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介紹戊三、「頌結勸受持」。首先說明己一、「結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讀誦受持及演說,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十種受持方法,隨意一種、兩種、幾種都可以,而「果報唯佛能證知」是因為這個法最為殊勝、最稱合自性的,所以果報是跟自性相應、是遍法界的,所以果報只有佛能夠完全證知,因此也決定獲得殊勝的菩提道,就是在菩提道的修行當中可以得到很大的加持力。
接著說明己二、「重顯勝益」。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若能夠誦普賢願,我說誦普賢願的此少分善根,於一念當中,一切都能夠圓滿,是什麼圓滿呢?能夠成就眾生的清淨願,各人各人,每個人的願力不同,但是在誦普賢願當中,少分善根就能夠滿足這一切的願力。為什麼呢?一樣是稱合自性。所以一行當中具足一切行,普賢願的任一個願當中就具足法界諸願,所有的願含攝在此普賢願當中圓滿具足,少分尚且如此,何況多分?是更加強大的。
接著說明己三、「結成迴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為什麼要迴向眾生也能夠共同往生極樂世界呢?這是菩薩的兩種菩提心,因為對眾生無窮無盡的慈悲,所以希望眾生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現前成就此大願」。因為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能夠「現前成就此大願」,所以眾生能夠迅速地成就無上菩提,這樣就能滿菩薩度化眾生成佛的願。
普賢行願是總攝前面《華嚴經》信解行證的一切的願、一切的行,將修行的一切善根,以及修行普賢行願的善根,最後迴向與一切眾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然後「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就是《華嚴經》畫龍點睛的一個核心,以上是說明結成迴向。
接著請看到乙二、「結說讚善」。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佛陀讚歎「善哉!善哉!」,就是印可,在《入法界品》以及《普賢行願品》當中,釋迦牟尼佛、或者報身佛沒有說一句話,都是菩薩在說法,佛雖然說沒有說一句話,但是佛法身遍一切處,佛實際上都在現場;佛在現場等於佛為這些菩薩所說的法來印可、來認可。
此處佛陀甚至以「善哉!善哉!」更明確地認可普賢菩薩所說的如是如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真正是迅速滿菩提願、滿華嚴的普賢行願,能夠迅速成佛的方法。
所以印祖大智慧,很善巧地將《行願品》納入為「淨土五經」當中的一個經,這真的是有大智慧。我們若看到《行願品》之後,了解整個《華嚴經》的信解行證,看到《行願品》攝受前面無量行願,然後導歸極樂,這個時候對往生極樂世界就會有大信心。
此時若別人再跟你說:「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懈怠菩薩去的地方」;或者有人講:「《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畢竟是純淨土,佛陀講淨土當然讚歎淨土啦,應該還其他更好的…」,但此時你的心就已經不會動搖了。
即使《華嚴經》為經王,它不是特別講淨土,它講的是整個菩薩道信解行證的過程,可以說是菩薩道的道次第,最後就是會歸到與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由此處我們就知道這是可信的,往生極樂世界它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所以古德有人說《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經》,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整個《華嚴經》最後精髓,就是無量的行願收攝成十大行願,最後導歸極樂,這一切境界就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裡面所說明的。
而且《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境界,也是《華嚴經》事事無礙的境界。像《無量壽經》裡面說,在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的地面、牆壁上,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見到十方諸佛刹土,這就是因為互含互攝,所以能夠隨心所欲地見到諸佛刹土,如此等等的都是《華嚴經》裡面佛的境界。好,甲二、正宗分講完了。
接著請看到:甲三、「流通分」。首先介紹乙一、「指所說法」。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
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乙一的下一個分科的第一個項目是丙初、列能持眾。
此處先介紹丁一、菩薩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經文先看到這裡,有四類的菩薩眾,就是《華嚴經》最前面序分講到的菩薩眾,與會菩薩眾都是一些上首大菩薩,而且都是等覺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為什麼舉這些菩薩眾在現場呢?代表此法是最極殊勝的法。譬如有的經典,像《阿含經》,在場的都是一些阿羅漢,或者是天人,一看就知道,這部經裡面(當然就秘密義我們不說,就顯露義來說)講的是一些人天乘、或者二乘的法,是這樣子的。所以從與會菩薩是哪些人,也可以間接知道佛陀正演說之法的淺深的差別。
菩薩眾四類的
第一類就是文殊菩薩,還有祂所成熟的六千比丘,就是在《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薩所教化的海覺比丘等等,共有六千比丘,讓這些阿羅漢迴小向大,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是彌勒菩薩上首,還有賢劫諸大菩薩,第一類、第二類指的就是在娑婆世界的常隨眾,即常常在娑婆世界出現的這些菩薩;
第三類是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此處指的是十方的,可能是臨時來聽的、或者所有的一切的菩薩,不只是娑婆世界常隨眾。
第四類是「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 菩薩們知道佛要講《華嚴經》、要講《入法界品》,甚至要講最後的《普賢行願品》,十方來的神通自在大菩薩都來集會,也想要聽法。「一切刹海」是指一切像大海一樣無邊的佛刹。「極微塵數」就是像無量無邊大海一樣的這麼多的佛刹,把它磨為塵,一個塵代表一個菩薩,這麼多無量無邊的菩薩。總而言之,就是指娑婆世界以外這麼多的菩薩都來集會。以上是說明菩薩眾,都是一些大威德的菩薩,有的甚至是等覺菩薩。
接著介紹丁二、聲聞眾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這個「大」就是指他們的功德特別殊勝,因為聲聞也有分功德圓滿和不圓滿的,即其定慧力有圓滿跟不圓滿的,而這些都是定慧力特別殊勝的上首大弟子,所以是「大聲聞」;而有的地方解釋說:他們是迴小向大的聲聞,故稱為「大聲聞」。
接著介紹丁三、雜類眾。
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就是指一些雜眾,人天、天龍八部這些的大眾,阿修羅,各位比較知道。而「迦樓羅」就是金翅鳥,據說它是專門吃龍的。「緊那羅」就是天上的樂神,據說頭上有長兩個角,專門在天上幫天神演奏音樂。「摩睺羅伽」是大蟒蛇,即蛇神。另外還有人、非人等,「非人」是看起來像人,但並不是人。
接著是丙二、「總結受持」。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眾生相信而且受持,我剛才講什麼叫深信?就是有歡喜心,聽到佛所說的法「大歡喜」,因為大歡喜所以而深信,也因為大歡喜而信受奉行。《行願品》就跟各位介紹到這裡,各位如果說前面沒有聽到,回頭可以找錄音,把前面的錄音再聽一下,這次《行願品》連同今天應該是十一堂課,算是比較精簡、扼要的,雖然精簡扼要,但是義理上也是根據清涼國師《華嚴經疏》的內容、要義來說的,希望各位能夠以此引子、為媒介慢慢去深入,以後有機會甚至再去看清涼國師《華嚴經疏》的注解,不過不管你看不看,是不是再去閱讀書,其要訣就是「行的深入」。
最後,我們看蕅祖的頌文開示: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末後牢關,和盤直拓。
擬議躊躇,千錯萬錯。
說性譚心,無繩自縛。
親睹如來無量光,方知此語非嬉謔。
寄語參玄學語流,休將向上閒穿鑿。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經》的最後一關,前面講信解行證只是一個烘托的過程,最後佛陀的秘密義是希望大家都能夠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迅速成佛,所以「和盤直拓」。但是如果有人不相信,還在那個地方「擬議躊躇」,即指有些學教的人還在語言文字上分析來分析去,還不好好修此法;或者「說性譚心」,就是指離開這個經論,或者離開淨土法門,結果還是「無繩自縛」。
所以當我們能夠以此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往生極樂世界,就知道「此語非嬉謔」,就是真正的「末後牢關,和盤直拓」,是最極殊勝的,就像國王頂上的莊嚴,在王冠當中的寶石,是最極莊嚴處。
「寄語參玄學語流」的參玄就是參禪的,學語就是學教、就是學佛語之流的。「休將向上閒穿鑿」是等閒地穿鑿附會,或者從語言文字上穿鑿附會,或者在參禪自己想穿鑿附會。蕅祖說:還是老老實實地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要緊。
好,我們整個《行願品》的課程到此圓滿結束,希望大家以後有機會繼續多去受持讀誦,課程講到這個地方。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