不太有人願意做的工作,其中一樣,即是雲林目前面臨的最大隱憂。老年人口居多的我們,頓時出現許多長照與長者的照護人員,而疫情的接連爆發,有可能導致我們措手不及,而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臺灣一直是東南亞國家嚮往的民主與自由的寶島,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也一直是全球的模範生,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在疫情肆虐全世界的同時,我們擁有比別人更多時間去做準備,也有機會參考鄰近國家如韓國、日本、香港等的疫調和疫控學習與精進。不過在現階段還看不出我們這段時間以來的準備,是否足夠因應下一波的病毒攻勢,但可以提前做好的是,在此無法控制之前,大家建立防疫共識,也同時做好心理建設,能以同理心、積極的作為,提醒自己也關注他人,為確診數設下防線,早日脫離百工待業的困境;將政府與民間的心力,慢慢從疫情轉移回來,投注在這段時間我們可能錯過的生活美好事物,從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從生活中找到新目標、從家人相處中感受溫暖、從朋友相處中感受攜手前行的動力,可以專注在自己所擅長與熱愛的事物,去享受生活對我們的意義。
返鄉青年 張光儀 /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