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家人獨特的存在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常常,以為自己看到了,卻沒有真正的看見。
電影《一一》是千禧年作品,也是楊德昌的經典告別作,呈現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自己的勇氣,透過電影角色的人際關係,可以窺見現代社會的複雜性,但其實一切也可以是簡單的,小男孩洋洋喜歡用相機拍下別人的後腦勺,以他的視角來看大人們的世界,拍攝家人看不到的「背面」。他說:「你自己看不到啊!我給你看啊!」老爸(吳念真 飾)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我想知道她在難過什麼,我從後面看不到啊!爸比,你看得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啊,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爸比,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啊?我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
洋洋認為要看得到的才能知道事實,但導演告訴我們,這樣還不足夠,他常透過「鏡像」,如反射、倒影、相片、錄像等「二手視點」,很多事似真非真,有些則要用心才能看到。

每個人都有看不到的那一面

電影描繪現代都市人的困境與迷惑,聚焦在家庭裡的個人,每個人都有所謂看不到的一面,都有內心空虛、感情疏離的問題。洋洋希望用相片讓別人看到自己未見的一面,那家裏的其他人呢?導演藉由家人各自的挫敗、受傷、疑惑、悲傷……,慢慢更認識自己,讓他們依然繼續前進,得以拼湊出整個人生的樣貌。
冰山下的一角 就是自己和別人看不到的一面,因為人有情緒、會有主觀,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不容易做到完全客觀地思考。所以人們看不到的一面,除了自己的內心或潛意識,還有無法站在他人角度來思考的那一面。也有人習慣帶著自我保護 的盔甲,厚厚的一層,不想讓別人看穿,到最後自己也被矇在其中。

家庭結構鬆動需要愛凝結

劇情圍繞一個平凡家庭的生活,將幾個成員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從一場奉子成婚的婚禮開始,再由一場葬禮結束,貫穿生與死的喜悲(或許其實是悲喜),刻劃著各年齡、角色、位子所遭遇的煩惱難題,這個家庭中看似貌合神離與情感疏離,但有一條隱形繩索牽繫著家人。
昏迷的老婆婆做為主軸線,醫生交代家人每日要和臥床者對談,聊聊一天發生的事情,才可能儘早恢復意識。家人開始每天訴說自己的掙扎和矛盾,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出口,也是一種真實的面對。婆婆雖無法給予回應,但反而讓家人可以安心「告解」,這段時間成為每個人真實面對自己的片刻。
家人看似接近,但都各自有著無可逃避、必須面對的苦惱,面對人生的提問,答案或許沒有這麼複雜,自己卻總是覺得不完美。家人平日在各自的軌道上、在生活的泥淖裡掙扎著,若少了溝通,也缺乏關懷交流,隔閡就會在看似平緩的生活情節中日漸加深,甚至寂寞、空虛覺得冷。忙碌又快速更迭的日子中,若家人的感情面被忽略,會陷入更大的游離空虛,只有愛才能成為家庭中夏綠蒂的網

與所愛的人建立強連結

家人無法講對錯,因為每個人從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事物都不一樣,不同的面向,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就像看見家人的正面和背面,都會有不同的發現。
片中的媽媽透過跟昏迷者的對談,驚覺自己生活的枯竭匱乏,於是入山修行淨心,卻發現到哪裡都千篇一律的無趣,終究還是回家;女兒過著一般學生生活,卻藏著自責的秘密,看見家人一個個回家才有了安定,家成了名符其實的 #避風港。
片尾由悲轉為喜的是,家中的爸爸面臨中年危機,工作職場失意,對於生活沒有新鮮或期待,找尋不到人生的意義。因緣際會下,與初戀情人相逢,以為找回年輕時的怦然心動,雖然這段重溫的小插曲,並沒有改變他的生生活,但幫助他認清現狀,不再流連於過去,依然回到了家中找自己。
楊德昌的電影常是這樣,兼具寬厚溫柔和尖銳犀利的氣質,尖銳地道破人生的真相,但也溫柔地敷上理解的膏藥。就像家人,或許有爭執和衝突,終究還是有一些包容,成為得以依靠的核心,這就是一種看見。

常看見對方的好

「家」的存在有許多功能,除了提供基本的物質與心理支持外,還包括健康資訊的提供、日常生活的協助、尊重與接納的情感、拓展社交網絡的後盾......等,家人要達成共同目標,或許要透過不斷磨合,但也建立更強的連結,而每個成員無論多麼與眾不同,在「家」中都有重要的存在價值。
每個家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親密關係更是生命的重要資源,更應該看見家人在外人眼中看不到的美好。在社會運作裡,常有些樣子或論述居於強勢(主流)位置,若缺乏尊重與多元的概念,很多聲音就被忽略,更多美好就不容易被看見。
用驚喜的眼光認識家人的獨特之處,至少成為避風港,讓他們安心做自己,感受愛與信任的氛圍 。只要願意調整「標準」心態,為他的獨特喝采,每一個家人就能自信、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也能真正看見自己。
「電影發明後,人類的壽命延長了三倍,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的人生經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9會員
116內容數
人生裡面最好的情景,是愛自己,好好生活,吃得下睡得著,並能發自內心微笑。 這麼簡單,卻很少人做到。「愛」是強迫不來的,「愛自己」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重要的根本是,發揮自己的獨一無二! 人生不應受任何框架限制,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好好被對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家人的互動需要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愛意,無論是食物、行為或是言語,各種樣態不拘,總之,用對方願意且喜歡接受的。 在有些人眼中,家人竟然逐漸變成陌生人。渴望愛的心沒有被好好接著,期待的回應成了一場空,付出的時間、心力彷彿是空氣。或許,啟動愛意流動的鑰匙只是幾個字: 我愛你,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我。
「為什麼在家裡會覺得壓力很大?」應該很有人都有感覺。「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家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方?」或許也是我們心中的吶喊。  還有,還有,「去哪?跟誰?幾點回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應該要更努力一點」、「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你知不知道我是為你好」……,這些話我們很熟悉,聽了很
她一股腦地倒了滿肚的苦水:「婆婆自公公走後就住在我們家,沒辦法呀!她堅持不住安養院、不請外勞,否則就到處控訴被棄養,我們也不忍心讓她獨居,因為她會出很多狀況讓我們收拾不完。先生又是獨子,只好一肩挑起來,但公寓空間實在很小,婆婆不願睡主臥,又不能爬上兒子的雙層床,也不睡和室地板,只願意睡在沙發,說這
如果親子間的相處,能夠以幽默的方式看待,會不會更輕鬆自在?「放養」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和學習。 愛要讓彼此都能迎向陽光 放養式教育的一般定義,是讓孩子在不刻意控制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樣貌,較早的接受歷練,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規範教育,甚至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有目的性逐步
性格形成價值觀? 朋友的三個孩子,個性迥然不同,面對事情的態度也南轅北轍,大女兒收到父母給的生日禮物,會很開心的說:「我很喜歡,但這很貴吧!謝謝爸爸。」,老二是兒子,收到禮物的時候會說:「你們都沒有問我想要什麼禮物。」,小女兒則是說:「好棒喔!明年可不可以預約XX?」讓爸媽看見了大女兒從小就有的懂事
家人的互動需要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愛意,無論是食物、行為或是言語,各種樣態不拘,總之,用對方願意且喜歡接受的。 在有些人眼中,家人竟然逐漸變成陌生人。渴望愛的心沒有被好好接著,期待的回應成了一場空,付出的時間、心力彷彿是空氣。或許,啟動愛意流動的鑰匙只是幾個字: 我愛你,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我。
「為什麼在家裡會覺得壓力很大?」應該很有人都有感覺。「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家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方?」或許也是我們心中的吶喊。  還有,還有,「去哪?跟誰?幾點回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應該要更努力一點」、「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你知不知道我是為你好」……,這些話我們很熟悉,聽了很
她一股腦地倒了滿肚的苦水:「婆婆自公公走後就住在我們家,沒辦法呀!她堅持不住安養院、不請外勞,否則就到處控訴被棄養,我們也不忍心讓她獨居,因為她會出很多狀況讓我們收拾不完。先生又是獨子,只好一肩挑起來,但公寓空間實在很小,婆婆不願睡主臥,又不能爬上兒子的雙層床,也不睡和室地板,只願意睡在沙發,說這
如果親子間的相處,能夠以幽默的方式看待,會不會更輕鬆自在?「放養」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和學習。 愛要讓彼此都能迎向陽光 放養式教育的一般定義,是讓孩子在不刻意控制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樣貌,較早的接受歷練,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規範教育,甚至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有目的性逐步
性格形成價值觀? 朋友的三個孩子,個性迥然不同,面對事情的態度也南轅北轍,大女兒收到父母給的生日禮物,會很開心的說:「我很喜歡,但這很貴吧!謝謝爸爸。」,老二是兒子,收到禮物的時候會說:「你們都沒有問我想要什麼禮物。」,小女兒則是說:「好棒喔!明年可不可以預約XX?」讓爸媽看見了大女兒從小就有的懂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一個普通的家庭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秘密。父親其實是一位天使,他為了愛情選擇成為人類。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一個普通的家庭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秘密。父親其實是一位天使,他為了愛情選擇成為人類。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