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xx 是一系列歷史悠久的桌遊,讓玩家在牌桌上體驗資本家之間的爾虞我詐,扮演的 19 世紀的鐵路大亨,可以小本經營,擁有一間營運紮實,穩定配息的公司。也可以炒短線,擴產增加營收,吸引投資人進場後掏空公司,出清持股坑殺股民,再拿手上得到的現金成立第二間公司。這就是 18xx 獨有的自由度與代入感。
在我初入策略桌遊坑的時候,很明顯感受到像
《工業革命》、
《電力公司》這種擁有高度市場互動經濟主題遊戲是我的本命作品,然而後來玩過的幾十款桌遊似乎有點找不到類似的體驗,經過了在 BoardgameGeek (BGG) 的一陣探索,找到了 18xx 這個不在主流視野中的特異存在,他有著一些讓一般玩家卻步,但重口味玩家會玩不釋手的特色:
- 一場動輒 3~5 小時的百年鐵路發展史
- 跟戰棋一樣的無隨機性、完全資訊遊戲,換言之 18xx 是「經濟戰棋」
- 自由度極高、瑣碎決策點很多,需要明確目標才能做出最佳行動
- 玩家之間的惡意可以讓喜歡「互動」的玩家大呼過癮
起源 18xx 的始祖是 Francis Tresham 在 1974 年所設計的
《1829》,玩家扮演英國 19 世紀的鐵路大亨,投資公司、鋪設鐵路,最後股票市值加現金,身價最高的資本家就獲勝了,整個遊戲基本重現了從蒸汽火車到柴油火車之間的鐵路發展歷史。
《1829》 雖然評價普普,但 《1829》 獨創了公司控制權可以在玩家之間轉移的機制:遊戲反覆進行股票輪與營運輪兩種回合,玩家在股票輪中買賣股票,取得多數股份的玩家就擁有了公司控制權,而在營運輪中,由控制公司的玩家代表公司進行鋪設鐵路、跑火車、分配股息等營運決策。這個機制在將來成為所有 18xx 系列遊戲的共同基礎。
Francis Tresham 在時隔 12 年的續作
《1830: Railways & Robber Barons》把場景搬到了同一時期的美東,機制也改成更重資本操作,比起前作多了不少互相挖坑的惡意互動,打壓股價、掏空公司這些經典橋段也是在 《1830》 被發揚光大的。本作取得了重大迴響,至今仍是最受暢銷的 18xx 作品,更有趣的是除了作品本身的成功,一群死忠的愛好者基於容易擴展的機制繼續開發系列作品,成為策略桌遊圈子現象級的存在,《1829》 與 《1830》 也從兩款獨立的作品成為 18xx 類型遊戲的創始者。
系列化
18xx 核心的股權與火車機制可以說是一個沙盒,只要稍微改參數就會是玩起來體驗迥異的遊戲。另一方面,遊戲裡的資源,不論是股票、火車還是鐵軌板塊,總量都是固定的,玩家先搶先贏,讓他的遊戲平衡性來自於玩家的互動,不像某些遊戲容易平衡做得不好就退化成某一策略獨大的情況。
在 90 年代以後,愛好者社群自行開發了許多新的 18xx 作品,其中多半沒有被大規模發行,而是以 PnP (Print and Play) 的形式發佈到網路上,玩家可以下載後自行印出,經過漫長的手工勞作就會得到一盒專屬的桌遊了,這種 DIY 精神也成為 18xx 社群的固有成份之一。
後續的作品除了使用不同的地圖之外,也在核心股票與火車的機制上改良或是加入新的風味,於是我們可以玩到各種新的的現實資本操作,像
《18EU》合併公司、
《1817》放空股票……等機制,或是加入歷史事件的風味:例如
《1860》懷特島鐵路在發展完走向國有化、
《1882》加拿大西北戰亂給予玩家移動車站的能力,
《1880》中國共產黨掌權後會關閉股票市場直到改革開放。
近況與未來 近來群眾募資在桌遊產業的成功模式也有幫助到小眾的 18xx 能夠走向量產,2021 的《1889 Shikoku》在 Kickstarter 來到了 4362 個 Backers,這以一款 18xx 遊戲來說是難以想像的數量級了。
All-Aboard Games、
GMT Games 每年也會有幾款新作或是重製老作品用不錯的品質量產發行(價格也很高品質就是了…),總之現在玩家想玩 18xx 已經可以不用像往日只能用 PnP 或是購買手工小規模製作的產品了。
2020 上線的
18xx.games 是個開源的新興平台,可以在上面遊玩超過 60 款的 18xx 系列遊戲,已經變成 18xx 社群約戰的最佳去處,也有不少 18xx 設計師在上頭測試遊戲,不管是保持社交距離還是單純找不到實體咖,都是很適合的選擇。如果你是一個猶豫要不要入坑的玩家,不妨在上頭找一局《Shikoku 1889》或《18Chesapeake》這種比較短而簡單的作品來體驗看看 18xx 的獨特風味。
正如不插電的桌上遊戲在網路時代反而迎來文藝復興,我心血來潮在 BGG 上面爬了
18xx 遊戲的出版年份統計,驚訝發現起源於半個世紀前的 18xx 系列也還沒脫離他的成長階段,至今大約以每年 15 部作品的的速度出版。
18xx 系列啟發了後來很多打進主流市場的策略桌遊,除了一開始提到的《工業革命》跟《電力公司》,連
《農家樂》作者 Uwe Rosenberg 也在他的
訪談中提到 18xx 系列啟發了他對設計複雜桌遊的熱情,以
《俄羅斯鐵路》系列聞名的 Helmut Ohley 其實主要作品都是 18xx 系列遊戲。另一方面,近期的 18xx 也開始更多借鑑現代歐式遊戲的機制,例如
《1822》隨機設置公司出現的順序、設計各種能力不同的私人公司提供類似卡牌 combo 的遊戲性。近來策略玩家口味也有越來越重的趨勢,也許 18xx 跟主流遊戲的界限會在未來慢慢模糊掉,
《City of the Big Shoulders》 將 18xx 股權機制結合現代的工人放置的嘗試就是個不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