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決定要做自媒體的時候
可能會一時摸不著頭緒
不論是新手,或是經營了一陣子
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有時候就覺得自己都可以做啊~
但也沒有特別想做的 🔹 其實,如果想像某位你熟知的公眾人物
去分析他身上的標籤,
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是什麼性格、什麼興趣、會讓你聯想到什麼?
或是有什麼特色的節目或作品 像是節目上常常聽到的人設(各自帶有標籤)
那些人設是因為對話中不同角色的立場
在節目上製造出相處的火花
像是肌肉霸道老虎、背叛長頸鹿、屁孩嘻哈小子等等
其實都是將個性單一化角度去塑造角色,
往那個角色去集中去投資精力。
同時觀察市場反應,有基礎後再延伸其他面向。
(當下會需要取捨,不然一般人相處也不可能天天都在背叛或是算計。他們就是在綜藝節目上凸顯這個角色個性,製造節目效果) 貼標籤的感覺大概是這樣,
標籤不會只有一個
但也不可能全包
太貪心呈現上就會非常混亂!
內容也不好產製
會建議初期先抓2-3個重點經營
有一定基礎後,再向外延伸
一開始要幫自己想像是什麼樣的類型,
可能也不太好掌握。可以思考的點是
🔸 本於自己個性去抓標籤:
◾ 自己想要做的
◾ 自己能做到的
➡️ 這個主題能夠延伸10個小題嗎?
🔸 解析名人(你理想中的模範)標籤:
◾ 松舖彌太郎:《生活手帖》總編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作家、生活品味、Sense
◾ 菊池亞希子:模特兒、手繪遊記作家、雜誌總編輯、演員、療癒系女子
◾ 盧建彰導演:導演、作家(創意力、故事力、文案力)、拍片、說故事、創意、Chill
➡️ 去延伸,你要怎麼解析自己的標籤?
🔹 自媒體品牌上的呈現呢⋯⋯
主要就是個人特色+內容題材的呈現
怎麼去經營自己的內容品牌
生活中用貼標籤的眼光看人會使自己狹隘
因為人的面向很多,絕不會是只有呈現給我們看到的表象
但是做自媒體
當我們要去經營自己的內容時
我覺得可以這麼解釋標籤:
「貼的標籤代表你願意分享的生活。」
不代表全然的你,所以也不用急
覺得要把全部的自己都告訴大家
而且平台的屬性和受眾不同
也可以用平台區分觀眾
不一樣的平台,聊不一樣類型的事情
◾ 像唐老師有Facebook、YouTube(+會員)、IG、Podcast、Line、Vogue 還有電視主持這麼多平台,內容也都是有區分的!有興趣也可以研究一下喔!
🔹歡迎找我一起討論《
自媒體合作計畫》或《
自媒體諮詢》
🔹也有對公司方的顧問服務,專案企劃、頻道規劃、行銷策略、節目方向及內容討論等,歡迎來信happystudio1109@gmail.com 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