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將梳理目前我對寫作的功能的三個思考。
當我們一天充滿著寫作任務,總會某個時候失去幹勁。 這個時候,重新思考寫作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蠻重要的。 深度理解寫作的功能,則在執行不同的寫作的時候,也可以針對其目的,去設計相對應的文體,讓讀者能夠根據文章的功能迅速獲得價值。
因此,寫作的背後動機值得仔細思考。
思考 #1: 寫作是為了增加學習的必要難度。
我們花在學習的時間如果不想浪費,那必須在學習的活動中增加難度,才會學得深入。
上面這個觀點,稱為必要難度理論。她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學習東西,如果沒有難度,則我們的大腦會覺得這個事情是稀鬆平常,那麼這些東西也不會被深刻的記下來,之後要回想重複使用也非常困難。而如果我們在學習任務中,安排適當的寫作任務,就可以增加學習的難度,讓一次的學習,雖然很累,但是很有收穫。
當學習活動的最後,能夠產出一篇短文章,也會很有成就感,體會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
思考 #2: 寫作是與未來的自己溝通的方式。
如果我們想讓未來的自己更輕鬆,那麼寫作是唯一一個,能夠有效與未來的自己,深度溝通的方式。
當我們寫作,都會遇到一些思想上的困難,這些困難讓我們的寫作非常的痛苦,難以持續。但是當我們碰觸這些痛苦,試著聯通目前卡住的地方,這對未來的自己,甚至是明天的自己,都有莫大的益處。 無論是自己的感觸,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做事情的秘訣,工作的流程等等,各種寫作都可以幫助我們沉澱自己親身的體驗,讓他轉成文字,呈現在我們眼前,升級我們的認知。
寫給明天的自己,寫給未來的自己,自己其實就是自己寫作的重要讀者。
思考 #3: 寫作是發現事物之間底層邏輯的方法。
寫作的過程,會從混亂,逐漸走到一條文章的脈絡,發現事物之間的底層邏輯。
當我們從作者的角度,檢視各種相關的訊息時,我們必須做許多的選擇,來決定什麼是在文章中。 這個時候,主要訊息,以及次要的雜訊,要如何分離,就看我們作為作者個人的價值觀來定奪,一一呈現出我們當下想要呈現的,最精確的形式。當我們有太多的相關資訊,要如何做減法,像是雕刻師一樣,從一塊原木材,雕刻出一個讀者或觀眾都能有強烈印象的作品,是作為藝術家的修煉。
那一個印象,就是事物之間的底層邏輯,是那個讓人覺得原來還能這樣的瞬間。
今天就開始寫作,因為明天的自己就會因為這篇文章而變得更好。
寫作的痛苦與快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持續地寫作,持續地輸出,持續地與各種資訊對話,撞擊產生價值,沉澱為一段一段的文字。 我們一定都是從寫不太順,到慢慢找到寫作帶給自己的愉快,到想要寫得更好帶給自己的痛苦,這樣地在痛苦與愉快之間循環。大人的娛樂,就是要在這種痛苦與愉快之間來來回回的穿梭, 追求更上一層的領悟。
承受寫作過程的痛苦,享受寫作完成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