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論人性是善是惡,我們都應該知道的事:讀《人慈》

  從書名開始,2021出版的《人慈》就毫無遮掩的向讀者提示其內容對人性的正面看法。雖然近來媒體上常常出現「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樣動人的宣傳,但我們真的相信嗎?恐怕未必。
  所有人都知道,現實社會並不總是充滿著陽光與彩虹;打開電視,詐騙新聞屢見不鮮;幾年觀察下來,台灣更有成為詐騙集團出產國的傾向;若連上ptt、Dcard等網路論壇,經歷人性黑暗面的網友更不在少數;更別提從小到大總有關心的長輩要我們留心身邊的陌生人。在傳媒與親友的輪番轟炸之後,我們當真還相信人能夠成為最美的風景?
  或許,這也就是《人慈》這本書會出現的原因。套用作者自己的話:
該要有新的現實主義了。

新的現實主義
  若提到「現實」,一般人在腦海中可能會直接浮現出人們為利益所驅使而可憎的自私臉孔,行事罔顧道義,也因此將社會攪得烏煙瘴氣。但《人慈》作者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的研究卻描述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他雖然認同人們確實同時「有著好的一面和不那麼好的一面」,但是:
我的論點就只是如下:我們 — 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襲來 — 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
  人性善惡的討論有著悠久的歷史,兩造雙方都有許多重量級的擁護者。本書可以說為性善的一方提供了急需的火力,從影響深遠的黑暗小說《蒼蠅王》、大歷史派鉅作先驅《槍砲、病菌與鋼鐵》中看似無比真實的復活節島案例,一直到惡名昭彰的史丹佛監獄實驗,許多暗示人性傾向自私自利的經典故事,都在《人慈》一書中被重新檢視。若你傾向性善一方,絕不能錯過本書精彩的論述。若你傾向性惡,也無法徹底忽視本書提供的新材料。

人變壞的可能,與《人慈》的建議
  有趣的是,《人慈》同時證實了人確實有可能選擇一條讓自己變得邪惡的道路。如果人人都出於善意,那我們曾經歷過的那些惡意又是如何出現的?布雷格曼參考心理學家的研究給出了令人訝異的答案:
同理心不是普照世界的慈愛陽光。它是聚光燈,是探照燈。它在你生命中挑出一位特定人士或一群人,當你忙這把沐浴在那道光之下的所有情緒吸收起來,那以外的世界就消失了。
  布雷格曼的重點十分清楚,當我們定義出「自己人」,並認真對此一特定關係圈釋放善意的同時,針對圈外人士的忽視與拒斥也隨之發生。雖然本文無法運用有限的篇幅書中論述,但讀完《人慈》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得到一些突破的作法。說實話,這些並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但卻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遭到忽略。
  或許,我們都可以謹慎地跨過大門與圍籬,真實認識那些與我們看似天差地遠的人。不是為了說服什麼,也未必要與他們做出同樣的選擇,光是「認識」他們,好好地坐下來喝杯茶、聊聊天,就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我相信嗎?
  每次被問到人性善惡的問題,我總是願意選擇性善。但被我納為「自己人」的朋友其實不多,而「外人」某個程度來說,常常被我當成是有能力製造麻煩的對象。
  並不是因為我擁有正向光明的個性,事實剛好相反,我性甚疏懶,時常不願與人交際。但我卻有幸在多年前見過這樣的一個人,一個能夠把所有人都當成「自己人」看待的慈祥長者。那是在一座北印度的山城,那位長者的微笑,世界有名,每個見過他的人都會深深為那種溫暖的力量所震撼。從他身上,我願意相信,就算有人自私如我,有一天,也能走上跟他一樣的道路。
書名:人慈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譯者:唐澄暐 出版:時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