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跟隨固碳技術的腳步--別再故步自封的傷害地球〉 新興技術的興起,輕鬆減少碳排放不再紙上

近年來全球空氣品質每況愈下,台灣本土中南部屬於重工業發展地區,大量的廢氣排放嚴重影響到空氣品質。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調查,南部地區空氣品質長期高於表準值,惡劣的空氣品質也間接導致肺癌位居全國人民罹患癌症種類的第三名。
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幾乎有一半的人有過敏問題,有部分原因跟空氣污染有關。
【全球工業快速進步,空氣品質卻以更快的速度退步】
全球工商業化的下,空汙和溫室氣體儼然成為全人類要攜手解決的問題,科學家和企業紛紛開始進行碳排控制,目前最具前景的便是「 碳捕捉技術」,是指收集與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目的是為減少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
冰島建造了首座碳捕捉工廠,工廠首先用風扇將空氣吸入收集箱,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吸附在其中的選擇性過濾材料表面上,接下來濾材集滿之後,就會關閉收集箱並將溫度提高到 80~100 °C,便可收集被釋放出的高濃度二氧化碳,最後再把二氧化碳與水混合在一起,將調配而成的「蘇打水」注入地底玄武岩層,二氧化碳凝固後將成碳酸鹽礦物。

【引領世界風潮,封印二氧化碳之術】
圖片來源:國發會
位於冰島的世界最大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工廠,預計每年可封存 4,000 噸二氧化碳,將相當於把台灣全台汽車當年度的年碳排封入地底。
未來工廠也將透過新興技術與地理優勢,成功把二氧化碳轉變成「石頭」,讓二氧化碳再也無法逃離地下。
特斯拉執行長說道:在未來世界將課徵碳排税的情況下能有碳捕捉技術便能大大減少企業的碳排税,誰掌握了此項技術便掌握了未來的趨勢。因此歐美國家陸陸續續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及實驗。

【我國技術提升,伴隨全世界的腳步一起救地球】
反觀台灣,依據國際能源總署於2021年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19年能源使用CO2排放總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6 %,全球排名第22位。
台灣一個貿易導向的國家,許多產品都向國外輸出,在歐美陸續課徵碳稅的情況下,許多企業也開始著手綠能產業和減少碳排,例如:
奇美實業為推動永續材料發展,將啟動碳捕捉計畫。同時,為了充分實踐循環再利用及減少碳排放,奇美近年來全面展開對於各種永續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將生產中過多的碳轉化為聚碳酸酯,並將其製造成固碳產品,遂可落實永續發展,相關技術預計可於2023年年底前完成技術驗證。
未來奇美將在此前期技術基礎下與工研院合作藉由「新型催化劑與反應技術」加上奇美多年PC製造經驗及技術能力,可望順利開發出自煙道氣回收二氧化碳的低碳新技術。繼續發展出新一代固碳PC產品的完整技術,奇美認為在發展永續材料是改善環境重要的一環,為下一個世代開啟方向。
另外中油、中鋼、台塑、台電等台灣排碳大戶,也都在著手進型碳捕捉計畫。

【台灣各大污染業者攜手合作挽救環境】
工研院化工所所長李宗銘表示「目前台灣企業碳捕捉都還在第一階段,每小時捕集20~100公斤,未來技術更成熟後將再擴大產能10倍,或再20倍」。
而目前工研院技術上已經能做到每小時捕集200公斤CO2,設計能力更達每小時捕獲1萬噸。至於有關碳封存地點,台灣海域(海棚)是個好選擇,日本北海道也已經試行海棚封存,觀察安定性。
台灣海域預估可以封存的CO2達200億噸~400億噸以相當於儲存台灣100年汽車年碳排量。
亡羊補牢,攜手合作挽救環境
【節能減碳,從你我做起】
上述的技術雖然能幫助我們減少碳排放,但目前轉換的效益並不顯著,因此我們應該從自身的節能減碳開始做起,每天一個小動作,一個小步驟,雖然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把眾人力量集結,積少成多,就可以為地球節能減碳。
例如以下,是我們能從生活中做的改變:
  • 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u-bike是很好的代步工具)
  • 使用符合環保標章產品
  • 減少塑膠製品(外食自備餐具等)
  • 培養少肉多蔬的飲食習慣
  • 重複利用降低物慾
  • 使用綠能產品(電動車等)
  • 注重居家碳足跡(以風扇代替冷氣)
  • 多吃當季蔬食

【結語】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大家意識到人類生活快速發展下嚴重影響了地球的生態平衡,各式各樣的天然災害接踵而至。
在永續環境議題慢慢引起大家的關注下,加上科技的進步,我們能利用科技輔助人們挽救地球危機,但這也並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在毫無節制的消耗地球資源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而起因便是人類,唯有正視環境問題並積極面對和解決,才有機會挽救這顆脆弱的星球。
【高一亮孩記者/童翌安、高聖泰、郭宥彣 採訪報導】

「亮孩」是專欄作家,也是暢銷書作家,看看我們的「暢銷好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