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幼年自己的對話(上)-轉化過去的影響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從前面兩篇(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原生家庭的影響力(上)(下))的描述,不管是從個人內在歷程(冰山)的角度來看,或是從家人關係(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來自於原生家庭、成長經驗的影響力。誠如薩提爾模式的信念:「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該事件對我們的影響。」(「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P.20,張老師文化出版),雖然這些事件本身已經過去了,但是它們的影響力留下來了。「欣賞並接納過去,可以增加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出處同上),因此,如何面對、處理和轉化這樣的影響力,讓我們真的能夠欣賞與接納過去的體驗,將之轉化成資源,整合成更完整的自己,是接下來最重要的部份。

案例

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朋友,一直時不時的感覺到孤單,自己一個人時有這樣的感覺,有時要透過做很多其他的活動或事情,去減緩這樣的感覺。有時,在很多人的場合也會升起孤單感,常覺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回溯影響現在的過去

她學習了薩提爾模式之後,知道這樣的孤單感並非只是來自當下情境的感受,而更多的是來自過去經驗的影響,於是開始回溯自己是從何時感覺到孤單的,她想起以下幾個事件:
五歲從奶奶家回到自己父母的家,有記憶以來就和奶奶一起住,直到快要上小學了,才回到自己的家,和父母、姐姐一起住。
九歲時在學校受到幾位女同學的排擠,她們不和她說話、也不理她,她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原來關係還不錯,某一天就改變了,其他同學也沒有說什麼、冷眼旁觀,好像也跟著忽略她,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半年多。
十三歲時和父親大吵一架,她感覺不到父母的疼愛,只覺得他們都只是要求她做好自己的事、達到他們的期待,又不了解她的需要和感受,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外人。
過去的事件如何衝擊幼年的她?而這樣的衝擊是否仍然持續的影響著現在的她?
五歲的衝擊是幼年的她被硬生生的拉出所熟悉的世界,回到父母的家,心裡很想念奶奶,對父母和姐姐感覺很陌生,很隔絕、難以融入。之前雖然也很期待能和每一、兩個禮拜見一次面的父母和姐姐住在一起,並困惑自己為何被單獨的留在奶奶家,姊姊卻可以跟著父母一起住,她覺得自己對父母而言似乎不夠重要。然而,真的回到父母家之後,卻體驗到生活習慣和互動方式的陌生感,心裡覺得應該要很親密,實際上卻感覺到孤單。類似這樣的孤單感,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時的出現。
九歲的衝擊是感覺到人際關係的脆弱與可怕,感受到受傷、孤單與無助。因為和父母也不親近,也不知要怎麼說,所以一個人忍耐這樣被排擠的狀態,整個人變得退縮、沈默、不快樂。長大之後,在人群中時,總感覺到自己想要和人保持距離。
十三歲的衝擊是認為父母並不愛她,卻對她有很多的要求,讓她感覺到心煩,父母之間也常有爭執,更讓她對父母感覺失望和生氣。因而常和父親有對立、緊繃的狀況,直到考試成績下滑的情況,引爆了兩人大吵一架,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就更顯得疏離了。一直到成年後的現在,和父親、母親與姐姐的相處仍感到很難靠近。
關於回溯,有一點要提醒大家,以便讓想要回溯自己過去經驗的朋友,可以有比較清楚的引導去體驗這樣的歷程。當主角在回溯幼年相關的事件時,是透過體驗「孤單」的感受而慢慢的浮現出記憶的,並不是使用思維邏輯的推論和分析所得出來的結果。如果你的不是孤單感,而是其他的...比如長期以來有而或常常出現的感受:「憤怒」、「焦慮」、「恐懼」、「無力」、「羞愧」...,也可以用這些感受去回溯過去是否有類似感受的事件。

過去如何影響著現在

接下來以圖示說明,上述過去的事件衝擊到幼年的她,是如何留下那些事件的影響力直到現在。請看下圖:
圖一:從幼年到現在
圖示的上方橫放、箭頭向右的射線,代表著她經歷過出生(0歲)、5歲、9歲、13歲、18歲,一直到現在的「內在時間線」。內在時間線指的是我們透過記憶所建立的時間順序感,並非實際或客觀的時間,它可能儲存在我們的內心、腦神經系統和身體裡面。
其中5歲、9歲、13歲的標示底下,各有一個實線小圈,這代表記憶中「幼年的自己」。而小圈圈裡面的實心黑圓,代表當時的事件所產生的衝擊,包括當時的記憶、心中的感受與想法,以及身體的感覺,如果用最主要的部份來標示的話,可以稱之為「幼年的情緒經驗」。這些事件的衝擊(或情緒經驗)對於幼年的自己很難理解或承受,因此就下意識的把這樣的衝擊或情緒經驗隔離、凍結或封存起來,這樣才能正常的生活與學習。
上述的這些衝擊和體驗並沒有消失或離去,它儲存在神經系統和身體裡面,就像是上圖的右方標示「現在」下方的「成年的自己」(用最大的圈圈代表)裡面儲存著三個小圈圈(幼年的自己)以及她內含的衝擊(小黑圓)。

「現在的自己」和「幼年的自己」的關係

我先將「現在的自己」放大如下圖,進一步說明。
圖二:平時的狀態
請留意上圖原本5歲、9歲、13歲標示下的三個實線小圈圈,在「現在的自己」的裡面,變成三個虛線的小圈圈,虛線代表著「隱而不顯」的狀態,也就是表示她認為這都已經過去或遺忘了,平時對這三個幼年的自己是沒有覺察的。
虛線小圈圈中的小黑圓,代表著這三個不同時期或歲數的「幼年的自己」所體驗到的情緒或情感經驗,仍然被凍結在她的內在和身體裡面,它們並不是過去的那些你所體驗到的事件,而是那些事件衝擊到她所留下的情緒、情感、身體感覺和記憶
這樣的分辨是很重要的:
第一,有種說法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不可能改變了!就不用再糾結、沈溺於過去,讓我們繼續往前走吧!」,讓你誤以為可以把過去忘掉,就不會再影響你了。
第二,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不再回來、也不能改變,但是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力(它所留下來的情緒、情感、身體感覺和觀點)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不去覺察和改變,它就會用隱晦的方式來影響你,你無法察覺,更不可能改變或掌控。

「現在的自己」被影響的狀態

她是一個成年女性,是一位職業婦女,也是一位母親。在平時處理許多繁複的工作,同時兼顧家庭以及孩子的照顧,是很有能力的。這時,過去的經驗對她的影響力並不明顯,也不造成困擾,如果要她回溯幼年經驗會很困難,也很難有感覺,彷彿「幼年的自己」是不存在的或躲藏起來的。
但在某些時刻獨處時,會容易有一種不明所以的孤獨感,這時「幼年的自己」似乎出來主導了她這個人的狀態。
若是發生一些受衝擊的事件,整個人受到影響而情緒低落時,除了會感覺難過、沮喪外,獨處時的孤獨感就更加強烈,甚至感覺被淹沒,陷入無力、低沈的狀態。這時「幼年的自己」不僅處在主導的狀態,「現在的自己」可能已經失去功能或是躲藏起來,彷彿消失了。
上述自我狀態的變化,嘗試用下圖說明她平時的狀態,以及在現在的生活中,被過去經驗所影響後的狀態。
圖三:自我狀態的變化
圖左是代表她平時的狀態,內在的過去體驗隱而不顯,但是仍可以隱隱然感覺到一種空虛或是空洞的感覺。
當「現在的自己」被某事件衝擊,比如說,經歷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之後,一個人獨處時,被深深的孤單感所籠罩,這時候的狀態可能就進入了下圖的中間的部份,「現在的自己」的大圈變成虛線,代表著「成年的自己」部分已暫時的隱退、消失,而大圈內右下角的「幼年的自己」的小圈變成實線,代表著這樣幼年自己的情緒經驗被激起,成為主導她整個人的能量,因此感覺到的是充滿著無助、悲傷的孤單感。
如果,這樣的體驗更加強烈時,就會像此圖的右方部分,幼年的體驗似乎被放大了,在那一瞬間,她可能以為這樣強烈的孤單感是現在自己的狀態,但其實已經掉入幼年自己的狀態,而完全被幼年的體驗所淹沒。

要如何整合自己

覺察、探索和理解到這些關聯性之後,又可以朝向哪一個方向來整合她自己?回到此次案例的主角,當深深的陷入無力、悲傷的孤獨感時,她可以怎麼做呢?
薩提爾女士相信「我們都擁有內在的資源以成功地應對和成長」(「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P.20,張老師文化出版),因此只要她不忘記自己此刻就是一位成年人,相較於過去或幼年的經驗,已經擁有足夠豐富的內在資源,去面對過去或幼年體驗的脆弱感受,她就可以讓「現在的自己」穩住在當下,而不會失去功能或隱退。
當「現在的自己」(或「成年的自己」)和「幼年的自己」可以同在時,自我療癒就開始起動了!尤其是「成年的自己」可以好好的接納、認可、陪伴、照顧、滋養、保護...「幼年的自己」時,就會有很美好的「自我整合」的體驗。
如同下圖(圖四)的右方,當覺察到「幼年的體驗」浮現時,讓「現在的自己」回到當下(圖右的大圈是實線),與「幼年的自己」(圖右的大圈內右下角的小圈也是實線)同在,讓自我的兩個部分開始有連結與交流,就會成為一個最好的「自我整合」的時機。
圖四:回到當下的自己
「現在的自己」和「幼年的自己」的連結、交流和對話,是整合自己的其中一個方式,下一篇會開始介紹「和幼年自己的對話」的方法。

結語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一些艱難的時刻,有時候那樣的情緒經驗,讓當時的自己很難面對和處理,日後就會選擇將它隔離或封存,於是在心裡感受到了缺憾或空洞。
這樣包含著特定時刻的強烈情緒(感受)、當時認定的信念或決定(觀點)以及未滿足期待的經驗記憶,形成了彷彿凍結在過去的「幼年的自己」而不再長大。
這樣幼年(18歲之前)的衝擊與體驗,形成了一種潛藏的影響與動力,在意識層面上有時很難覺察,但似乎會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無法掌控的情緒或行為,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有個空洞或空虛的感覺,想要被填滿或被滿足。
透過原生家庭的探索,以及運用原生家庭的雕塑進行體驗,可以感受到幼年自己的無力、恐懼、憤怒、難過等情緒,並從中理解到「幼年的自己」非常狹隘而有限的觀點(信念或決定)。
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到「現在的自己」已經擁有與當年完全不同的豐富經驗與能力,我們可以用現在更豐富的觀點、更有力量的情感,更有智慧與能力去整合過去的經驗。
用一個隱喻性的說法,我們可以用「現在成年有力量的自己」去照顧「幼年的自己」,成為自己內在更好、更理想的父母。或是,換一個說法,為當年的父母完成他們沒有機會或沒有能力完成的任務,好好的照顧、滋養「幼年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為滋養與照顧當年的自己負起責任,這些幼年的情緒經驗,將有機會被滋養與整合,成為現在更完整的自己。
回到薩提爾模式的初衷,薩提爾模式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完整」。也唯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更有機會成為完整的自己。
avatar-img
640會員
39內容數
分享我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經驗,讓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藉此經驗有更加清晰、深入的學習歷程,以及學到重要的成長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天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如果你回過頭來看見自己身上的求生存姿態,可以看重它所隱含的資源,認可自己身上擁有「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的四種能量,因而對自己有更多的尊重與看重,那就是我寫下這些篇幅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了。
一致性溝通的三要素:自我、他人、情境,看似相當簡單,但是,它可以有相當深入的理解和運用。 許多朋友知道一致性的重要,但是常常會對於如何進行一致性的表達,感覺到困惑及不知所措。現在我會先說明進行一致性表達的原則,提供學習的朋友有更清楚的概念上的理解,在進行自我練習時,也比較有一個方向可以依循。
學習這四種求生存姿態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自己的覺察力!有時候會發現有些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初學的時候,會容易將這四種姿態的覺察,運用在批判自己或他人,如:「你看,你又打岔了!」、「我怎麼老是會討好別人呢?」...,替他人或自己貼上標籤,這樣的話就偏離的學習這四種姿態的本意,那是很可惜的。
當你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看見孩子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忍不住滿腔怒火、脫口咆嘯,稍後你有些過意不去,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掌控好... 如果我們可以越來越多的覺察自己的求生存姿態,就代表有機會創造一個停頓的時空,出現更多選擇的可能性,讓我們趨向於一致性的溝通方式,創造真誠的互動過程。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如果你回過頭來看見自己身上的求生存姿態,可以看重它所隱含的資源,認可自己身上擁有「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的四種能量,因而對自己有更多的尊重與看重,那就是我寫下這些篇幅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了。
一致性溝通的三要素:自我、他人、情境,看似相當簡單,但是,它可以有相當深入的理解和運用。 許多朋友知道一致性的重要,但是常常會對於如何進行一致性的表達,感覺到困惑及不知所措。現在我會先說明進行一致性表達的原則,提供學習的朋友有更清楚的概念上的理解,在進行自我練習時,也比較有一個方向可以依循。
學習這四種求生存姿態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自己的覺察力!有時候會發現有些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初學的時候,會容易將這四種姿態的覺察,運用在批判自己或他人,如:「你看,你又打岔了!」、「我怎麼老是會討好別人呢?」...,替他人或自己貼上標籤,這樣的話就偏離的學習這四種姿態的本意,那是很可惜的。
當你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看見孩子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忍不住滿腔怒火、脫口咆嘯,稍後你有些過意不去,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掌控好... 如果我們可以越來越多的覺察自己的求生存姿態,就代表有機會創造一個停頓的時空,出現更多選擇的可能性,讓我們趨向於一致性的溝通方式,創造真誠的互動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幾天前跟朋友聊到她最近遭遇的瓶頸,她提到她正在經歷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創傷,而這些創傷的累積直到現在也仍是現在進行式,讓她感到身心俱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約莫十年前開始,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年華老去,或許這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相信每個人的經歷或多或少有些相似。 與父母的關係好像在自己成家之後斷了音訊,正確來說,我的工作、家務及育兒的時間幾乎是我的全部,現在回想那時候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已經有些超過負荷,因而忽略了與原生家庭親人之間情感的連結。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幾天前跟朋友聊到她最近遭遇的瓶頸,她提到她正在經歷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創傷,而這些創傷的累積直到現在也仍是現在進行式,讓她感到身心俱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約莫十年前開始,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年華老去,或許這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相信每個人的經歷或多或少有些相似。 與父母的關係好像在自己成家之後斷了音訊,正確來說,我的工作、家務及育兒的時間幾乎是我的全部,現在回想那時候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已經有些超過負荷,因而忽略了與原生家庭親人之間情感的連結。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