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公司行號的Youtube為什麼都做不太起來?

欸不是啦,Youtuber沒你想像的好當欸
欸不是啦,Youtuber沒你想像的好當欸
我們在市場上很少看到成功由公司行號培養起來的Youtube頻道,但由網紅建立起的公司卻不少,像是阿滴、Joeman、蔡阿嘎、HowHow、Peeta葛格、啾啾鞋,這是為什麼? 公司資源這麼多,怎麼打不過多數從零開始的網紅? 其實公司行號和網紅有著巨大的體質差異,從我超過3年實戰Youtube的觀察,以及從2012年就任職過YT公司的經驗,來稍稍的聊一下~ 如果正在觀看的朋友們對經營Youtube有疑問也可以當作參考。 這裡我先提出簡單的3個大方向:
  1. Youtuber其實是一項專職,它不會是隸屬於公司行號底下的一個職位。
  2. Youtube內容製作者的創意容易受公司決策牽制。
  3. 公司行號與網紅的關係其實存在不小的矛盾。

Youtuber是一項比常人想像中還要艱難太多的專職

😨真的好難喔 我們常聽到一些客戶業主會說: 「我想要有"質感"的影片,幫我拍得看起來很高級!」 「阿你不就影片剪一剪,上幾個字而已,哪有什麼難?」 這樣的話聽起來確實會令人不太舒服,不過換位思考一下就發現這很正常, 因為客戶的專職並不在這,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 每個人的想像能力有差別成功的專業Youtuber要有能夠看畫面一眼就能分析細節的功夫
上圖是我在文案社團看到的一篇留言, 怎樣才能拍出百萬Youtuber的質感呢? 其實大部分在問這個問題的人,他們真正想問的是 「我要怎樣才能有這麼多的訂閱、賺他們賺的錢?」 還有「我要用我的影片來帶貨」。 這是不少不了解Youtuber這項行業的人會問的問題, 坦白說,這樣的問題顯露出他對這行一竅不通,這些問題止於表面的表面。 先不說影片的文案口白表演技巧,這些「軟體」需求, 我們先說「硬體」。 相機該買到什麼等級?相機並不是砸大錢買下去就能保證好畫面, 還必須具備打光背景布置相機設定後製調色的知識, 有些人一開始就花錢買幾萬元的攝影機,但相機光圈快門色溫怎麼設定不知道, 導致拍出來的素材光線色溫亂跳,後製也不曉得怎麼調,讓觀看者受到干擾, 花大錢卻可能連20%的效果都產不出,拍了幾部就開始懷疑人生。 其實還有一項要素凌駕於硬體之上, 那就是「節奏」。 這是絕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一點,我也花了不少時間、上百次夜裡睡不著才琢磨出來,「節奏」比什麼都重要。
簡陋背景,140萬點閱數
節奏聽起來超級模糊,到底是什麼節奏? 早期蔡阿嘎的台語教學教室就是極好的例子。 背景幾乎沒有布置,也看不出高階打光技巧和調色, 完全原創的內容產出140萬的點閱,扣除掉從2011年影片上架後11年來陸續增加的數字,當年上架就已破百萬。 其實細分開來會發現幾項元素,這些就是「節奏」: 草根性、台語專業、口說能力、雙簧相聲、綜藝效果、影片剪接, 這些元素落在對的點上,就會形成流暢的節奏。 硬核的台語能力在當時算得上稀缺技能,流暢的口說能力, 還有話外音藏鏡人和蔡阿嘎唱雙簧,讓整個節目效果更立體。 電視上也有台語教學節目,可我們不太會記得那些老師, 因為缺乏了「綜藝」, 綜藝就是「綜合表演藝術」,相聲、歌唱、笑話、主持、肢體表演、面對鏡頭的能力,早期的豬哥亮歌廳秀、工地秀,主持人需要觀察來賓的喜好、他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笑點,他們都是哪些人,哪些通俗的笑料會對他們產生效果,都要加以觀察實驗。 這些都需要跨領域觀察學習。

要打造成功的Youtube頻道,一定要「跨領域學習」。
許多公司行號在營運上很厲害,面對影視則一知半解, 因為對其他行業缺乏觀察、影視經驗也不足, 監督起來也是憑感覺,使成品「不是觀眾要的」, 他們做出了「自己感覺起來對的東西」,也就是他們不了解TA的需求。 越是專業的Youtuber,他的能力就越接近製作人、主持人的等級, 能力越強的通才就越不容易隸屬於公司行號下, 吳宗憲、胡瓜這樣的主持人也都不是領固定薪水,而是簽約制, 且他們的薪酬高得嚇人,一般公司行號很難養得起。

Youtube內容製作者的創意容易受公司行號牽制。

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影視新聞揭露迪士尼、華納高層牽制了旗下漫威、DC電影創意人員的想法,就連《星際效應》、《全面啟動》的大導演諾蘭都受不了高層的限制而出走,好萊塢近年來的政治正確傾向也讓觀眾感到不悅。 高層看的是營運,為了打中更多受眾、更大的市場,常常需要做出妥協, 例如迪士尼為了中國大陸市場拍出的《花木蘭》真人版,就是在揣測中國市場下做出的四不像產物。 預算2億美元卻只收7000萬美元,該劇本是經典的負面教材, 連中國人都不買單,迪士尼拍出了給蚊子看的花木蘭, 進戲院看的蚊子都比觀眾還多。 連迪士尼這樣經過複雜風險評估的巨型集團都會做出災難性的決策, 寡頭制的公司行號就更容易有牽制創意人員的狀況。 除非高層影視方面的經驗豐富,非常了解魔鬼到底都藏在哪裡, 否則很容易看不懂為什麼拍攝流程要這麼多天,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 「不能便宜一點嗎?這個道具是幹嘛的?」 「一支影片要5天?一天拍攝一天後製,兩天就好啦!」 我曾受一家傳統媒體公司邀請,他們想要成立一個影音部門來推廣書籍, 一周之內要閱讀3本書,並把書中內容整理成「誘人的10分鐘」腳本, 讓觀眾看了10分鐘的影片就想買這些書。 我很明白公司人事精簡的原因,一個新部門、新項目的成立風險其實很高, 是我也會想用最小的代價打出最大力道, 可惜我不方便和該主管說太多,因為他不需要來我教育他。 一周要閱讀3本書對閱讀速度快的人來說不是大事, 但最困難之處在於「整理」,當時已經Youtube實戰兩年的我一聽就不妙, 一本書要介紹得好聽,一文案必須非常流暢,二要引經據典, 單單陳述這本書的內容無法激起觀眾的購買慾, 還要告訴觀眾「我為什麼要買」、「跟我有什麼關係」、「我能用在哪」, 要從其他的書籍電影、社會現象,甚至是論文來旁徵博引,你的論點才會穩, 因為有一點非常重要 ─ 「觀眾為什麼要聽你的」。 光是做這些就需要大量的思考、蒐集資料與圖片, 且資深youtuber都知道一點

編寫文案對精神負荷其實很大
「無時無刻都在工作」是文案人員的職業病,因為腦袋就長在身體上跟著走, 你是技術人員工具不在身邊,你自然不容易想起工作的事,因為你也無法工作,文案人的工具就是腦袋,很容易就不小心工作起來。 我在自營Youtube時養成了一個非常、非常壞的習慣, 就是「把工作帶到床上」,不是happy時候還在工作,不是那樣, 睡覺時還在想工作的事、文案怎麼寫、怎麼拍,這是非常傷身傷心的職業傷害。 阿滴也曾說過,他曾因此患上憂鬱症,你要看數據、顧KPI,容易停不下工作。 一周要閱讀3本書並寫成10分鐘的腳本,且每周如此, 我想我需要《藥命效應》裡的「NZT」聰明藥丸才能辦得到, 你等等我研發出來~ 而且除了一文案必須非常流暢,二要引經據典之外, 還有更重要的第三點 ─ 「要有新花樣」, 每周都重複一樣的10分鐘講三本書,觀眾很快就會膩,觀眾膩了就不看了, 光是一直要構想新的梗、新的模式,就已經是另一個職位 ─ 「企劃」。 而光是企劃就已經是非常傷神的工作。 我覺得相當可惜,因為它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工作, 但高層面對營運勢必會有「超現實」的考量,他們受到資源的限制。 他們常不經意把門檻設得很高,讓徵才難度大幅提高。

公司行號與網紅的關係其實存在不小的矛盾。

徵才難度很高,可真的徵到了這麼好的人才也可能是個問題, 這是一般公司行號比較難事先預料到的。 如果能用有限預算就打出極大成效,這樣的人才豈是池中之物? 公司行號更害怕的一點是,如果你紅了就走,還把我建立起來的觀眾都帶走, 那我豈不是人財兩失? 除非觀眾對你的品牌有黏著度、有信仰,否則觀眾認的是「人」,不是品牌。 這個隸屬於公司的員工把頻道做起來了,觀眾認他了, 原本的主從關係就會變成一種「競合關係」。 就像公司裡的超級業務也常會是主管和高層防範的對象,公司會用一些方式縮限這些超級業務的權限,放在創意產業就會出現牽制創意想法的決策。 所以大部分的Youtuber公司都是「老闆就是網紅本人」,上面提到的阿滴、Joeman、蔡阿嘎、HowHow、Peeta葛格、啾啾鞋,無一例外。 HowHow捧紅了自己的朋友藍亦明,藍亦明離職時並沒有帶走流量, 上班不要看的超哥、伯夷離開時,也沒讓上班不要看瓦解。 而這些網紅老闆也都是從自營開始,每一個環節都明白該怎麼做, 他們看畫面一眼就知道機器怎麼架、光怎麼打、字卡要怎麼上,要配什麼圖。 所以不少人光是看到網紅經濟表面上的光鮮亮麗就跳下去做, 認為把元素都湊齊了,人找一找,機器架一架, 進編輯軟體就能變出百萬訂閱的帶貨金雞母, 但事實上Youtuber與Youtube頻道要做得成功, 無論幕前幕後還是高層,都需要實力堅強的「通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是我啦,我好學啦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