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3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進入於今天的課程之前,大家先如理作意來做觀,我們在心中先生起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首先憶念「世俗菩提心」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無量劫來的父母親,對我們都有大恩德。因此對於他們的沉淪,我們心中極為不忍,所以我們發起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廣大誓願,這是世俗菩提心。
接著憶念「勝義菩提心」
觀察在世俗菩提心之上,我們度化眾生的時候,能度的我、所度的一切眾生全體法性,全體不離我們自性真如所顯,我們的自性與一切眾生的自性「非一非異」。
「非一」就是指我的自性與眾生的自性並不是由單一的一個所謂真如顯現出來的,其各有各的真如所顯。「非異」就是指我的自性與眾生的自性都是個個遍滿法界、互相交融,所以也沒有辦法分彼此。
讓我們的心安住在兩種菩提心當中大慈大悲,同時心也安住在不生不滅的自性當中,然後我們再來聽聞以下法身大士的十大願,各位請翻到講義的第十八頁第一行:
丑五、「供養願」
這是依止二種菩提心所生起的廣大願力,我們看頌文: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遶,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前面的「願常面見諸如來」是所供養的境界,即遍法界一切諸佛。在每一塵當中各個有塵沙佛,互含互攝的遍法界諸佛,都是我們所供養的境界;而塵沙諸佛都有眾佛子、菩薩們圍繞著。
在諸佛當中,我們或者透過觀想,或者法身大士現種種的神變而興起廣大的供養:香花、燈燭、幢幡、伎樂...各個如須彌山一樣的高廣;然後無量身當中現無量的手,手上捧著無量的供具,這個就是「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是指心量大,即發願這樣子的供養乃盡未來劫無疲厭。這是為了什麼呢?為了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因此盡未來劫,虛空有盡,我供養佛的願是無窮無盡。透過供佛能夠迅速地積累福、慧兩種資糧,為了眾生,所以這個心量是很大的。
例如我們有時候打佛七,一個七或兩個七,這個也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而十大願都具足的這個佛七,在一個七、兩個七之後我們會休息一下,因為我們需要放鬆一下,才有辦法接著繼續用功,所以我們還是會有需要暫止息的;但是法身大士卻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是無窮無盡,沒有疲厭的,故其心量、願力是很大的。
下一段「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這個「持」就是受持,願我心中能夠受持諸佛的一切微妙不可思議的法藏。所謂「受持」包括受持文字及受持義理。
先說受持文字,比如我們把《普賢行願品》背下來,這就是受持它的文字,就算你不能全部背,只是把這個頌文全部背下來,這個也是受持文字。再來說受持義理,就是指文字底下所詮的義理,即不只文字能夠憶持於心,文字所詮的義理,我們也能夠了然於心,能夠記得前面的普賢十大願、法身大士的十大行願,我們都能夠把它的義理攝持於心。
「攝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就是法供養,所謂「攝持」就是去實踐,為了如說修行供養的法供養,所以才攝持,即攝持之後再去如實地法供養;透過法供養,證得內、外的清淨,即內在自身的清淨,外在使一切眾生善根成熟而清淨,這就是「光顯佛的菩提行」,這是最殊勝的供養,也就是法供養。這種法供養也是一樣,盡未來劫無疲厭的。
透過這樣的財供養跟法供養之後,所成就的功德是很殊勝的,這就是「究竟清淨普賢道」,即透過財供養跟法供養之後,可以成就清淨的普賢道。所謂清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內心與「實相」相應。
清涼國師的書裡面說:所謂清淨就是如空清淨,如同虛空一般的清淨。你看虛空是一切萬事萬物的依止,但是它跟萬事萬物確實並不是相一,但是也不能夠分離,即非一非異的關係。虛空雖含攝萬物,但是不能說虛空就是萬物當中的某一個,不是的。
所謂「普賢道」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普賢行願,依著「實相的智慧」來修種種的道,這就是「普賢道」。因為是普賢道,所以也是究竟清淨之道,所以透過財供養及法供養,可以使菩薩成就福、慧兩種的資糧,能夠「究竟清淨普賢道」。
接著「盡未來劫常修習」,因為前面頌文發願「盡未來劫無疲厭」,所以所顯現出來的就是盡未來劫常修習,是恒常相續、不斷的,這就是供養願。這一些我們都隨學,而我們隨學的動機就是前面所說的二種菩提心。
所以我們的心要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法性理體」當中,在此法性理體當中,我們不忍見眾生苦,不忍見聖教衰,所以發起廣大的四弘誓願,然後盡未來劫在諸佛前修財供養及法供養。
各位體會這樣的智慧、這樣的心量,再跟我們平常鑽牛角尖、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比較,那個心量是完全不同的,對不對?我們平常想的都是一些眼見色、耳聞聲之類。例如我們眼睛看到一個好看的男、女色,或者誰今天瞪我一眼,這是一個小小的色塵境界;或是耳聞聲,今天被誰讚歎,我一整天心情都很好;今天誰罵了我一句,讓我越想越生氣,飯都吃不下去,心情非常不好,持續一整天,甚至好幾天。
因此,我們所緣的境界是如塵埃一般的小境界;再看菩薩,因依止菩提心,其緣的是無盡的時空,安住在自性清淨心當中––無盡的時空、無盡的諸佛、無盡的眾生上求下化。所以多多誦《行願品》、或者這些大乘經典,你的心會漸漸地打開,當然你在誦的時候,要虔誠恭敬地誦,慢慢地我們的心量是能打開的,以上是供養願。再看到:
丑六、「利益願」。
因為前面的供養諸佛,所以成就了清淨的普賢道,也成就廣大的福、慧兩種資糧,此時就能夠廣泛地利益眾生,也就是希望透過前面的福,慧兩種資糧,能夠滿當初的菩提願––「廣利眾生」,這就是利益願。
請看到頌文: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前面的「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這是說明為什麼能夠利益眾生的因,即使能夠見到、或者聽聞佛菩薩的眾生,都不空過的這個因。
「諸有」就是這個有為的境界當中,指的是六道三有,或稱為三界。即在三界六道當中修福慧,這是狹義地來說;而廣義地來說,「諸有」不只界內的「有」,還包括界外的「有」;這個「有」是一種執著界內的「有」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的執著界外的「有」是指對變易生死境界的執著,或者著於「空」、或者著於「有」,界外是著於「空」的多。所謂界外著於有,那是指著於妙有,已經不是三界內的「有」了,那這個就不討論。
所以在「一切諸有」,也就是說在九法界當中(下至地獄法界,上至菩薩法界),界內界外的一切境界當中,所修的福德、智慧無窮無盡。因為修無窮的福德跟智慧,所以果上就是定、慧,還有方便、解脫,也是無窮無盡的。
定、慧就是基礎;「方便」是指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解脫」就是無量無邊的三昧、無量無邊的陀羅尼,所以透過清淨的福慧,可得到果上的定跟慧,還有善巧方便,還有解脫的無量陀羅尼及三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說明「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就是在一切世間當中來度化眾生;「妙行」是指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著空、不著有。因為凡夫是著有,而二乘人是著空的;唯菩薩能夠依止中道的智慧,所以稱之為「皆成就」,因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十波羅蜜的一個總說。 丑三、「成熟眾生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看十大願的同時,跟看前面十大願王文字的時候,都要體會兩種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菩薩依著這二種的菩提心而發起這十種偉大的願力,若你依著這兩種菩提心,再體會這個願文的時候,才有辦法感受到菩薩心量的廣大及菩薩的偉大。 丑二、「修行二利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看到庚七、「頌請佛住世」。 若我們反過來不要想那些六道甚至三惡道相應的事情,我們多去想想、多去思惟佛法,以佛的知見、眼光來看這個世間,今後你就能夠常隨佛學,這也是不斷地在請自性佛住世。 接著請看庚八、「合頌後三」。 辛初、「合頌三門」。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來請看到: 丑四、不離願 所以不離,就是不離師長、教授善知識的加持提攜,還有不離同行善知識,不管教授還是同行善知識,總的來說就是為了不離一乘圓頓之法。接著看到頌文: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丑五、供養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說明「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就是在一切世間當中來度化眾生;「妙行」是指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著空、不著有。因為凡夫是著有,而二乘人是著空的;唯菩薩能夠依止中道的智慧,所以稱之為「皆成就」,因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十波羅蜜的一個總說。 丑三、「成熟眾生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看十大願的同時,跟看前面十大願王文字的時候,都要體會兩種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菩薩依著這二種的菩提心而發起這十種偉大的願力,若你依著這兩種菩提心,再體會這個願文的時候,才有辦法感受到菩薩心量的廣大及菩薩的偉大。 丑二、「修行二利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看到庚七、「頌請佛住世」。 若我們反過來不要想那些六道甚至三惡道相應的事情,我們多去想想、多去思惟佛法,以佛的知見、眼光來看這個世間,今後你就能夠常隨佛學,這也是不斷地在請自性佛住世。 接著請看庚八、「合頌後三」。 辛初、「合頌三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無有分別心」,這就是普賢行,諸大菩薩還有分別心,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心。極樂菩薩供養、讚歎諸佛功德的時候,心中絕對不起此優彼劣的分別心,他們用的是清淨平等心。所以讚佛功德最要緊的就是沒有分別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無有分別心」,這就是普賢行,諸大菩薩還有分別心,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心。極樂菩薩供養、讚歎諸佛功德的時候,心中絕對不起此優彼劣的分別心,他們用的是清淨平等心。所以讚佛功德最要緊的就是沒有分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