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19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請看到辛二、「別明淨土果」。
往生淨土的功德。《行願品》最後面誦文的地方會講到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此處先講淨土的功德。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經文先講到,我們臨終的時候沒有任何可以依附的,這一段文各位可以好好體會一下。就像在帶觀修的時候,我們跟各位講,前陣子臺灣花蓮大地震,我看那個照片,兩棟樓房在隔壁,一棟樓房倒了,陷下去了,隔壁棟樓房好好的,沒事。為什麼呢?就佛法總的來說,是個人的業不同。
但就科學上來說,就是因為倒的這棟樓,它剛好在地震影響最大的斷層帶上面,另外一棟剛好毗鄰斷層帶,所以雖然在隔壁,一個倒,一個沒倒。以前九二一大地震也是一樣,同樣隔壁的兩棟房子,一個倒一個沒倒,除了房子本身結構問題之外,再就是斷層帶的問題。也就是說房子要是蓋在斷層帶上面,那是很慘,會血本無歸啊!
就像以前臺灣有一個道場,它花了好多時間,有花台幣一億多蓋個女眾道場,很辛苦啊!助供款建築都很辛苦,蓋好之後大家都非常珍惜。結果沒多久,九二一大地震一震,剛好她們就在地震帶上面,一震馬上垮掉了。不過至少還好,人沒有傷亡的,但整個一億多的建築就這樣沒有了,一瞬間就沒了。就是因為房子蓋在斷層帶上面,表面上看起來是安穩的,事實上是不安穩的。
什麼是斷層帶?就像這地方所說的四種情況:「諸根」、「親屬」、「威勢」、「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這一切的一切。如果你對它們執著,認為這個是我們生命的憑藉就錯了;真的就很多人會覺得這麼想:「我生命要有這東西我才有安全感」,尤其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紀越大越沒有安全感,因為距離死亡越近越沒有安全感,就想要存越多的錢,如此才會有安全感。
就像我上次回臺灣有個居士,他說他有存點錢,因為現在身邊還是自己存點錢比較可靠。我問:「存多少錢才叫做可靠?」他說有人跟他講臺幣要幾千萬。我說:「噢,那要是沒有幾千萬,那都不要活了!」就是說,我們把我們的安全感或者生命的依託建立在「諸根」——就是我們的色身了,或者是「親屬」、「威勢」等等的,這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第一個,先不要說臨終,平常的時候,有可能無常到來,人命說沒就沒了。再來,就是重要的臨終,臨終的時候,就像我們觀察死無常的時候,觀察這些東西在臨終的時候,對我們來說不僅沒有利益,甚至這個執著是有害的,所以不要對這些色身、眷屬、財富執著,放不下!
各位有空靜下心來去感受一下,假設有的人對眼前的財富——自己的存款很執著;你感受一下,現在馬上要死掉了,一毛錢都帶不走,你什麼感覺?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經過訓練,其感覺是恐怖的、是痛苦的,甚至是憤怒的。這樣的負面情緒,會讓臨終人墮入三惡道。所以說對這些的執著不僅沒有利益,而且是有害的,因為這樣的負面情緒會讓人墮落三惡道。
所以《行願品》這段文,各位好好去體會體會「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等等的,這些都是我們一般世俗人覺得生命當中的憑仗──我身體健康,或者我有很多眷屬圍繞,或者我有大威德、有大福報、我很有錢等等。
無常到的時候,這些你生命的憑仗,突然一瞬間必須要離開它,還不能分期付款,一次就要捨掉,你去體會體會那是什麼感覺?如果你對它們很執著的話,想想是蠻可怕的,而且要緊的時候你還說不出話來,更慘的是像有的富家人,子女在旁邊爭財產。臨死的時候就已經很難過了,還聽到子女在旁邊吵架、打架爭財產,他更是難過,所以「如是一切無復相隨」。那要怎麼辦呢?看底下的經文: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當然往生極樂世界的主因是來自彌陀的本願,但是要怎麼樣感應到彌陀的本願呢?就是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是《無量壽經》講的。所以活著的時候、在世的時候,就要不斷熏習十大願王——菩提心的這個法門。
臨終的時候,憶念一下,或者自己憶念,或旁邊善知識引導憶念一下菩提心——十大願王。這個時候心中法的光明生起,然後將這一些外在的財富、眷屬全部放下,此時菩提心就會構成一股力量,引導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願力感應道交。
此處不是說十大願王直接引導你到極樂世界,而是「引導其前」,即十大願王這個願力引導在前,然後讓我們的心這個時候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能夠在臨終的時候,一念乃至十念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還有「信願行三」即三方面的心,這個時候在斷氣的那一刹那,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十大願王,為什麼說它是《淨土五經》當中的一經?這是印祖選出來的。因為除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之外,它對我們串習菩提心有很大的幫助。
請再看到壬二、「別明勝果」。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這是異熟果。異熟果報就是底下經文所說的蓮華化身,乃至得到佛的授記,這個一定是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才可以得到佛的授記。而往生極樂世界,證得法身的速度是非常地快,尤其是你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諦,往生上品生,這個時候證得法身的速度,是遠遠快於一般通途法門的。
各位想想:到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主教化主旁邊圍繞著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還有龍樹菩薩等等的這些大菩薩,還有佛和大菩薩在旁邊圍繞,你想不精進都沒辦法!就像以前我們跟著師父懺公上人的旁邊,要想懈怠都沒有這個膽量啊!在師父旁邊一定要很精進,不然的話會有危險。
當然說危險是開玩笑,事實上就是說在師父旁邊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他老人家那種很強的攝受力,自然而然就會想要精進;而且師父懺公上人,他在本地風光什麼樣我不知道,至少他現的是一個外相——凡夫僧的外相。但是你到極樂世界,都是法身大士——「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在那種環境之下,你說怎麼可能會退步,或者是進步很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為什麼極樂世界能夠迅速成滿普賢願,十大願王最後要導歸極樂,就是這個道理。十大願王要隨順、要趣入須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要靠自力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到極樂世界,在佛力的加持之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就依、正二報的加持之下,在修十大願王當中,都迅速的跟這個理相應,所以迅速趣向無上菩提,這是第一個、亦異熟果。
接著第二個癸二、亦士用果。
士用果我們剛才說過,是才能力用,即大的力用。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往生極樂世界得授記之後,就可以在未來無量無邊的劫到成佛為止——大乘佛法也是,能夠在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之下,到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以大智慧的力量來利益眾生。就像《無量壽經》裡四十八大願所說的:「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以上這幾個願,各位去看看,講到國中菩薩,就是此處所說的得授記之後,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佛力加持之下,可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比如同樣的初地,其功德可能只有一分,但是在阿彌陀佛佛力加持之下,初地的法身大士,其度化眾生的功德力——「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的力量,是遠遠超過——可能十分、可能百分——遠遠超過「常倫(同輩)諸地之行」。
所以《無量壽經》事實上也在印證為什麼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這個道理。以上是說明亦士用果,是有利益眾生的大用。
接著再看到辛三、「究竟成佛果」。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因此能夠成佛來自利成就利他的功德。以上就是丁二的顯經勝德介紹完了,就是說明受持這部經的功德,有這麼樣殊勝的功德。這些功德相,你可以把要義記下來,或者把文字記下來,以後你在修行十大願王的時候,若是修行有點疲累感,或者心感到沉沒、提不起勁的時候,可以想想這些功德:通途的五種果,還有淨土的功德、迅速成佛的功德。
接著丁三、「結勸受持」。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這個是結前勝德是一個總結。所有的功德只有才能夠究竟了知,其餘像包括等覺菩薩在內,都沒有辦法完全了知能夠受持十大願王的功德。所以我們漢地祖師有大智慧及大善巧,把十大願王立為早課;而藏地的祖師也很重視這個,把十大願王濃縮起來成七支供養,只是七支供養的內容相對來說,它多是偏向事相上的修;而十大願王的本意,它是有事、有理的,差別在這裡。
接著戊二、「正明勸持」。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所以我們聞此十大願王的道理,「莫生疑念」,不要懷疑這個法,可能有人懷疑這個法:「真的有這麼殊勝嗎?會不會太誇張了?」我們剛剛解釋過,確實不誇張,因為它稱合自性,所以功德不可思議。
或者有人懷疑自己:「我是這類的根性嗎?我能受持嗎?」只要你肯受持都可以,有十種的受持方法,有很多你可以修的:書寫、讀誦,乃至為人演說,或者供養——放在佛前供養,香、花、燈、燭供養,都可以;或者思惟觀察。
所以不要懷疑法,不要懷疑自己,「應當諦受」,「諦」就是真實,所以要把文字的義理真實地納受。「受已能讀」,即看著文讀;然後讀已能背誦;「誦已能持」,即受持它的文字跟義理而去實踐;乃至書寫、流通,乃至「廣為人說」,這個是屬於自己自受用之後接著他受用。
接著是戊三、「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這個地方,我們明天再說好了,這裡頭還有些話要交代清楚,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