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小說】寫給(曾經)少女的你《媽媽不在家的一年》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親愛的你:

剛告別童年、正進入青春期的你,關於成長這件事,想必伴隨著許多改變的發生:

某些人事流逝出去,某些事情又如潮湧來,酸澀與甜蜜交替著的一種不由自主的心境。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很難控制每天心情的起落,就像很難推卸命運的安排。在《媽媽不在家的一年》這本書裡,主角達莎就有著類似的心情,在還無法自主、光影交替的一年裡,她體驗著關於分開與孤獨,友誼與初戀的成長滋味。

raw-image


對少女達莎來說,雖然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但是她和媽媽才是一個「單位」。所以當媽媽前往美國一年的時候,達莎正式面臨生命中第一個轉變:孤獨。說來慚愧,但即使是大人也會面臨分離帶來的生命斷裂感,而且比起孩子往往更震撼更無法接受。我讀過的書裡,有位小說家寫下了這種斷裂,形容自己天真地以為父親會永生不死的想法,感覺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時,才意識到原來在父母身邊,自己永遠是個孩子。

孤獨的範圍雖然不盡相同,但面對離開、消逝的感受,卻不曾因為時間或年紀而改變。

raw-image


如果是你,會如何排遣這樣的孤獨感?

會像達莎那樣用「讀書讀到睡著」來度過嗎?是不是更會抓緊和知心好友之間的相聚與連結,甚至不惜用上課時間來換取?而面對心儀的對象,會不會也鼓起勇氣表白,儘管結果完全未知?不知你如何看待這些在成長的孤獨中,自己逐漸改變的心境,主角達莎說就像「憋氣一整年」的感受。我私下揣想那是一種提高警覺、常感覺手腳無處擺放、但有時又會抽離的不安感覺,雖然面臨的都是自己的生活,但再也無法完全擁抱舒適自在的一種悵然若失。

「媽媽不在家」所造成的空缺與威脅感,讓生活中所有發生的事情,即使旁人都無所謂,卻在你每天的心境變化中,像攀附的藤蔓一樣,貼著你成長,直到出現完全不同的景緻。


達莎的紀錄是這樣

當描述生活的各種面向時,利用最多的筆畫線條來勾勒:學校、和不同人交往的場景,還有當國家發生大事時,她所感知的周遭環境。而在遇見還無法下定義的情況時,她則利用渲染和色彩來表達無法言喻的滋味。例如遇見喜歡的人,她的臉頰會從粉紅變得更紅;把象徵的紅心從口袋裡掏出來、瞬間再放回去的秘密心情起伏。在表達震驚時,把圖說文字放得巨大,或者形容窘境時則把自己縮到很小「我乾脆死了吧」,甚至許多時候直接降下整頁黑暗,把孤單塗滿空間。當然,喜悅的時候,一場復活節的落雪,就能讓她覺得有了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魔法。

從微小事物裡快速得到啟蒙與成長,這簡直是少女時期獨有的權利。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青春的議題,是這麼適合以圖像小說的方式來抒發,

我很汗顏這麼晚才明白。喜歡塗鴉和思考的你,或許真的有那麼一點志同道合。我想像的是,利用圖像小說,你可以用思考概括整個世界,但仍保有與童年連結的直覺感受。而線條勾勒思維,在色彩裡揮灑情緒,似乎就能形成一個可以一直承受變動和好奇的空間。

當我這樣看著你,就像我同時看著自己的過去。日記裡的篇章,確鑿地描繪出我是如何經由生活中的、各種經意不經意的事情,才轉變成現在的自己。或許當你意識到成長有多快速時,你也會想拿起筆,隨手倣抄這些來不及記憶的足跡。

祝福你,以及在那些歲月的我自己。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裡的大象沙龍
35會員
45內容數
閱讀像是一頭大象。步伐緩慢,卻走進心裡很深的地方;靜靜噴水,卻激起五彩想像的水花。
2024/11/21
《熱呼呼的蒸餃先生》是一本來自韓國的趣味繪本。繪本裡以蒸餃和冷凍餃的擬人化生活,粉橘的暖調和淡藍的冷色,製造熱呼呼、冷颼颼的反差感,既可以從文字上讀出趣味的萌感,又可以從視覺上得到溫度的變化。
Thumbnail
2024/11/21
《熱呼呼的蒸餃先生》是一本來自韓國的趣味繪本。繪本裡以蒸餃和冷凍餃的擬人化生活,粉橘的暖調和淡藍的冷色,製造熱呼呼、冷颼颼的反差感,既可以從文字上讀出趣味的萌感,又可以從視覺上得到溫度的變化。
Thumbnail
2024/11/07
情緒是人類身上最難理解和處理的東西,有時候簡直就像泡泡糖黏在手上,教人瞬間腦子打結、無法動彈。然而艾娃‧林斯特(Eva Lindström)描繪情緒的手法,總是教人耳目一新。
Thumbnail
2024/11/07
情緒是人類身上最難理解和處理的東西,有時候簡直就像泡泡糖黏在手上,教人瞬間腦子打結、無法動彈。然而艾娃‧林斯特(Eva Lindström)描繪情緒的手法,總是教人耳目一新。
Thumbnail
2024/06/03
《森林裡倒下了一棵樹》作者林廉恩是自己欣賞的插畫作家,書裏她重新審視如一棵樹、一隻鳥,一些日常生活中微細因素對人們造成的鉅大影響。也同時打破了大部分人輕鬆閱讀繪本的習慣,製造了許多轉折、停頓的畫面,也塑造了不同一般觀感的人物。
Thumbnail
2024/06/03
《森林裡倒下了一棵樹》作者林廉恩是自己欣賞的插畫作家,書裏她重新審視如一棵樹、一隻鳥,一些日常生活中微細因素對人們造成的鉅大影響。也同時打破了大部分人輕鬆閱讀繪本的習慣,製造了許多轉折、停頓的畫面,也塑造了不同一般觀感的人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不會說那是血淋淋地曝光——年幼的托芙是那樣坦然看待世界,希望能了卻內心的憂傷和渴望。但在《童年》一書中,卻寫實的寫出了處再父權社會的壓抑、媽媽變化無疑的情緒、哥哥從前和現在的不同、朋友靠近又疏離的疼痛感,童年的渴望卻又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我不會說那是血淋淋地曝光——年幼的托芙是那樣坦然看待世界,希望能了卻內心的憂傷和渴望。但在《童年》一書中,卻寫實的寫出了處再父權社會的壓抑、媽媽變化無疑的情緒、哥哥從前和現在的不同、朋友靠近又疏離的疼痛感,童年的渴望卻又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原刊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作者為王芃 到底該怎麼說才好呢,我很高興有了第一本書,而且封面還是我畫的,感動十足。 一開始我媽告訴我要不要一起出書是七年前的事,那時我畫畫的技巧尚未成熟,於是一延再延,等到現在,終於出了 !(灑小花)
Thumbnail
原刊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作者為王芃 到底該怎麼說才好呢,我很高興有了第一本書,而且封面還是我畫的,感動十足。 一開始我媽告訴我要不要一起出書是七年前的事,那時我畫畫的技巧尚未成熟,於是一延再延,等到現在,終於出了 !(灑小花)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像我一樣,從很小的時候一直會有些個問題停在腦子裡,時不時的會跑出來煩擾自己一下,但過一陣子又風平浪靜,像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而那些惱人的困惑又像個不定時會發作的臆症,時間到了便發作一陣,一陣子不理倒也就好了!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像我一樣,從很小的時候一直會有些個問題停在腦子裡,時不時的會跑出來煩擾自己一下,但過一陣子又風平浪靜,像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而那些惱人的困惑又像個不定時會發作的臆症,時間到了便發作一陣,一陣子不理倒也就好了!
Thumbnail
其實想想也不過是這10來年,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段漫長的蛻變過程,當漸漸長出自己的力量時,終將離巢飛奔自己的遠方... 只要稍靠近就警鈴大作,我以為我只要和女兒保持距離遠遠地愛他祝福她就好,讓她感覺安心不用過度干涉就好,在這敏感的時期我漸漸成為她討厭的對象。
Thumbnail
其實想想也不過是這10來年,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段漫長的蛻變過程,當漸漸長出自己的力量時,終將離巢飛奔自己的遠方... 只要稍靠近就警鈴大作,我以為我只要和女兒保持距離遠遠地愛他祝福她就好,讓她感覺安心不用過度干涉就好,在這敏感的時期我漸漸成為她討厭的對象。
Thumbnail
親愛的你: 剛告別童年、正進入青春期的你,關於成長這件事,想必伴隨著許多改變的發生: 在《媽媽不在家的一年》這本書裡,主角達莎就有著類似的心情,在還無法自主、光影交替的一年裡,她體驗著關於分開與孤獨,友誼與初戀的成長滋味。
Thumbnail
親愛的你: 剛告別童年、正進入青春期的你,關於成長這件事,想必伴隨著許多改變的發生: 在《媽媽不在家的一年》這本書裡,主角達莎就有著類似的心情,在還無法自主、光影交替的一年裡,她體驗著關於分開與孤獨,友誼與初戀的成長滋味。
Thumbnail
12歲的達沙,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就跟我所面對的國中孩子一樣。 這個彆扭的時期,叫做青春期。
Thumbnail
12歲的達沙,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就跟我所面對的國中孩子一樣。 這個彆扭的時期,叫做青春期。
Thumbnail
從小我就習慣獨處,剛上小一就練習自己搭公車上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中學時期為了學音樂,開始脫離父母的羽翼,藉由住校生活學習獨立,無數個與琴聲相伴的夜晚,讓我在孤獨中滋養了因升學壓力而逐漸乾涸的心靈。
Thumbnail
從小我就習慣獨處,剛上小一就練習自己搭公車上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中學時期為了學音樂,開始脫離父母的羽翼,藉由住校生活學習獨立,無數個與琴聲相伴的夜晚,讓我在孤獨中滋養了因升學壓力而逐漸乾涸的心靈。
Thumbnail
用一個隱喻性的說法,我們可以用「現在有力量的自己」去照顧「幼年的自己」,成為自己內在更理想的父母。或是,換一個說法,為當年的父母完成他們沒有機會完成的任務,好好的滋養「幼年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為滋養與照顧自己負起責任,這些幼年的情緒經驗將有機會被整合,成為現在更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用一個隱喻性的說法,我們可以用「現在有力量的自己」去照顧「幼年的自己」,成為自己內在更理想的父母。或是,換一個說法,為當年的父母完成他們沒有機會完成的任務,好好的滋養「幼年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為滋養與照顧自己負起責任,這些幼年的情緒經驗將有機會被整合,成為現在更完整的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