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珍視家人獨特的存在

常常,以為自己看到了,卻沒有真正的看見。
電影《一一》是千禧年作品,也是楊德昌的經典告別作,呈現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自己的勇氣,透過電影角色的人際關係,可以窺見現代社會的複雜性,但其實一切也可以是簡單的,小男孩洋洋喜歡用相機拍下別人的後腦勺,以他的視角來看大人們的世界,拍攝家人看不到的「背面」。他說:「你自己看不到啊!我給你看啊!」老爸(吳念真 飾)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我想知道她在難過什麼,我從後面看不到啊!爸比,你看得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啊,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爸比,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啊?我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
洋洋認為要看得到的才能知道事實,但導演告訴我們,這樣還不足夠,他常透過「鏡像」,如反射、倒影、相片、錄像等「二手視點」,很多事似真非真,有些則要用心才能看到。

每個人都有看不到的那一面
電影描繪現代都市人的困境與迷惑,聚焦在家庭裡的個人,每個人都有所謂看不到的一面,都有內心空虛、感情疏離的問題。洋洋希望用相片讓別人看到自己未見的一面,那家裏的其他人呢?導演藉由家人各自的挫敗、受傷、疑惑、悲傷……,慢慢更認識自己,讓他們依然繼續前進,得以拼湊出整個人生的樣貌。
冰山下的一角 就是自己和別人看不到的一面,因為人有情緒、會有主觀,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不容易做到完全客觀地思考。所以人們看不到的一面,除了自己的內心或潛意識,還有無法站在他人角度來思考的那一面。也有人習慣帶著自我保護 的盔甲,厚厚的一層,不想讓別人看穿,到最後自己也被矇在其中。

家庭結構鬆動需要愛凝結
劇情圍繞一個平凡家庭的生活,將幾個成員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從一場奉子成婚的婚禮開始,再由一場葬禮結束,貫穿生與死的喜悲(或許其實是悲喜),刻劃著各年齡、角色、位子所遭遇的煩惱難題,這個家庭中看似貌合神離與情感疏離,但有一條隱形繩索牽繫著家人。
昏迷的老婆婆做為主軸線,醫生交代家人每日要和臥床者對談,聊聊一天發生的事情,才可能儘早恢復意識。家人開始每天訴說自己的掙扎和矛盾,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出口,也是一種真實的面對。婆婆雖無法給予回應,但反而讓家人可以安心「告解」,這段時間成為每個人真實面對自己的片刻。
家人看似接近,但都各自有著無可逃避、必須面對的苦惱,面對人生的提問,答案或許沒有這麼複雜,自己卻總是覺得不完美。家人平日在各自的軌道上、在生活的泥淖裡掙扎著,若少了溝通,也缺乏關懷交流,隔閡就會在看似平緩的生活情節中日漸加深,甚至寂寞、空虛覺得冷。忙碌又快速更迭的日子中,若家人的感情面被忽略,會陷入更大的游離空虛,只有愛才能成為家庭中夏綠蒂的網

與所愛的人建立強連結
家人無法講對錯,因為每個人從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事物都不一樣,不同的面向,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就像看見家人的正面和背面,都會有不同的發現。
片中的媽媽透過跟昏迷者的對談,驚覺自己生活的枯竭匱乏,於是入山修行淨心,卻發現到哪裡都千篇一律的無趣,終究還是回家;女兒過著一般學生生活,卻藏著自責的秘密,看見家人一個個回家才有了安定,家成了名符其實的 #避風港。
片尾由悲轉為喜的是,家中的爸爸面臨中年危機,工作職場失意,對於生活沒有新鮮或期待,找尋不到人生的意義。因緣際會下,與初戀情人相逢,以為找回年輕時的怦然心動,雖然這段重溫的小插曲,並沒有改變他的生生活,但幫助他認清現狀,不再流連於過去,依然回到了家中找自己。
楊德昌的電影常是這樣,兼具寬厚溫柔和尖銳犀利的氣質,尖銳地道破人生的真相,但也溫柔地敷上理解的膏藥。就像家人,或許有爭執和衝突,終究還是有一些包容,成為得以依靠的核心,這就是一種看見。

常看見對方的好
「家」的存在有許多功能,除了提供基本的物質與心理支持外,還包括健康資訊的提供、日常生活的協助、尊重與接納的情感、拓展社交網絡的後盾......等,家人要達成共同目標,或許要透過不斷磨合,但也建立更強的連結,而每個成員無論多麼與眾不同,在「家」中都有重要的存在價值。
每個家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親密關係更是生命的重要資源,更應該看見家人在外人眼中看不到的美好。在社會運作裡,常有些樣子或論述居於強勢(主流)位置,若缺乏尊重與多元的概念,很多聲音就被忽略,更多美好就不容易被看見。
用驚喜的眼光認識家人的獨特之處,至少成為避風港,讓他們安心做自己,感受愛與信任的氛圍 。只要願意調整「標準」心態,為他的獨特喝采,每一個家人就能自信、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也能真正看見自己。
「電影發明後,人類的壽命延長了三倍,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的人生經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