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三國,都曾經聽說過「江東四大姓」:顧陸朱張。象徵著江東的世族政治興起,皇帝,不過是世族們選出來的代表。
這樣既返古又先進的現象,在帝制時代是不能說的秘密。
然而,由三國揭開的魏晉南北朝,不只是南方,北方同樣也展開了世族政治。
世族們「選舉」執政者的情況,從五胡亂華中的政權更替,可以窺知一二。但直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方的漢人四大世家,才真正浮上檯面。
分別是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與滎陽鄭氏。
廣義三國時代,我們其實就可以看到這四大家的代表人物了。
崔氏崔琰,不算頂頂有名但我在《魏晉風雲》也給了他一篇,當時我還不知道,崔氏將會撼動北方天下。
范陽其實就是涿郡在魏晉之後的稱呼,涿郡盧先生也是大家都認識,劉備的老師,盧植。
太原王氏更不消說,連環美人計的主謀王允,就是太原王家人。
這些人在曹魏西晉,都仍是頂尖的政治核心家族。
鄭氏是誰?
大爺名鄭渾,這個人我都不認識。
他的哥哥有名點,叫鄭泰,跟蘿莉是一對的……沒,被盜。
鄭泰跟荀攸曾經謀刺董卓,當然是失敗啦。
失敗之後荀攸逃去荊州,鄭泰則帶著家人去投靠袁術,被派往揚州為刺史。
路上鄭泰就死了,鄭渾知道揚州混亂,就轉往華歆那邊去。後來跟著華歆降於孫策,又被曹操召聘。
鄭渾也是很厲害,在曹操手下進行了一番「農業改革」。對於官渡戰後地大卻貧窮的曹操政權,是非常有幫助的。
於是,曹操把他派去關中地區,進行復甦活動。
農業改革可不是只改農業技術,更重要是讓不願耕田只想逃命過一天算一天的人們能夠安居樂業。
鄭渾連消帶打,配合夏侯淵把鍾繇所不能控管的區域,搞得服貼又富庶,升上了長安首輔京兆尹。
但跟夏侯淵當好朋友就是賽。
鄭渾去支援了漢中之戰,就被曹操收回麾下了。
好啦,這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劉備奪取漢中成功,在馬超威能下,長安以西幾乎全面叛亂。
當時只留西涼老闆張既等人在那邊對抗叛軍野蠻人,安全起見才要忠心又能幹的鄭渾跟著撤退。
後來曹丕也要求鄭渾去開墾荒田,同樣都是農業,又是一個全新課題。
但鄭渾沒在怕,在土地工程上又下了一番功夫,不管在哪邊工作,都讓曹丕曹叡很滿意。
稻米呼嚕呼嚕的一直進國庫。
對,這是前面沒提的,鄭渾的大絕招。他把江南的稻米帶回北方種植,而且獲得了重大的成功,最終入朝為將作大匠。
不算非常頂尖的三國英雄,但鄭渾絕對是北中國的偉人。
他曾經治理過的地方,甚至很多人會幫兒子的名字裡面加上「鄭」來紀念。
鄭渾的故鄉,在三國時是河南開封。
後來五胡把開封納入滎陽設郡,所以他的子孫,才成了滎陽鄭氏。
從鄭渾算起,到鄭羲身上,已經傳了八代。
鄭羲的阿公,本為後燕國服務,不過他爸認為後燕跟北魏鹿死誰手很難說,就不去當官。
等到鄭羲剛及冠時,他就因為優秀的文學能力,被北魏舉為秀才。
不論你的老師怎麼教,我可以老實說,「秀才」這個詞其實出現於魏帝曹芳正始年間,那也確實是取代了東漢的「茂才」。
當時為北魏三代目拓跋燾當政,掌管軍國機密的北部尚書李孝伯,很賞識鄭羲,把他收為了女婿。
這個年代,北魏漢化有限,還不是那麼清楚尚書是幹啥的。基本上,李孝伯其實就是北魏六部之一的主管。
看成北魏由七個部族組成就可以了:即朝廷與六部。僅次於六部國王(大人)之下的,就是六部尚書。
而李孝伯的任務,其實就是要把北部兵權拿回朝廷。
所以,李孝伯真實的身分,要算是個將軍。
一直到李孝伯過世之後,北魏四代目很懷念他,才提拔了鄭羲,以其文學之長為中書博士。
鄭羲沒有戰爭經驗,但北魏仍對其寄予厚望,五代目給他派了個參軍,跟隨尚書將軍元石去跟南朝鬥一鬥。
出個謀,畫個策,鄭羲竟也屢建奇功。
南朝的司州刺史,以汝南城獻降,元石跟鄭羲就接待了他們,商議如何按照安排接收城池。
等到客人下去休息,鄭羲就說:「雖然他親自來投降,但汝南城仍不能說是十拿九穩。我認為應該要立刻進城,壓制府庫要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是真正接收了汝南城。」
人的意志,是不可靠的。
將軍降,不代表士兵降;士兵降,不表示民眾降。
身為漢人學者,鄭羲從上千年歷史中學到的,就是所謂的意志統一,只是政治上的謊言。
人們服從的,是力量。
草原領導者跟中原領導者的力量,完全是不一樣的事情。
原始的社會,力強者勝。
文明的社會,還有更多謀略。
而壓倒謀略的最好方法?仍然是純粹而強大的力量。
元石同意了這個提議,立刻進兵汝南。
果然,南朝刺史還隱藏了一股軍力,以備有變抵抗。但由於猝不及防,遂遭北魏一網打盡。
元石順利接管城池,下令徹夜慶功,鄭羲連忙警告:「這是最危險的時刻,應該要嚴加防備,還不是鬆懈的時候啊。」
對於這個漢人軍師的神機妙算,元石那是一個心服口服,便道:「該當如何?」
鄭羲說:「既然已經下令慶功,切莫收回,徒增變數。只需另派兵戒備南朝官將便可。」
是夜,南朝刺史放火燒屋,打算趁亂奪回汝南,又被逮個正著。
隔日一早,鄭羲更打出皇帝旗號,宣撫汝南城,才算大功告成。
明年春,朝廷下令元石進取汝陰,連攻不克。春雨濕熱,北將難耐,更是無心作戰。
會議中,眾將七嘴八舌,紛紛要求退守。
鄭羲不慌不忙道:「汝陰城的防禦工事,都是新近建成。我已經打探過了,太守張超徵召了許多的人手加緊趕工,所以我們難以突破。」
「是啊是啊,應該從長計議,請朝廷再增援人手攻具嘛。」諸將道。
鄭羲搖了搖頭:「正所謂蟻聚窮城,命不延月。汝陰人手暴增,勞作又盛,糧食的消耗豈止倍增?我們只要繼續圍城,他必定糧盡而退。」
頓了頓,又道:「我們要是退走,汝陰的運輸不絕,下次到來,只怕城池更堅,溝壑更廣,加之糧食充沛,如何能下?」
不過,元石覺得,這只是推測而已。或許城內的食糧正豐富,繼續圍城不但沒用,萬一敵人來支援豈不更危險?
還是等到冬天再戰,我大鮮卑軍士才能發揮十足威力啊。
一退一進之下,果是無功而還。
又過一年,張超過世,北魏再次進擊硬圍,終於取下汝陰。
淮河以北,自此盡歸北方。
北魏五代目立。
這是一個被馮太后架空的皇帝,他想要以兵權脫身,鄭羲這有勇有謀的漢子,遂為其所重。
曾是中書博士的鄭羲,先是回轉為中書侍郎,跟著皇帝,接著領了鷹揚將軍。
進入北魏孝文帝初年,五代目稱太上皇帝,鄭羲更受倚重。
不過,不久太上皇帝就駕崩了,人們都說,這是馮太后的反擊,馮太后殺了太上皇帝。
鄭羲跟著跌落神壇,被發配給中山王拓跋叡當太傅。
純顧問,薪水不高,沒有油水,鄭羲的家裡變得越來越窮困。他也索性請長假回家裝死,不去上班了。
好家在。
當年鄭羲走察舉路線出仕,為岳父李孝伯所重。
這是中國傳統的「門生套路」。
上得高位時,鄭羲也有自己的門生:李思沖。
李思沖本是隴西人,但小時候就死了老爸,由大哥扶養。他大哥也是能幹,領了滎陽太守,帶著弟弟跟家人一起千里上任。
滎陽就是鄭羲的老家。
郡守一職,從東漢末開始就是肥缺。太守到任,家人憑仗權勢撈點油水,橫行鄉里,那是時有所聞。
但李思沖很乖,也把大哥的兒子帶得很乖,這一家自然就入了鷹揚將軍鄭羲的法眼。
鄭羲的堂哥,收了李思沖當女婿,鄭將軍也動用關係,讓李思沖進入中書省當學生。
此學生非彼學生,比較像學徒,打雜的。
李思沖其實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文武專長,靠著關係上來,那他就主攻這一路。平時多與人交好,不是什麼玩耍賭狗那種,而是非常有士人之禮的往來。
很快的,李思沖也成了宮中的一個小名人。
沒專長又能走關係,除了行禮,有背景,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三國孫策示範過了,長得要帥。
鄭羲被捲入鬥爭半流放的時候,李思沖剛好按部就班的高升。人帥有禮,辦事機靈,李思沖很快就入了執政馮太后的法眼。
然後就改名李沖,辦事辦到太后床上去了。
李沖不是一個換了位置就換腦袋的人,他從一開始就不是自稱智商157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富貴從何而來。
繼續保持謙沖有禮的態度,維護關係網,對李沖來說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趁著回鄉探訪時,邀請鄭羲再次出山。
馮太后知道李沖報恩,也作了個球,在幫自己父親立廟時,給了鄭羲一個主持的任務,事後進爵為侯,重返戰線。
鄭羲是個真有本事的人,不過也是前陣子窮怕了,有賞無不受,有賄無不收,跟李沖相比,就顯得張狂了。
其實有點可愛。
「西門受羊酒,東門酤賣之。」
鄭羲就是個左手收禮物,右手上拍賣的人物。
那其實不是很大的罪過,又有李沖當靠山,一般也不會有人來找麻煩。而且辦起公來,鄭羲仍舊是優秀的。
後來馮太后同樣也讓孝文帝後宮,收了一個鄭羲女。
所謂的北朝四大姓,就是透過李沖,進佔北魏權力中心的四大家族。也分別都在後宮有人。
從馮太后開始,北魏的後宮大覺醒。雖然帶來了孝文帝盛世,但後續的一路衰退,也跟後宮脫不了關係。
鄭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真的沒有立下什麼頂天立地的大功勞,但是生財很有道。整個被馮太后拉上了假公等級(兒子繼承時就不是公了),拉攏之意比其他幾家都要來得更明顯。
而且,鄭羲是第六子。
他有五個哥哥,他的家族我們開頭就說了,從三國時代就一路興盛。
華北世族的力量,並沒有因為五胡入侵而衰敗,反而越來越強。
鄭氏對很多人來說,最不知名,但在北魏之中,卻是最強大茂盛的一支漢人世族。幾乎可與鮮卑步六孤(陸)氏相提並論。
有趣的是,即使兄弟們開枝散葉名滿天下,鄭羲傳還是提了,鄉里都討厭他五個哥哥,鄭羲最棒。
鬥爭抹黑這種事情,豈止會出現在皇家呢?
南北朝的皇帝,其實已經開始覺悟到,天下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出生在帝王家。
歷史一直都在那邊,看完懶人包就以為自己明瞭一切,才是人類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