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4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單單第一個開悟就很困難,就像禪宗古德說:「打個禪七,幾個月下來,這當中只要一兩個人開悟,大眾所有消耗的四事供養就消受的了。」各位要是有機會去打禪七就知道,一天五頓飯,包括正餐、小食,一天五頓,要多少人來辛辛苦苦地護持他們打禪七,一切衣食具足,他們就只是專心的參話頭,這當中這麼多人勞心勞力,幾個月下來,只要一兩個人開悟,就能夠抵了。
這是什麼意思?從另外角度來說,要開悟太難!在一個禪七當中,真的要開悟太難!不要說開悟,在一個禪七當中,疑情能夠提起,功夫成片,就已經很困難,這真的是鳳毛麟角,這還只是開悟,若要悟後起修,還要禪定的力量,未到地定要經過九心住的過程,這是很不容易的。
現代的人,他有時候對教理不是很清楚,打坐稍微坐得也蠻舒服的,會覺得身體空掉了,就說:「噢,這個是初禪,那個是二禪。」這個是增上慢,雖不是大妄語,卻是增上慢,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假設說今生得到初禪,或者未到地定,又已開悟,若這樣精勤地修,也不是說就能夠怎麼的,何況大多數的人做不到這樣的條件。
我曾經短時間的親近過一位藏傳噶舉派的老上師,他是竹巴噶舉的,他說出了這個派系的觀念:「要將一生的生命奉獻在修行上,棄捨今生。」所謂「棄捨今生」就是將今生所有的心血放在修行上,所以他們這一派很多就是一生都在山上修苦行,很少下山的,要這樣修才有辦法成就,而且還不百分之百成就,這樣修只是成就的一個很重要的助緣。
但不要說在家眾,若出家眾能夠萬緣放下,一心用功,不持世務就很困難了。功夫本來在禪堂,在禪堂裡面能相續就很困難,何況今天這個事、明天那個事,就像各位要上班,還有家裡的事情一大堆的,那更不用說了。
若開悟證果證到位不退,這只是在初果而已,以別教來講,也就是圓教初住了,然後是十住、十行,到了十迴向的結尾才是大乘不退轉。經典裡面記載舍利佛尊者,曾經都一路修大乘,但過去在修行到六住的時候,有個考驗,考驗之後,退大取小,就是改取證阿羅漢,所以不退大乘行很難。
至於念不退,能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念跟實相智慧相應,這是初地的境界,尤其別教圓教初地,這也是很困難,是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而且大多數的時候,你都要得到暇滿身、不退轉,要這樣不斷地修,不斷地積功累德才行。
接著「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個現前很重要!因為我們的生命是很短暫的,各位算一算,譬如像我五十歲,假設我就算活到八十歲,也算老和尚很高夀了,這三十年算一算,有多少個日子?扣掉吃喝拉撒,還有這雜七雜八的,看看工地等,東扣西扣,其實真正用在佛法的時間真的不是很多,用這麼少的時間你想要「現前成就此大願」,做不到!
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或出家的時候會很狂,是以「成佛作祖」自期,但慢慢出家久了就會越來越務實,知道求生極樂世界要緊!因為極樂世界,先不說別的,總的來說就是「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譬如我現在五十歲,就算很高夀活到八十歲,這還是假設,這三十年時間,能用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換來阿鞞跋致,換來不退轉,怎麼想都知道絕對是划得來的。
如果我「不往生極樂世界」,二十年、三十年之後死掉了,下輩子再來時,會不會墮落三惡道?誰也不敢保證!能不能到人道、能不能得到暇滿身還不知道,就算得到暇滿身,雖然出家,就像印祖講的「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也不敢說就能夠「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還是先得要開悟,然後慢慢得到禪定,慢慢證果,路很長的,像《證道歌》裡面所說的:「吾早曾經多劫修」,累劫不斷地修,那不是很容易的。
有人說修密即身成就很快,今生就能夠證得成佛,成就法身的功德,所謂,也是因為他過去世累積了很多的資糧,所以今世修密也好,修漢傳圓頓法門也好,他都能夠開悟證果。假設密勒日巴大師今天遇到五祖弘忍大師、或六祖慧能大師、或遇到瑪律巴上師,都一樣能夠今生證得法身的,所以你看他今生成就,那是因為他過去生累積的資糧很足了。
蓮池大師印光大師,很多淨土宗的古德都告訴我們:「老實念佛,莫要捏怪。」不要作怪啊!就是不要東攀西攀,東抓西抓,學習經論、學習戒定慧是有需要,但主要是栽培信願行的善根,因為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怎麼樣以有限的生命換取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功德?那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
印祖《行願品》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真的是有道理,最前面我們講過了整個《華嚴經》的信解行證,入《法界品》是證得過程,證得過程當中最後一招就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就是說我們當發起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發起殷重的菩提心之後,我們看到這麼殊勝的法門,若需要迅速成就,怎麼辦呢?就只有求生極樂世界,《華嚴經》前面並沒有明說,但是後面畫龍點睛,點出了此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然而,為什麼在《華嚴經》中,報身佛是安住在華藏世界?一個華藏世界裡面有千百億無量無邊的世界,像娑婆世界極樂世界,有千百億無量無邊的世界在裡頭。每一個世界各有一尊佛,所以千百億世界,就有千百億尊佛,這都是屬於報身佛所顯現的法身境界,這是《華嚴經》中報身佛住在華藏世界的說法。
為什麼不讓大家最後回到華藏世界呢?清涼國師解釋:不回到華藏世界而求生極樂世界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就是「有緣」即我們跟阿彌陀佛特別有緣。佛若要度化眾生,緣分很重要。譬如你修藥師法門藥師佛最後是說:你臨終的時候,派十二個大菩薩送你去極樂世界,也沒有說要來接你。這是緣分的問題,有緣的話就就快。
第二個是「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就是要讓眾生專心一意。若說讓眾生心回歸華藏世界,千百億個世界都可以,這樣的話範圍太廣,心容易散掉;而單單指華藏世界裡面的極樂世界,是一個點,此時大家的心都專注在這個點,專注在一點的時候才能夠成功。若說心回歸到華藏世界,除非是法身大士,他恒常地安住在華藏世界,不然的話凡夫眾生都還是有執著的,不是著空就是著有,沒有辦法像報身佛一樣安住在華藏世界
第三個理由是「不離華藏故」。往生極樂世界,事實上也就是在華藏世界受生,因為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的一部分。
還有第四個點「即本師故」,這是很重要!即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事實上是不二的。所謂不二,就是同樣一尊報身佛所顯現的,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報身佛,祂化現在千百億個世界裡面,根據《華嚴經》第三十九卷,《偈讚品》裡面說:「或有見佛無量壽,乃至賢首如來阿閦佛釋迦佛」等等的,就是指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同樣是一尊報身佛,但有的人見到的是無量壽佛,有的人見到的是東方阿閦佛,有的人見到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說,祂們都是同樣一尊報身佛所顯現
所以我們若跟釋迦佛有緣,則跟阿彌陀佛也會有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勸我們去極樂世界,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化身,跟這個世界一期的度化因緣結束了,佛陀不捨我們一切眾生,繼續勸我們到與祂無二無別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這四層意思,所以要求生極樂世界。
另外,就是我剛才講的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有殊勝的功德,即成就三不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眾生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至於七寶池、八功德水很莊嚴,受用自然,這些當然也是非常好。
在此當中我們不僅是莊嚴,而且感到樂受,這種樂受是至少像阿羅漢入滅盡定一樣的三昧樂,這些都很好,但是最好、最重要就是成就不退轉,當你成就不退轉智慧的時候,這個普賢行,有相行、無相行,就變成廣大的有相行、無相行,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加持之下,能夠迅速的到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我們的心不動道場周遍十方,這就真的是具足圓滿的普賢行了。
當我們對圓頓的教理,還有淨土法門的了解研究越來越深的時候,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會越來越殷切,不要只是說我們自己很差、業障重,而是我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在法會當中勸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等覺菩薩了),還有華嚴海會的法身大士,勸大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最後在此處畫龍點睛點出來,因此能夠「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普賢行圓滿無餘,能夠「利樂一切眾生界」,快速滿我們的菩提願。接著請看下面的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在那個地方所有的眾生、乃至凡夫都是蓮華化生,都是住於三不退,更不用說已經是菩薩的境界了,還有清淨大眾在殊勝的蓮華裡面化生,見到無量壽佛來為我們授記,具足地講,要證得法身之後才授記,當然上品上生很快,蓮華開了馬上就可以得到授記。中下品的授記沒那麼快,但在那個地方,相對於其他穢土來說是快多了。蒙佛如來授記之後能夠化身無量百俱胝的世界,廣大的智力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各位若詳細看四十八願的經文就會知道了。
以上是說明己初、別頌前十門,就是把十大願王做個重頌,後面還有個孤起頌,此處頌文講完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即使只以少許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將能透過各種世間法去看清楚。我們將能瞭解到,在這世間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師。舉個例來說,即使是樹和藤都能顯示出真實的真理來;依著智慧,是不需去請教任何人,不需去研習什麼的。我們只要能從真理學習,便足夠去開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諾果門國王一樣,因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舉一個佛陀的事例來說: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他並不需要去學習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觀察一棵芒果樹罷了! 有一天,洽諾果門國王與他的隨行大臣們去參觀一座花園,坐在象背上,他瞥見一些果實累累, 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樹。由於當時無法停下,便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用。然而,他卻不知
良因法師 著 感覺也是一樣。這些東西都必定要有。如果沒有感覺,你就無法增長智慧;如果沒有錯,也就沒有對可言了;在你可以看見什麼是錯的時候,你必須要先看見正確的;你要正確之前,必須先了解錯,事情就是如此。 良因曰 : 這就是透過經驗的直觀,以無常的智慧,來「看破、放下、自在」的方法,在此先有個概念。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果園早已存在 果實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實的人 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的人 ( 這是一九七七年結夏安居期間,在國際叢林寺院,對西方弟子們的開示。) 當我們想到人,想到風中花果的自然現象: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良因曰: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即使只以少許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將能透過各種世間法去看清楚。我們將能瞭解到,在這世間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師。舉個例來說,即使是樹和藤都能顯示出真實的真理來;依著智慧,是不需去請教任何人,不需去研習什麼的。我們只要能從真理學習,便足夠去開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諾果門國王一樣,因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舉一個佛陀的事例來說: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他並不需要去學習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觀察一棵芒果樹罷了! 有一天,洽諾果門國王與他的隨行大臣們去參觀一座花園,坐在象背上,他瞥見一些果實累累, 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樹。由於當時無法停下,便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用。然而,他卻不知
良因法師 著 感覺也是一樣。這些東西都必定要有。如果沒有感覺,你就無法增長智慧;如果沒有錯,也就沒有對可言了;在你可以看見什麼是錯的時候,你必須要先看見正確的;你要正確之前,必須先了解錯,事情就是如此。 良因曰 : 這就是透過經驗的直觀,以無常的智慧,來「看破、放下、自在」的方法,在此先有個概念。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果園早已存在 果實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實的人 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的人 ( 這是一九七七年結夏安居期間,在國際叢林寺院,對西方弟子們的開示。) 當我們想到人,想到風中花果的自然現象: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良因曰: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良因曰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1.禪七對初學者來說,前面兩三天是度秒如年的,會比較辛苦的。這個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要畏怯。因為我們有情──特別是人類,他的適應性很強大。適應之後,他就會很快樂,很自在的了。 2.所以,在這個世間,我們能夠有道場、有善知識引導、有這一種佛法的訓練,都是非常好的一種善業的學習。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的。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國中會考壓力山大,但我竟然花了七天的時間在禪堂裡學習放鬆、放空、放下。 時時刻刻都是妄念、每分每秒都在想,什麼時候才會想完呢?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1.禪七對初學者來說,前面兩三天是度秒如年的,會比較辛苦的。這個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要畏怯。因為我們有情──特別是人類,他的適應性很強大。適應之後,他就會很快樂,很自在的了。 2.所以,在這個世間,我們能夠有道場、有善知識引導、有這一種佛法的訓練,都是非常好的一種善業的學習。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的。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國中會考壓力山大,但我竟然花了七天的時間在禪堂裡學習放鬆、放空、放下。 時時刻刻都是妄念、每分每秒都在想,什麼時候才會想完呢?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