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戰略學進階──攻勢與守勢戰略(3)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要了解戰略上的攻勢守勢,不能單單從軍備去看,更要從歷史跟現狀的格局,著眼「萬一現狀改變後會怎樣」的思維,去探討變化的可能性。

實際的作為

最後,看待攻勢跟守勢戰略,要以實際作為去看。不能只看意圖,或是表面宣稱的樣子,不然現代各國的軍事指導單位都叫做「國家防衛部」,你看過哪個主要國家有「戰爭部」的?
只是,最困難的也是實際作為,因為並非光看做了什麼,就能說對方抱持何種野心。這也是前兩節要看大環境的背景,梳理歷史脈絡的連貫,才能去理解攻守差異。
舉一個最簡單的概念,要走向海洋戰略,那麼必須要做什麼?答案是,要取得補給港。像葡萄牙發現好望角後,歐洲諸國競相在非洲沿岸找尋可靠的港口,幾十上百年後,發展成各國的殖民地。其主因就是,要維持這條賺大錢的貿易航道,船隻總要有補給港,而越遠的航線就得要海軍保護,勢必要有軍港可以常態性的維持治安。平時防範海盜,戰時防守敵國侵犯。
舉一個台灣人耳熟能詳的例子,鄭成功攻陷荷蘭人聚首的台灣,荷蘭母國顯然在遙遠的西歐,那台南的荷蘭人是向哪裡求援?巴達維亞,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意思是荷蘭在遙遠的東南亞,主要軍事基地是在此。
這種海權強兵富國是個循環,擁有越好的貿易航路越賺錢,越賺錢就能投資在本國的工商業與提高軍事能力,國家軍力越強盛就越可以投射兵力到海外保護更多的貿易航線。其中玩到爐火純青的就是大英帝國,以及後來繼承的美國。

從歷史脈絡來看布局的意圖

講這麼多,是要讓各位理解,歷史淵源有其意義。如果今天你已經是個貿易強國,全球海岸到處都是你的補給港跟基地,那麼我們可以說你宣稱要打造新的艦隊,會是「攻勢戰略」的一種,打算要征服全世界?
當然不能如此武斷,還得看你打造怎樣的艦隊,若很明顯就是護衛艦,而且預定的配置都是全球各地,那這看來就會屬於既有利益圈的維持,嚴格講要算是守勢的延伸。只不過就被威脅到的國家來說,不會感到有趣就是,可我們能說你就是打算來侵略?
以俄羅斯從帝俄時代的發展,就不難看出其大戰略意圖,是要朝向海洋成為強國。從地理來看,俄羅斯核心遠離海洋,吃不到太多現代貿易利益,所以帝俄年代的悲願,東邊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文統治東方之意;海參崴),西邊朝向波羅的海是聖彼得堡,然後延伸到現在的波羅的海艦隊所在地,也就是加里寧格勒。南邊則是克里米亞,掌握黑海後朝向伊斯坦堡,打通通往地中海的路線。
加里寧格勒是蘇聯從德國割取的飛地,目的在延伸對波羅的海的控制
而在前蘇聯年代,很明顯的全球布局,都是在拉攏各地沿海國家,到處爭取港口,目標朝向最終取代美國的全球海權。這種海軍的打造就是攻勢型,因為是在挑戰既有的國際利益,但俄國自己會覺得應該是守勢,畢竟面對美國海軍,弱小的俄國艦隊要取勝太難,當然是以先防備被攻擊為先。
這我們只能說,從意圖跟行為來看,前蘇聯的發展無疑就是攻勢戰略為主,不然就不會去發展全球的海上布局。這道理一如現在中國的海上發展,若是單純的陸權思維,也不想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何必去印度洋插旗子?為何要打造挑戰美軍的艦隊?
這明顯是「過剩防禦」,就算是要以收復台灣為悲願,也太超過。說白了就是中國近年的戰略意圖就是攻勢發展,建軍也是一樣,實際作為也是如此。中國當然可以建立自己的秩序範圍,但要說是和平改變,絕無軍事侵略意圖,就顯然是胡說了。美國都可以在自己利益受到影響下,斷然侵略其他國家,中國取代了現有秩序後,絕對不會這樣做?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3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6.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解釋所謂的攻勢、守勢戰略,意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完全沒有反攻大陸的打算,現階段也沒有想過侵略福建省取得土地,那麼要將武器解釋成為進攻性用途,就沒有說服力。換句話說,要解釋攻勢跟守勢,我們要先了解「現狀」。 歷史無法放棄 回到近年最夯的範例,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許多人無法理解,何必大動干戈?
戰略學上,在談論攻勢跟守勢時,非常難以區分,畢竟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在公布戰略時,會明擺著要侵略他國領土,或是明言重訂國際規則的。所以,我們就無法看出,其戰略的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那絕對不是這樣。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海空軍的作戰半徑一直都不小,海軍在大海上巡弋,航母問世前的砲戰就已經拉開到十數公里,到後來目視不了的距離,還規畫過用水上機去觀測修正彈道過,只是此一概念還沒實現就已經被雷達跟航母消滅;戰機則是打一開始就把戰場放大到數百公里的空中。但從波灣戰爭前後,我們仍可看出一些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解釋所謂的攻勢、守勢戰略,意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完全沒有反攻大陸的打算,現階段也沒有想過侵略福建省取得土地,那麼要將武器解釋成為進攻性用途,就沒有說服力。換句話說,要解釋攻勢跟守勢,我們要先了解「現狀」。 歷史無法放棄 回到近年最夯的範例,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許多人無法理解,何必大動干戈?
戰略學上,在談論攻勢跟守勢時,非常難以區分,畢竟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在公布戰略時,會明擺著要侵略他國領土,或是明言重訂國際規則的。所以,我們就無法看出,其戰略的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那絕對不是這樣。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海空軍的作戰半徑一直都不小,海軍在大海上巡弋,航母問世前的砲戰就已經拉開到十數公里,到後來目視不了的距離,還規畫過用水上機去觀測修正彈道過,只是此一概念還沒實現就已經被雷達跟航母消滅;戰機則是打一開始就把戰場放大到數百公里的空中。但從波灣戰爭前後,我們仍可看出一些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這就是為何中國要在台海動武必須先打沖繩的原因。沖繩後撤關島,中國將範圍擴大改採A2/AD(殲滅驅逐),而成為一場拉鋸戰。
Thumbnail
2024/4/22 互疑的大國正靈活思考怎樣用「枯竭戰」等彈性手段贏得「無可取代的勝利」,台海護欄可能只會變成未來中美無限制競爭下,一段短暫而脆弱的格柵(latticework)。臺灣在大國衝突第一線,遭遇此種道德與實務的雙重風險,如果還能安渡,若不是全民有極高的智慧,就是國際政治史上,罕見的僥倖。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要研究台灣本土防衛,得對陸軍的部署方式有一定概念,不能亂套烏克蘭或以色列模式,不然會很狀況外。以公開資料就可以看出台灣陸軍的調整,相對於海空軍往外拓展,陸軍延續不少黃埔大陸軍觀念,但也必須在縮減軍力下,往陸戰隊模式轉型,提升對海對空能力。 台灣陸軍指揮層級 ★軍團:北中南三個區塊,但因為台灣西岸平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這就是為何中國要在台海動武必須先打沖繩的原因。沖繩後撤關島,中國將範圍擴大改採A2/AD(殲滅驅逐),而成為一場拉鋸戰。
Thumbnail
2024/4/22 互疑的大國正靈活思考怎樣用「枯竭戰」等彈性手段贏得「無可取代的勝利」,台海護欄可能只會變成未來中美無限制競爭下,一段短暫而脆弱的格柵(latticework)。臺灣在大國衝突第一線,遭遇此種道德與實務的雙重風險,如果還能安渡,若不是全民有極高的智慧,就是國際政治史上,罕見的僥倖。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要研究台灣本土防衛,得對陸軍的部署方式有一定概念,不能亂套烏克蘭或以色列模式,不然會很狀況外。以公開資料就可以看出台灣陸軍的調整,相對於海空軍往外拓展,陸軍延續不少黃埔大陸軍觀念,但也必須在縮減軍力下,往陸戰隊模式轉型,提升對海對空能力。 台灣陸軍指揮層級 ★軍團:北中南三個區塊,但因為台灣西岸平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