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戰略上的攻勢守勢,不能單單從軍備去看,更要從歷史跟現狀的格局,著眼「萬一現狀改變後會怎樣」的思維,去探討變化的可能性。
實際的作為
最後,看待攻勢跟守勢戰略,要以實際作為去看。不能只看意圖,或是表面宣稱的樣子,不然現代各國的軍事指導單位都叫做「國家防衛部」,你看過哪個主要國家有「戰爭部」的?
只是,最困難的也是實際作為,因為並非光看做了什麼,就能說對方抱持何種野心。這也是前兩節要看大環境的背景,梳理歷史脈絡的連貫,才能去理解攻守差異。
舉一個最簡單的概念,要走向海洋戰略,那麼必須要做什麼?答案是,要取得補給港。像葡萄牙發現好望角後,歐洲諸國競相在非洲沿岸找尋可靠的港口,幾十上百年後,發展成各國的殖民地。其主因就是,要維持這條賺大錢的貿易航道,船隻總要有補給港,而越遠的航線就得要海軍保護,勢必要有軍港可以常態性的維持治安。平時防範海盜,戰時防守敵國侵犯。
舉一個台灣人耳熟能詳的例子,鄭成功攻陷荷蘭人聚首的台灣,荷蘭母國顯然在遙遠的西歐,那台南的荷蘭人是向哪裡求援?巴達維亞,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意思是荷蘭在遙遠的東南亞,主要軍事基地是在此。
這種海權強兵富國是個循環,擁有越好的貿易航路越賺錢,越賺錢就能投資在本國的工商業與提高軍事能力,國家軍力越強盛就越可以投射兵力到海外保護更多的貿易航線。其中玩到爐火純青的就是大英帝國,以及後來繼承的美國。
從歷史脈絡來看布局的意圖
講這麼多,是要讓各位理解,歷史淵源有其意義。如果今天你已經是個貿易強國,全球海岸到處都是你的補給港跟基地,那麼我們可以說你宣稱要打造新的艦隊,會是「攻勢戰略」的一種,打算要征服全世界?
當然不能如此武斷,還得看你打造怎樣的艦隊,若很明顯就是護衛艦,而且預定的配置都是全球各地,那這看來就會屬於既有利益圈的維持,嚴格講要算是守勢的延伸。只不過就被威脅到的國家來說,不會感到有趣就是,可我們能說你就是打算來侵略?
以俄羅斯從帝俄時代的發展,就不難看出其大戰略意圖,是要朝向海洋成為強國。從地理來看,俄羅斯核心遠離海洋,吃不到太多現代貿易利益,所以帝俄年代的悲願,東邊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文統治東方之意;海參崴),西邊朝向波羅的海是聖彼得堡,然後延伸到現在的波羅的海艦隊所在地,也就是
加里寧格勒。南邊則是克里米亞,掌握黑海後朝向伊斯坦堡,打通通往地中海的路線。
加里寧格勒是蘇聯從德國割取的飛地,目的在延伸對波羅的海的控制
而在前蘇聯年代,很明顯的全球布局,都是在拉攏各地沿海國家,到處爭取港口,目標朝向最終取代美國的全球海權。這種海軍的打造就是攻勢型,因為是在挑戰既有的國際利益,但俄國自己會覺得應該是守勢,畢竟面對美國海軍,弱小的俄國艦隊要取勝太難,當然是以先防備被攻擊為先。
這我們只能說,從意圖跟行為來看,前蘇聯的發展無疑就是攻勢戰略為主,不然就不會去發展全球的海上布局。這道理一如現在中國的海上發展,若是單純的陸權思維,也不想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何必去印度洋插旗子?為何要打造挑戰美軍的艦隊?
這明顯是「過剩防禦」,就算是要以收復台灣為悲願,也太超過。說白了就是中國近年的戰略意圖就是攻勢發展,建軍也是一樣,實際作為也是如此。中國當然可以建立自己的秩序範圍,但要說是和平改變,絕無軍事侵略意圖,就顯然是胡說了。美國都可以在自己利益受到影響下,斷然侵略其他國家,中國取代了現有秩序後,絕對不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