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南北之世-遠東明珠:高句麗】

隋朝為何滅亡?
過去我們都只需要背一件事: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知道現在怎麼教。
窮兵黷武對於國家的傷害自然很大,但長大之後就覺得好像太過於被強調。不說近代史,就問小小朝鮮半島上的一國,憑什麼抵禦一統中國神州大陸的天朝?
又不像日本還要渡海才能打呢。
過去在《新漢演義》裡,我花了幾篇來了解上古至東漢期間朝鮮半島的故事。接下來將借助《魏書》跟《梁書》,繼續看魏晉南北朝時,朝鮮的情況。
它們一樣從上古開始記載,《魏書》的部分跟《後漢書》與《三國史記》大致上是類似的。
《三國史記》是南宋末年成書,從這裡可以看出,未來的中國王朝,是以北魏史料為主的。
東漢年間,朝鮮半島的三國鼎立態勢,比中國更早出現。原本是許許多多部落而已。
東南側的新羅最早建立穩定國家,原因是為了對抗沿海的侵略者,倭人。百濟則是由北方句麗逃出的王子,帶著一統思想整合了上百部落。
這些部落從中國秦朝時,接收了許多渡海逃難而來的韓國人。戰國七雄之韓。所以他們也很能接受合眾國的意識。
周朝本身就是一個合眾國的概念。
那北方句麗的王子為什麼要逃走呢?簡單說,句麗被更北的夫於國人篡奪了。這樣在文字敘述上容易理解一點。
百濟是原句麗,而新的北方句麗,我們就稱為高句麗吧。跟中國的衣冠南渡,意思上是差不多的。
中國是地區名稱,高句麗也是地區名稱。就像北朝一樣的意思來理解。(百濟則是百國共濟的意思)
新生的高句麗,很快的就決定反攻夫於,吞併。但長期以來,夫於都是兩漢堅定的臣屬國。句麗則因為跟王莽就不合了,所以常常在鬧。
理論上,高句麗吞併夫於,東漢要出手干涉啊。
「靈帝建寧二年,玄菟太守耿臨討之,斬首虜數百級,伯固(高句麗王)乃降屬遼東。」
但接下來東漢大亂,伯固就自由了。群雄割據中國,遼東被公孫家佔領,高句麗跟公孫家就保持著對峙關係。
三國時,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討平遼東公孫,高句麗王立刻表示助太刀。
很好,很棒。
但等司馬懿大軍撤走,高句麗就襲擊了遼東。幽州刺史毌丘儉迎戰大勝,更加追擊,讓高句麗縮回了朝鮮。
由於此次高句麗元氣大傷,即使曹魏不久內亂無力東顧,遼東到朝鮮之間的區域,也只是肥了從北方草原來的鮮卑慕容氏。
慕容氏親司馬家,在永嘉之禍中,就以義軍身分入關。
此時的高句麗王認為良機莫失,再次殺出朝鮮,大家又打得一個難分難捨。但後來慕容氏越發強盛,在中國建立大燕,狠狠的反殺了高句麗,打進首都,掘墳搶掠。
講這個比較沒包袱,其實高句麗這次就算是亡國了。在《三國史記》裡,稱這時的高句麗王為「故國原王」。
你看人家承認得多乾脆。
原王成為大燕藩屬,改都平壤,被人家置「戍」管理,安安份份的過了二十幾年。
中原丕變。
大秦崛起,與大燕決戰勝出。燕王族逃到高句麗,但原王知道詳情後,立刻把他們抓起來送給秦,表示友好。
隔年,百濟來攻平壤,殺死了原王。
原王被葬在「故國之原」,所以有這個諡號。用腳趾頭想也知道,繼任者會向大秦求援。
但苻堅只有進行經濟文化上的支援,派和尚把佛教傳入了高句麗。
不要想說和尚有個屁用,自東漢以來,中國寺院就是財富象徵。
僧人來了,佛經來了,寺院也蓋起來了。
平壤就富了。
原王的繼承者,小獸林王展開了重新建國。
僧人東來,可不是光投資不講回收的。支持小獸林王東山再起,佛教才能傳播開來。
今天韓國留下的許多神話,仍帶有許多「西天」性質。以前我想說西天是指中國,這樣看起來,應該是當時還有很多相對原始的部落,被小獸林王的「佛法」收服。
重新站起來的高句麗,開始可以跟百濟打得平分秋色。比較機歪的是,北方又出現一支自稱「契丹」的部族來襲擾。
那我們知道,前秦的霸權沒有持續很久,再次迎來北方大亂,後燕復起。在位十四年而卒的小獸林王,王位傳給了弟弟壤王。
壤王決定再次挑戰後燕,雙方乒乒乓乓的打,按韓國人說,是高句麗佔優勢。
《梁書》也寫,後燕最終封高句麗為「遼東、帶方二國王」來平息戰火。但後燕支持不住的原因,就中國史料而言,是因為北魏對後燕的進逼。
壤王奪回了故土,又跟新羅結盟共抗百濟,再次得葬「故國之壤」。
全稱故國壤王。
壤王也只有八年執政,換上兒子廣開土王。
這邊的因果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拿他的記錄。一看廣開土這個諡號就知道,大高句麗時代要來了。
不過有點長,我們叫他的名字「談德」吧。
談德南伐百濟,北征契丹。
可以注意到,當時朝鮮地區還在比較原始的狀態,他們其實主要不是搶土地而戰,是為了搶人口搶牛馬而戰。
只有中國打過來,他們才比較會「失土」。
談德這樣打了幾回合,就開始改變。改變的原因,推測是後燕分裂,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高句麗。高句麗提高了築城技術,耕種技術,也隨著改變戰略眼光。
談德開始在跟百濟接壤的地方築城,並進行新一輪的決戰,大破百濟,成為朝鮮半島的霸主。
而被北魏限制住發展的後燕,就決定來搶高句麗的地盤。
談德沒有防備,失去了北面七百里的土地。但他如果退縮,就不會稱為廣開土王了。
兩年之後,談德反擊,你來我往了六年,雙方終於決定談和。
為什麼呢?
因為後燕被權臣馮跋篡掉了。
馮跋改立慕容雲為君主,但慕容雲其實是因為有功於後燕被賜姓,實際上本姓高。
慕容雲更派人去跟談德說,我的祖父名叫高和,原本是句麗人,據說出於上古高陽氏,今天你我本是一家,和平相處吧。
高陽氏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
談德接受了這個說法,自此以高為氏。最後北魏在消滅後燕時,高句麗還幫了後燕好幾次。
這就是談德死後的事情了。
談德的兒子,名為高連,《三國史記》則說他本來就叫巨連。
這是一個活了上百歲的「長壽王」。
因為幫助後燕,高連惹得北魏很不開心。在北魏的壓力下,高連也是快要撐不住,燕王馮弘就想辦法連絡劉裕,打算南逃。
事情被高連發現,就乾脆殺一殺跟北魏求饒。
當時劉裕已經派人來到高句麗,抵抗之下也殺傷不少高句麗人。
不過,比起南北朝的短命皇帝,高連可真是看盡世情。所以他最終採取了南北交好的外交策略。
高連不只是北魏所封高句麗王,晚年也在南朝官拜車騎大將軍,並開府。為了搏得劉宋朝的信賴,高連也是連十年進貢,投資了不少呢。
高句麗對於南朝而言,是海路貿易重要的下一站。
南朝即使改朝換代,皇帝更替,仍是一直保留著高句麗王的官爵,直到蕭衍之世仍不絕。
北朝這邊,對於高句麗也是十分看重。
順帶一提的是,前往高句麗的北朝使者,一直都姓李。所以後來在韓國,李也是非常具有歷史地位的大姓。
我認為一定要注意的是,隱藏在這些史料背後,高句麗經濟力量的飛速提升。
高連能夠連年朝貢南北兩朝,更為兩朝所重,北魏更不征伐,必有其道理。
高句麗為什麼那麼有錢又強大?
北魏世宗接見的使者,告訴了我們答案。
高句麗自己只有農作物生產(土毛),但它北方的夫於產黃金。南方的新羅產次等美玉(珂)。
高句麗征服了夫於,百濟則統治了新羅。
這就是為什麼海路貿易要延伸到朝鮮半島的原因。
也就在長壽王高連六十三年時,高句麗攻入了百濟首都漢城。讓高句麗的經濟實力達到了頂峰。
至於上面說到使者去跟北魏皇帝講,是因為高連死後,歲貢變少了。使者在講主要礦產地都失陷,那些賊子都不朝貢,北魏應該主持公道,讓聽話的高句麗賺錢,你們才會賺錢。
北魏表示,准奏。
後來,高連的兒子死時,北魏胡太后還幫他在宮廷裡舉行哀悼儀式呢。
《魏書》跟《梁書》的高句麗記錄,大概就到這裡了。
這個富到流油的「遠東明珠」高句麗,其實後來仍舊對南北朝貢獻不絕。
《三國史記》說,變化就在隋文帝滅陳。
三角關係,總有失去平衡的一天。而高句麗也開始準備防衛隋朝的進攻。
從最簡單的角度說,高句麗是南北朝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當他們切斷了對中國的供應鏈,轉換成敵對形態,其實應該也不至於拖垮中國經濟。
如果只是高句麗。
如果高句麗切斷的,是足以支撐起整個南朝的海路貿易呢?
隋朝與高句麗的故事,還在很久之後。
這邊就大概了解一下就好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