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1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壬二、「徵釋」。
徵釋就是透過問答來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我們行菩薩道必須要這麼做?不做不可以嗎?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這就是前面講的所說法供養的道理,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乃至發菩提心供養。我們能夠這樣子的發菩提心,然後以平等無二的心來隨順眾生的善根,使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的話,諸佛歡喜,因為符合諸佛出世的本懷,因此諸佛歡喜。
另外一方面,我們這樣子做,可以增加菩薩的資糧,使菩薩本身也能夠迅速成就無上菩提,因此諸佛歡喜。所以關於第二點也就是癸二所說的「增大悲」,這樣子做的話,可以增加我們大悲的力量,使我們迅速成佛,所以諸佛也是歡喜的。看底下的經文: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為什麼這樣做諸佛就會歡喜呢?除了我們剛才講諸佛出世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使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之外;再者就是,當菩薩這樣子做的時候,即增加菩薩內心的大悲心
大悲心有什麼好處呢?因為諸佛如來都是以大悲心而為體,也就是說,因為大悲心這個體不斷地往前修,到最後自性的功德徹底地脫落,徹底地顯現。諸佛如來是因為大悲心為體才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菩薩能夠依著大悲心來恒順眾生的話,這樣菩薩就能夠趣向接近無上菩提,令諸佛歡喜。
這個地方說,諸佛都是以大悲心而為體,大悲心的「大」是什麼意思呢?從事相上來說是廣大,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諸佛的悲心所覆蓋的境界。就像天上的雲把天空覆蓋住了。佛的大悲心遍滿一切眾生,所以稱之為大,這是就事相上來說的。
就理上來說,這個佛的大悲心的「大」,是佛的悲心當中,它是乘性而發的,它是依止中道的智慧而來發起這個悲心,也就是說觀察自性遍滿整個法界,眾生的心性遍滿法界,彼此無二無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彼此互含互攝互相交融在一起,入於法界的智慧觀,然後再從這種自性清淨心當中流露出來的悲心,就稱之為大悲心。
以這個大悲心為體,「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提心。」所謂悲就是拔苦,觀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眾生迷惑顛倒,所以在自性清淨心當中顯現出種種惑業苦三障的境界,所以諸佛觀察眾生是這樣染污的緣起,所以發起大悲心,使眾生拔苦,因為要拔苦,所以必須要成佛!
所謂菩提心是什麼呢?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也就是說,今天諸佛在因地裡面修行,為什麼祂要發成佛的心呢?因為想要迅速成就廣大的福德跟智慧資糧。為什麼要迅速成就廣大的福智兩種資糧呢?那是因為祂的大悲心。
簡單來講就是說,佛菩薩的悲心很殷切,所以祂希望能夠迅速成就廣大的智慧、廣大的福德,才能夠更快速地、更廣大地利益一切眾生,所以祂必須要發願成佛,因為佛的福德智慧是圓滿的,慈悲智慧是圓滿的,才能夠迅速廣大利益一切眾生。
比如我們剛出家的時候,一定是住在山上,好好用功摒諸外緣的,並不代表這個時候這個修行人就一定沒有慈悲心,不能這麼說。但是,當他出家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後,累積的能量夠了,清淨心顯現了,這個時候再來度化眾生,前面的十幾、二十年、三十年的努力,他是希望迅速得到清淨心能夠廣度眾生,因為這個動機而來努力,這個就跟佛的「因於大悲生菩提心」道理是一樣的。
因為菩提就是Bodhi覺悟,這種覺悟的菩提心,所以能夠成等正覺。能夠成等正覺就是佛陀,所以我們要成佛,成佛的因必須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什麼呢?大悲心大悲心的因在哪裡?「眾生」。底下經文看這個譬喻: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比如在很大的荒野當中,乃至沙磧當中,這個地方有棵大樹王,此處黃沙遍滿,只有根得到水的時候,這個樹的枝葉、花果才能夠繁茂。這個譬喻我們容易理解,在曠野沙磧當中,水特別的重要,而來自於根部的吸水,才能夠讓上面的枝葉、花果繁茂。
接著底下「正合法」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我們看這個譬喻,曠野指的是生死輪迴,冥冥茫茫,前不見邊際,往後看也不見邊際,這個叫生死曠野。「沙磧」就是非常荒蕪之地,在生死境界當中,大多數的眾生都生不出善根,就像沙磧一樣,在曠野沙磧當中有大樹王,這個大樹王指的是菩提正道,成佛的菩提道,那成佛菩提道的水分來自於根,這個根指的是一切眾生
因為對一切眾生生起大悲心,所以才能夠滋潤。若根得水,水指的就是這個大悲心。根得到大悲心,從一切眾生當中成就這個大悲心,就像根得到水的時候,枝葉、華果繁茂。枝葉指的就是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先成就定慧的功德華(花)指的是菩薩道的種種萬行,像花一樣。
我們有解釋過《華嚴經》,「華(花)」譬喻菩薩萬行「果」指的是佛,從菩薩的定慧功德到菩薩的萬行莊嚴、到佛果的功德,都來自於最根本的「根部得水」,也就是說「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所以「成佛」必須要在生死曠野當中,以大悲水饒益眾生,而且還不能夠遠離眾生。當然我們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會先選擇暫時遠離眾生,但這是一時的,真正要成就無上菩提還是要在眾生界當中。
《華嚴經》說:菩薩證得等覺階位,破最後一品最難破的無明惑的時候,在這種生相無明的時候,要怎麼破呢?還是要入於重重無盡的眾生界。入重重無盡的眾生界做什麼呢?行凡夫事,和光同塵,在這當中不斷的積功累德,累積能量,來破最後一品的生相無明。
接著看到寅二、「重徵釋」。就是再次的確認之意。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所以,要成就佛果菩提,還是要依附於眾生,對眾生生起大悲心。有的人說:「我就念佛就好了,我看到人就討厭,我經常看到人能閃就閃。」當然你一時之間權宜之計也未無不可,這個時候心特別散亂,煩惱特別重,為了避免跟眾生之間互相干擾,互相影響而造惡業,這個一時的對治「避開眾生」,這個也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你行於大乘,而你的心態是「看到眾生就煩」,就是不想接近,這個時候就應該學大樹王,你學了大乘的佛法,就像有了菩提樹王,大乘空性的道理你也都知道了,但是根沒有水,你沒有從一切眾生的根當中來得到大悲水的滋潤,這樣的話,你是沒有辦法成佛的。
甚至嚴重的話,就像《楞嚴經》講的,有的人修禪定,定到最後定功很強,但是看到一切人都很厭倦,到最後走入深山,不願見人,有時候連小乘的心都沒有;有的人以為這是小乘的心,其實不盡然,小乘的人還是有慈悲心的,他只是特別強調自身的解脫,所以會遠離眾生,但是他是跟空性相應的,所以他並不是這麼強烈的厭煩、憎惡眾生,不是的。他只是為了要使自己的道念不斷相續而已,才遠離眾生的。
所以要是修淨土法門的人說:「我就是整天念佛,而且念佛就很歡喜,很怕人家干擾我,別人一干擾就很煩,我儘量躲著人。」這個想法生起的時候,你趕快要想一想:「這樣子的想法有沒有問題?」
你看《行願品》裡面講得很清楚:「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沒有眾生,就沒有辦法喚醒我們自性本具的大悲心,沒有大悲心的時候,怎麼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的時候,怎麼跟往生極樂世界的法相應?
三輩往生都是要發無上菩提心,我們今天是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若你說:「我是為了菩提道求生淨土,但是我厭惡眾生,我等到了極樂世界再發菩提心。」這個是有問題的,這個符不符合經論所說的「三輩往生,皆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個因呢?這個要好好想一想。
我們當然也不必說:「我就發菩提心,就是到處去跟眾生結緣、攀緣。」也不必那麼極端,我們就是一切恒順眾生,這個時候眾生有得度的因緣,我們就幫助他;眾生沒有得度的因緣,我們就自己用功,或者創造眾生得度的因緣。
什麼叫創造眾生得度的因緣呢?首先你先跟他結善緣,合掌令歡喜。若你先跟他講法,他根本聽不下去,至少你先把人做好,讓他感覺到「哎,這個學佛的人啊還是挺好的。」不要讓他感覺到學佛的好像都很孤傲,不近人情,或者行為奇奇怪怪的。
當然我們有些行為是世俗人無法理解的,比如持「八關齋戒」,世間人一時無法理解,這個還是情有可原,但是不能說,整個生命展現出來就是奇奇怪怪的,這個可能就會有問題,這個是說明需要恒順眾生的善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壬二、「例一切」。 「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接著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一面的上面,我們接著來談第八個, 庚八:「釋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的意思是說,我們一切的身口意三業都要隨佛之行而行,佛陀的口業怎麼說?佛陀的身業是什麼樣的威儀?還有佛陀的意業是怎麼樣觀察?這都是我們應當要隨學的部分。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看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接著庚七、「釋請佛住世」。 接著看「總結」。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壬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有人說:「我修大乘的,我看不起二乘的人,阿羅漢沒什麼、辟支佛沒什麼。」千萬別這麼想,這些二乘的人也是很尊貴的,他們也是世間的聖人啊! 再看到壬四、「喜菩薩善」。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庚五、「釋隨喜功德」。 隨著他人所生起的善業而內心歡喜,隨喜他人的功德,這叫隨喜功德。所以隨喜的境界,一定是對方的善業,而不像現在隨便說「這個也隨喜、那個也隨喜」,有的甚至不是善業也在隨喜,不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底下,辛二、釋相,看要怎麼修。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八面,在下半段的地方。我們接著看到: 庚四、「釋懺悔業障」。 「悔」,不是悔往,「悔」就是對於未來同樣的事情不再造,這個就稱之為悔。「悔其後過,懺其前愆」,有慚愧心才能夠懺悔,這個很重要。接著看到「懺悔業障」的修行方法: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壬二、「例一切」。 「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接著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一面的上面,我們接著來談第八個, 庚八:「釋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的意思是說,我們一切的身口意三業都要隨佛之行而行,佛陀的口業怎麼說?佛陀的身業是什麼樣的威儀?還有佛陀的意業是怎麼樣觀察?這都是我們應當要隨學的部分。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看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接著庚七、「釋請佛住世」。 接著看「總結」。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壬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有人說:「我修大乘的,我看不起二乘的人,阿羅漢沒什麼、辟支佛沒什麼。」千萬別這麼想,這些二乘的人也是很尊貴的,他們也是世間的聖人啊! 再看到壬四、「喜菩薩善」。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庚五、「釋隨喜功德」。 隨著他人所生起的善業而內心歡喜,隨喜他人的功德,這叫隨喜功德。所以隨喜的境界,一定是對方的善業,而不像現在隨便說「這個也隨喜、那個也隨喜」,有的甚至不是善業也在隨喜,不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底下,辛二、釋相,看要怎麼修。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八面,在下半段的地方。我們接著看到: 庚四、「釋懺悔業障」。 「悔」,不是悔往,「悔」就是對於未來同樣的事情不再造,這個就稱之為悔。「悔其後過,懺其前愆」,有慚愧心才能夠懺悔,這個很重要。接著看到「懺悔業障」的修行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