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道德規範,跟群體息息相關的
社科小常識:英國大法官德福林(Devlin)認為,社會是一個理念的群體(community of ideas),這些理念不可以個人的,缺乏道德共識的社會也是不可能的
應用小撇步:缺乏共同語言的紛亂,與一言堂的霸權,兩者需要有平衡
道德的反撲
《伍芬登報告》發表後兩年,德福林(Devlin)在英國人文社科頂級學術機構British Academy演講,反駁《伍芬登報告》的觀點,表明法律應該基於社會道德,傷害原則不足以賦予個人正當的自由。德福林是英國享有盛名的法官和法學家,獲封男爵,擔任上議院司法成員,即終審法院大法官。
道德就是最大的理由
《伍芬德報告》提到法律其中一個功能是保護年輕和弱勢者的心智免受危害,德福林則指出這裡所提到的「心智」其實就屬於道德層面。他更舉例說明傷害原則和社會道德兩者,可以同時作為立法的理由。首先是謀殺,法例禁止謀殺,除了是為了保障民眾性命之外,也因為人的性命是神聖的(基督教文明所熏陶的社會道德)。這個道德層面在非基督教傳統的台灣亦然,新聞片段中謀殺嫌犯押解出入期間,戴上安全帽,當局大概害怕義憤填膺的民眾擲東西傷害嫌犯。另一個例子是婚姻。法律規範婚姻,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因為一夫一妻家庭是社會結構重要部分。規範婚姻的另一個理由是,英國社會普遍認為婚外情、通姦是不道德的。台灣反對同性婚姻的人,恐怕是基於文化風俗等理由而反對,這些理由屬於社會道德層面。
道德命運共同體
托克維爾說明,個人主義思想使個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利益陣營的小社會,公共領域變成眾多小社會廝殺的戰場,各方無意建立一套屬於大社會的的共同語言(社會普遍理解的現況與認同的價值觀),也就沒可能藉著溝通獲得妥協與共識。《伍芬登報告》處理同性性行為合法化的問題,訴諸傷害原則,更突顯社會共同語言的貧乏。德福林除了點出這報告其實不經意包含了道德考量,更進一步闡明為什麼法律(對自由的規範)應該更多基於社會道德:「社會是一個理念的群體(community of ideas),沒有關於政治、道德、倫理的共通理念,社會就不成社會了。社會上每個人都有是非的理念,這些理念不可以個人的。如果人們想創造一個缺乏道德共識的社會,他們將會失敗。」以上具體說明了社會缺乏共同語言的危險,為自由社會發出警號。
令人下巴掉下來的餘波
《不可兒戲》(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是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諷刺劇,講述兩個上流社會青年為了跟各自傾慕的對象結婚,不約而同自稱為Ernest作為虛構的身分 。隨著故事發展,陰差陽錯之下,兩人最終發現自己的身分原來真的叫Ernest。兩個主角招搖撞騙自稱being Ernest,最後竟然是來真的(being earnest),足見劇名的巧思,善用兩個同音字達到戲謔效果。這套劇用誇張、荒誕的情節,諷刺當時社會菁英道德上的虛偽。他們道貌岸然、風度翩翩,內心卻勢利歹毒,私生活一塌糊塗。
真衣冠禽獸
《不可兒戲》的作者是王爾德,曾因為同性性交承受牢獄之災 ;而在政界、宗教界功成名就的德福林,就正是王爾德藉著這套劇所批判的偽君子。德福林在British Academy的演講聲稱大眾對同性戀「噁心」(disgust)的感覺,自己私底下卻做出真正令人噁心、髮指的事。
老奶奶#MeToo
二○二一年七月,一個八十一歲老奶奶克莉(Clare)接受英國報章訪問,揭發德福林從她七歲到青春期期間,多次性侵她。這個衣冠禽獸正是她的父親。克莉的母親本來應該是與她最親近,最能夠幫助她的人。母親牛津畢業,是南非鑽石大亨之女,在兒女居住的社區有一定知名度。可是她忙於社交應酬,經營農場和牛乳食品生意,無暇照顧克莉的起居。有一天克莉向母親投訴被父親性侵,母親回答:「如果你沒有先引誘他,他不會這樣做。」向家人求助無門,向神職人員應該有用吧?真相是,門都沒有!英國地區位階最高的天主教神職人員西敏大主教赫南(Heenan),高調反對梵二大公會議的自由風氣,被視為保守派的代表,也是德福林家的常客。有一次,克莉向赫南告發父親性侵她。他回答:「你爸這樣做還好了,他本來可以更猖狂呢,他找你總比找情婦好。」
一言堂惹的禍
如果說今天自由社會缺乏共同語言,導致各個小社會之間衝突,是為一個極端的話,那麼上述德福林性侵女兒的例子,則呈現另一個極端:當社會被一種語言壟斷,不容異見和其他語言的對照,這種語言最終變為壓迫弱勢群體的工具。克莉在父權、輕視女性的共同語言之下,成為性侵的受害者。直到國會通過「調查法案」,授權獨立機構蒐集兒童性侵的數據和個案細節,克莉才有機會挺身而出,披露埋藏心裡六十多年的創傷經歷,盼望有助社會從制度層面防止兒童遭性侵。下回分享解決之道。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