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讀後感共
分成兩篇。
本篇為上篇,整理阿德勒「個體與人生風格」觀點,聊聊阿德勒是誰、這本書以及他對個體心理學所提出來的一些理論;下篇為
「與他人連結——社會興趣與社會生活」篇,談談阿德勒更關係的個體之於社會整體,以及我個人眼中理解的阿德勒觀點。
近年來,掀起的「阿德勒」旋風
近年來,因為《被討厭的勇氣》等知名著作,透過現在作詮釋釋阿德勒的觀點,「阿德勒心理學」、「勇氣心理學」與「個體心理學」再次被是人們重新熱烈討論、引起迴響。
阿德勒本人撰寫了許多著名著作,最為出名為《自卑與超越》,而這次閱讀的《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亦是阿德勒著作之一。
若要認識阿德勒,除了透過近代大眾心理學作者們對阿德勒觀點的詮釋,或透過心理學系都逃不了的「性格心理學」和「諮商與心理治療——諮商倫理與實務」這些「專業『硬』書籍」來了解;直接去閱讀阿德勒本人所撰寫的原典,相信更能了解這位大師想告訴人們他所理解的道理,與「個體心理學」的完整概念。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是誰?
也許你常常在書上或各種節目中,聽過這位心理學家的名字,那,他是誰呢?
Alfred Adler 出生於1870年(是骨灰級的心理學爺爺大師呢),他出生於奧地利,排行第三。1937年他在趕往演講的路途時,因心臟衰竭過世。
阿德勒出生患有佝僂病而不良於行,在四歲時更差點死於肺炎,他的弟弟則早夭死亡。可能也因此,阿德勒非常在乎孩子天生器官缺陷、感官弱勢與人們對於自身先天條件所感到的自卑感。
阿德勒並未因自身先天的缺陷與童年痛苦經驗便一蹶不振,他反而因過往經驗,讓他更加決定從醫、與他人建立連結,做出對社會有益的貢獻,在那個兒童福利不被在乎的年代,阿德勒更是十分關心孩童的發展福祉。
阿德勒曾向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學習精神分析,但之後因觀點不同,阿德勒與Freud決裂,另外建立了「個體心理學」,該學派最為人所知的是在於了解人們的「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節」、在乎「早期記憶」與「家庭爭的排行順序」,強調透過上述來了解一個人整體的「生活風格(型態)」,並且強調人們需要對社會感到有興趣、願意付出於社會並且與他人建立連結,藉此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這本書,說了些什麼?
這本書,總共有13個章節,每一章節並不厚重,很快就能閱讀完畢。阿德勒依依闡述他理論中常見的「自卑情結」、「優越情節」、「人生風格」與「早期記憶」概念;還有其他類別如:「態度與行動」、「夢與夢的解析」、「問題兒童及其教育」、「社會問題與社會適應」、「社會感、常識與自卑情結」;對於愛情與性的看法,Adler也透過「愛情與婚姻」和「性與性的問題」這兩個章節來描述他的觀點。
需要注意的是,這本書原文出版於1927年,部分觀點或價值觀可能稍嫌過時,例如:那時對性別與兒童福祉的看待,對照現今社會主流的觀點,已有全然不同的風貌(在1927年,同性戀會被視為「異常」或「性反常」)。
但,整體而言,阿德勒對於許多人性與社會的觀點,時至今日,仍非常受用。
個體——看見我們的「生活風格」 個體——如何了解「人生風格」?
阿德勒強調,要去了解一個人的「人生風格(或翻譯為生活風格、生活型態)lifestyle」。人生風格包含一個人的核心信念、對事情解讀的方式,以及對這個世界覺察、組織與賦予意義的方式。人生風格在一個人處於逆境、挫折或是全新的環境,在遭逢困難時,人生風格變會清晰起來。
人生風格並沒有一定的分類方式或類別命名,而是透過個體的早期記憶、手足排行、擁有的自卑與優越感以及夢境等,來窺探了解。
早期記憶
阿德勒與佛洛伊德都重視早期記憶(6歲以前)的重要性。
比起佛洛伊德相信「早期記憶與經驗決定一個人的性格」的「決定論」,阿德勒認為早期記憶可以一窺人們人生的本質,但透過後天不同的詮釋、影響與創造不同的生活事件,「生活風格」仍可改變。 也許一個人「講述」的早期記憶,並非「全部都是真實」,甚至可能是「虛構」的,但一樣具有價值。因為一個人所描述的記憶是一種「線索」,透過一個人描述他印信最深刻的「童年記憶」,讓我們了解他過去發生什麼事(就個體的主觀世界而言)、事情發展脈絡、他透過哪些行動來達成目標、必須要去克服哪些障礙以及他對於什麼事情感興趣。
描述「早期記憶」是「一種方法」,能協助我們了解個案看待自己與世界的態度和觀點。
手足旁行順序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在家中的手足排行,也會影響其人生原型與風格。
例如:長/子女在一開始享盡父母所有的寵愛,但當弟妹出生後,他就不再是唯一被寵愛的孩子,他常常必須以成為模範、使喚或照顧弟妹、表現更加優秀來重獲父母喜愛;老二從一出生便需要與老大爭取父母的注意力,若老大在其中一方面特別優秀,老二往往需要努力從其他領域發展才能與獲得成就;老么則可能有被過度寵愛、較驕縱的可能。獨生子女可能較缺乏與他人分享、合作的學習機會,但他可能更擅長與成人相處。 然而,這些推論這並非絕對,個人對於自己在家中地位的詮釋,會比實際排行來的更重要。
夢境
提到「夢境代表的意義」,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應該是佛洛伊德《夢的解析》此一著作。阿德勒也有探討夢境,但對於夢境的觀點,卻與佛洛伊德大相逕庭。 佛洛依德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夢境中充滿著「性與攻擊」隱藏意圖。
阿德勒認為夢境不會是人們憑空捏造,是一種「幻想和想像」的延伸,屬於「個人創造力的一部分」。透過一個人對夢境內容的闡述,可以了解他的「人生風格」、他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他在現實生活中所隱藏起來、想要欺騙自己的情緒。
自卑與優越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也都會努力去追求「優越」;
這裡的「自卑」包含範圍涵蓋了發現自己天生的不足之處、與對社會與人際相處的不適應,而這裡的「優越」並不是指要成為一個「超越別人」的人,而是指人們可以進行良好社交、社會(social)適應與對這個社會和他人展現興趣,投入社交生活當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優越」。
社會生活(social life)追求優越,是人們對於自卑感的補償,且對個體有絕大的益處。
雖然人人都有自卑感與追求優越,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與「優越情節 Superiorty Complex」,唯有當我們的自卑感與優越感,投入了對生活無用的面向,變成是異常的自卑與優越,才會變成「情節Complex」。例如:愛過分炫耀的人、罪犯,他們雖然可能吹噓著自己多麼厲害、洋洋得意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更聰明,然而這些只是他的「優越情節」,他沒辦社會並不感興趣,甚至是缺乏勇氣且怯弱,因為這些人無法用更有益於社會、能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方式,克服自己的自卑。
好,現在,在這篇文章,我們知道了阿德勒是誰、了解到阿德勒在《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一書中,所強調跟
「個體」與
「人生風格」,我們透過
「逆境」、
「早期記憶」、
「手足旁行」、
「夢境」以及
「自卑與優越感/情節」一窺一個人的人生風格。 接下來的《
「與他人連結——社會興趣與社會生活」 下篇》更為重要。「個體心理學」強調的不是只有個體,更在乎的是「個體之於社會」,並且將會在下篇,說說我在閱讀此書後,所理解的「個體心理學」是什麼。
Written by 熱血小隊員
※歡迎追蹤我們的
「心理書報攤」方格子專題,讓兩位心理師,陪你一起看各式各樣心理學相關書籍。
※歡迎在方格子追蹤「心理雜貨舖」,讓兩位新鮮的臨床心理師,陪你聊各種心理二三事。
書籍資訊
- 作者:Alfred Adler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譯者: 吳書榆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頁數:共255頁/共十三講/附錄有阿德勒生平年表
- 出版日期: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