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閱讀筆記】一人公司: 如何使熱情與工作結合?

書裡說道:「熱情是在你專心解決問題或搜尋解答時才會產生出來的」
我以往對熱情看法,也是先找到熱情,接著才願意向下深掘,但後來發現我搞錯了。
從行銷角度來看,你不會明白哪個商品會成為市場上的明星商品,你只能先決定幾款你認為有可能會成為明星商品的產品,接著再去做市場測試。
你的熱情也是,你得先對這世界保有好奇心,開始嘗試你有好奇的事情,不論是想解決某方面問題,或是培養某些興趣。
作者想表達一人公司的思維,不代表你一定要一個人經營你的事業,而是在可以不用擴大的前提下,有沒有其他提高利潤的方法? 當我們不斷擴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必須用更多成本來維持大系統,但這反而會減少我們的利潤,甚至連生活也被剝奪而去。
像我就希望人生除了工作之外,還能夠保有自己的休閒生活,培養些愛好,可以在工作之餘打遊戲、閱讀、跟女人約會、健身練拳、甚至未來有更多愛好可以培養。
而一人經營,是我喜歡的方式,我不喜歡與別人共有一份事業,因為這會讓我很在意另一人的看法,反而把自己接下來的策略與執行彈性給限制住。
如果一定要上班八小時甚至加班,我不可能達成我要的生活模式,所以我必須設計一個新的方式,同時擁有收入之外還能擁有我要的生活方式。
一般人都會這麼想:「只要我努力加班存到錢後帶到房子與結婚,至少就完成人生大部分成就了。」
或許現在不是你想的這樣,以前大家習慣以房子與結婚為目標,是因為那時工作種類較少,要能夠做到高收入就必須當老闆,但當老闆門檻很高,除了專業資訊難以得到,需要的資金也不是一般人能存的到的。
結婚,能夠讓一個國家持續保有人力提供經濟輸出,讓家庭能夠有人力維持生活型態,不論是幫忙種稻或去工廠賺錢,但是現代社會這麼多價值可打造的情況,尤其當 AI 開始取代人力,人力恐怕不是主力需求,主力反而是人本身的「情感創意」。
這時代創業門檻低,商業價值門檻高,也就是你必須找到自己的市場價值,你身上有什麼是能夠讓市場需要並得到幫助的?
當你能夠整合出自己的市場獨特價值,那麼要轉化成收入只是執行力與時間的問題,現代的工具得夠從一對一轉化到一對萬。
以前的業務必須到現場做一對一的搭訕銷售,但現在數位廣告橫行,你寫好文案就能夠發佈到全台灣,然後去泡杯咖啡好好放鬆心情等待回饋後做調整。

最小可行性嘗試

也就是選擇最快速,最低成本的第一次嘗試,意思是用你現在就有的能力做初嘗試,讓自己身體感受,自己適不適合,喜不喜歡這件事情。
當你想要從事攝影,你不用先買破萬的鏡頭,你就先拿手機去外面拍照,不論跟朋友出去吃飯,或是去旅遊,你要習慣拿手機出來拍照。
當你開始拍照後,不斷地對自己拍後的照片做修正,思考如何能拍得更好,於是上網或圖書館借書找資料,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要是你對於攝影相關問題能夠很專注地持續解決,那麼你對攝影的資源投入度就比較高。
相對的,若你開始拍照後發現很麻煩甚至覺得沒什麼,那麼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其實對攝影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有興趣,就趕緊轉換下個目標吧!

你要的是績效? 還是行為?

如果你是業務,當公司要求你一個月要賣出 100 件商品,你會怎麼賣?
你去百貨公司會看到很多保養品業務不斷地推你東西,說這個產品有多好,可以使你皮膚容光煥發、吹彈可破,這些話術都聽膩了。
再高手一點,會利用人類的行為機制,比如使用折扣,加上只有一天的優惠期限,使你當下衝動購買,帶回家後才後悔自己買到不喜歡的產品。
對於業務員,他只要達到績效就好,其他的疑慮不關他的事情,所以必須得無所不用其極地把商品推出去,但這就會產生客戶問題。
客戶根本還不夠詳細了解你商品與公司的情況下就購買商品,事後讓消費者覺得業務服務不好,而沒有下次的回購。
要是從行為下手呢? 這時業務就要先了解公司的願景是什麼。
假設公司願景是讓消費者能夠簡單做好保養,所以業務必須以此為主題去對消費者了解這產品目的是提供給想要簡單就能保養的人,若眼前顧客想要的是酷炫的保養品,那麼就不太適合。
要是眼前顧客就是想簡單做好保養的人呢? 那麼當這次與業務員成功做出交易,那麼下一次回購的機率就會很高,因為消費者在一開始就明白公司的願景與自己要的價值是相似的,購買只是做出「認同」的行為表現。

足夠生活的利潤

只要你的利潤能夠滿足的你的生活,那還需要擴大嗎?
當我們時常需要擴大,用意是為了有更多的利潤近來,但除了擴大,我們還能怎麼辦?
你可以提高售價,並且提高產品的品質或內容,提高售價會減少你的顧客,但更少顧客代表你能夠有更多時間好好經營顧客。
照顧好顧客,他們就會幫你帶來更多的新客人,也會購買你未來新出的產品。

什麼情況不適合一人公司?

「當你的內心只想要擴大規模的時候,那就不適合一人公司的策略。」
上面這段話好像有講跟沒講一樣,畢竟擴大規模跟一人公司本來就是相反的兩個策略。
很多人都是先擁有商業策略,才來思考如何在商業策略中調整出自己的時間來過生活,但這麼做是以事業為優先,而不是自己為優先。
我們應該先從自己內心開始出發,先設想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再從這個生活型態上設計出商業策略。
你想要幾點起床? 每個禮拜工作幾小時? 想培養什麼樣的興趣? 想與什麼樣的朋友來往? 想與朋友談論什麼樣的內容? 每天有多少空白時間? 每個禮拜要與幾位女人約會? 每天要睡滿幾小時?
這不是要你待在書桌前思考,而是透過你現在的生活型態上邊做調整邊執行,而且不會有完成的那一天,實際情形反而是邊執行邊調整。
以你自己為中心圍繞的事業、健康、感情,三者在你的生活形態中不斷調整修正,而不是只有以事業為中心圍繞。
當擴大事業會波及其他健康、感情的範圍,那擴大就不是你更好的選擇,除非你本來就願意這麼做。
這就好像我們一開始只是喜歡吃速食來犒賞自己,但後來連自己什麼都沒做就想去吃速食,變成上癮,忘記當初為什麼要吃速食,反而越吃越胖。
擴大也是一樣,我們原本擴大事業是為了要有更多利潤,過更好生活,最後反而變成犧牲生活來經營事業,以為總有一天會有時間回頭彌補健康與感情,若健康能彌補,那麼癌症就有救,如果感情能彌補,那就不會有婚姻系統來限制人類的繁衍天性。

你要有什麼樣的心態與思維?

信任感。
你必須與客戶建立信任感。
產品內容不夠好可以做調整,但是當客戶不再信任你,他連你調整好的產品都不願再看下去,因為你已經被客戶剔除內心名單。
為什麼有些朋友向你借錢你可以毫不猶豫拿錢出來,而另外也有朋友向你借錢,數目甚至更少,但你卻仍很難拿得出手?
原因就在於朋友過去的行為讓你判斷出他與你之間的契合關係,也就是信任感。
一位朋友總是說到做到,另一位做事情出爾反爾,給人的印象就不同。
平常就得建立信任感,而不是在需要時才擺出一個模板,這也是為什麼要我們先從內心出發,確認自己要什麼生活型態,才去表現出那個風格,而這個風格才會開始吸引相對應的消費者,最後延伸出產品並做調整。
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要讓自己內心與外在行為有一致性,當你內外擁有一致性,別人看在眼裡就是信任。

結論

1、與其說一人公司教我們如何經營小規模事業,不如說他是在教我們如何經營自己要的生活,事業只是他選擇的主軸。
2、輸出、輸入、回饋要及時並行,只有去做不會知道為什麼而做,只有學習你產生不出價值,不斷回饋做迭代才會調整到更好的型態。
3、生活沒有完美的終點,只有不斷調整疊代,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你有更多正面可能性。
個人網站: 超越困境 訂閱我: 填寫表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男人成長駭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