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近代社會的轉捩點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五四運動被捕學生返回校園時合照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大事,如果稱它為近代社會的轉捩點,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異議。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巴黎和會所引發的一場社會運動,從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開始,至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結束。這場軍閥時期的「插曲」,帶來整個社會深遠的影響。
1919年5月4日,約三千名北京大學生在天安門集會,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訴求,繼而遊行往使館區申訴。學生途經曹汝霖住宅時,部分激進分子在曹家縱火,並毆傷在宅內的章宗祥。軍警拘捕多名學生,北京政府擺出強硬立場。
學生被捕,引起各界的強烈回響,各地紛紛聲援,遊行示威,進行罷工、罷市、罷課,又推動罷買日貨。北京政府承受的壓力也不限於「百姓」,例如北京大學校方蔡元培辭職,多位大學校長聲援等。在社會壓力下,北京政府被迫讓步,其一,釋放被捕的學生,其二,罷免曹、章、陸的職務,其三,拒簽署巴黎和約。
五四運動為主題的油畫
五四運動,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他們是否成功爭取訴求呢?
「外爭國權」。五四運動迫使北京政府示意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會簽署和約,令山東問題成為懸案。雖然山東問題沒有得到即時解決,但表明了中國不再任由列強擺佈,步向外交自主,意義重大。從此,列強也開始調整對華的外交態度,美國其後召開華盛頓會議,順道介入山東問題,迫使日本撤軍及交還山東。雖然中國需要賠款及保障日本經濟利益,但算是一場難得的外交勝利。
「內除國賊」。五四運動期間,處理廿一條的外交官員曹汝霖和陸宗輿,及當時的駐日大使章宗祥三人成為民眾追撃的目標,最終被罷免以舒緩民憤。其實他們三人只是執行外交工作的官員,卻被冠以「親日」和「賣國賊」的罪名,這是否合理?袁世凱已故,或許無從追究,但段祺瑞仍然掌權,軍閥政治沒有受到動搖,曹汝霖等人是否只是執政者的代罪羔羊?這值得深思。當然,從另一角度,他們三位官員的下台,對當時百姓來說,的確有內除國賊的象徵意義。
五四運動是否採用了適切的手段來爭取訴求呢?
五四運動,由學生發起,擴展至各地和各階層,成為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當時年青人主要運用了示威的手段,並透過街頭演講,宣傳品、報刊漫畫等,喚起群眾的投入,示威者中流傳激昂的故事,例如寫血書等,有助把五四的訴求推廣,成功凝聚社會共識。
至於,學生在情緒高漲下,火燒曹汝霖住宅一事,是否合理,則有不同立場的討論。或說是正義凜然的愛國行為,或說是大時代下的無奈選擇,或許是偉大事件中的一點污點。但當時北大講師梁潄溟反對以暴力表達愛國,的確承受當時社會的批評。
宣傳罷買日貨的襟章
五四運動是一宗維持了約兩個月的社會事件,它的影響絕不限於眼前的「外爭國權,內除國賊」,而是帶來整個社會的深遠改變。首先,社會各階層的投入,帶來日後此起彼伏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婦女運動等。此外,五四運動激發的愛國思潮,使民眾認識到必須抵禦列強侵略,反對軍閥政治。在此社會氣氛下,1919年,中國國民黨改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新文化運動的西方思潮有利於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又成為新文化運動普及的激化劑。五四運動後,西方學說受到普遍歡迎,傳統禮教受到質疑,追求個性自由成為時尚,甚至主張全盤西化。新文化運動被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因此,討論五四運動時更要謹慎,不要把兩種「五四」混為一談,五四運動作為社會事件,啟發百姓對時局的反思,需要進行新文化來改變社會,繼而有新文化運動的普及,才有追求全盤西化的種種現象,我們的思考不宜「跳步」。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袁世凱稱帝失敗,至國民革命軍完成統一,即1916至1928的一段時間,被稱為軍閥時期。據估計,軍閥時期經歷超過一百場大小戰役,先後出現七位總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
上圖是民初的政治漫畫,來自《袁政府畫史》,作者以「老猿」代表袁世凱,諷刺袁氏蹂躪選舉,還有其他作品,影射袁世凱的濫權。 踏進民國的首四年,就讓我們嘗試,把歷史的聚焦於袁世凱,把眾多史事放進袁氏的政治歷程中,從而「簡潔化」,而不是「簡單化」學習內容。
究竟革命運動是成功還是失敗?在討論之先,要弄清以甚麼準繩來量度成與敗。或許一個比較公允的準繩,就是革命運動是否達至預期的目標,而同盟會作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以其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來量度成敗,也是合情合理。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晚明陳繼儒在其《安得長者言》摘錄這句來自長輩的寄語,並為它寫下了註腳,認為女子能夠通文識字,明白道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醉心於通俗文學,便會挑動邪心,甚至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如果這樣,寧願選擇不識字,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德國強迫滿清租借膠州灣,並取得山東的鐵路修建及礦產開採的特權,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佔領山東,戰後拒絕撤兵,圖謀接管德國的權益,引起「山東問題」。
袁世凱稱帝失敗,至國民革命軍完成統一,即1916至1928的一段時間,被稱為軍閥時期。據估計,軍閥時期經歷超過一百場大小戰役,先後出現七位總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
上圖是民初的政治漫畫,來自《袁政府畫史》,作者以「老猿」代表袁世凱,諷刺袁氏蹂躪選舉,還有其他作品,影射袁世凱的濫權。 踏進民國的首四年,就讓我們嘗試,把歷史的聚焦於袁世凱,把眾多史事放進袁氏的政治歷程中,從而「簡潔化」,而不是「簡單化」學習內容。
究竟革命運動是成功還是失敗?在討論之先,要弄清以甚麼準繩來量度成與敗。或許一個比較公允的準繩,就是革命運動是否達至預期的目標,而同盟會作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以其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來量度成敗,也是合情合理。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晚明陳繼儒在其《安得長者言》摘錄這句來自長輩的寄語,並為它寫下了註腳,認為女子能夠通文識字,明白道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醉心於通俗文學,便會挑動邪心,甚至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如果這樣,寧願選擇不識字,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Thumbnail
《解嚴後的台灣》 台灣經過了長達四十年的戒嚴時代,終於落幕結束了。解嚴後的夏天,隨著政治開放的熱潮,似乎更加的炎熱,空氣中也帶著令人緊繃的氣氛。 「打倒萬年國會!老賊滾蛋!」在台北鬧區的一條街上,擠滿了抗議的人潮。隨著鮮明反對旗幟,指揮車的前導,抗議的人群行列,拉長了好幾條街。交通當然也就堵塞,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轉眼間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發生了歷史上重要的 "太陽花學運",也稱為 318運動,這是由臺灣的大學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社會運動,主要就是因為會危害台灣台灣自身經濟,而且也會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影響力的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遭國民黨強行通過審查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Thumbnail
《解嚴後的台灣》 台灣經過了長達四十年的戒嚴時代,終於落幕結束了。解嚴後的夏天,隨著政治開放的熱潮,似乎更加的炎熱,空氣中也帶著令人緊繃的氣氛。 「打倒萬年國會!老賊滾蛋!」在台北鬧區的一條街上,擠滿了抗議的人潮。隨著鮮明反對旗幟,指揮車的前導,抗議的人群行列,拉長了好幾條街。交通當然也就堵塞,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轉眼間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發生了歷史上重要的 "太陽花學運",也稱為 318運動,這是由臺灣的大學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社會運動,主要就是因為會危害台灣台灣自身經濟,而且也會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影響力的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遭國民黨強行通過審查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