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中文的局限,以及我爲什麽不支持盲目的漢字拉丁化

寫出來發現,這篇文章純屬找駡。行吧,歡迎反駁,有理有據就算是吵起來我也喜歡,因爲對完善想法有益;也依然歡迎無故謾駡,前提是您得罵得過我~
一、中文的局限
漢字的發展,從古至今,基本上是在進行語義轉換,詞彙量的爆發幾乎是靠清末民初對西方科學的引進和對日文作品的翻譯開始的。然而,引進西方科學的詞彙有相當一部分也是藉用日制詞匯,幾乎要遇到日文音譯才會考慮意譯的地步。儘管日制詞彙是借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詞匯並賦予新意,但從意義的結構上講,仍舊是日式的。
在此之前,由於科舉束縛了大部分文人,使得漢語語境一直局限在儒家學問中,道家和佛家對語境的影響也僅限抑儒的特殊時期,滲透到日常語言中的詞彙更少。所以說,漢語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博大精深⌋,當西方已經開始用相對于古典邏輯更複雜的邏輯進行元語言本身的研究時,中國學界還在不懈地以之乎者也闡釋四書五經呢。當然這裡毫無疑問會有人說,西方學問不是到現在還沒脫離闡釋古希臘嗎?我不認為⌈闡釋⌋是恰當的描述,以⌈借用⌋一詞描述現代西方思想對古希臘思想的態度更合適,中國在民國時期以前大概類似《孔子改制考》之類的工作,非常稀少。而現代語境幾乎是在照搬西方,特別是科學主義對中文環境的影響,使得⌈不合邏輯⌋的敘述成爲漢語言文學中的大忌。這沒甚麽好丟臉的,漢語古典文學中確實存在相當一部分邏輯漏洞,因爲古代中國原本就沒發展出邏輯這麽個東西,而科學化的影響又不得不以邏輯作爲尺度。那麽照搬西方的語境,而不是沿用政治化后的儒家學問的語境,再合理不過了。
但是,由於沒有日語那樣包括語法在內的拉丁化改革,照搬內容僅限於概念的範疇,甚至無法上升到理念的範疇,這也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無法脫離經由政治固化後的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香港人、馬來人、新加坡人因為雙語教育的普及,這類問題就不那麼明顯。我個人傾向認爲,這也是香港傳統文化和台灣傳統文化看起來形式相似,但本質差異巨大的原因。
二、漢字拉丁化
作爲民國早期就爭論不休的、關於漢語言改革的重要議題,如今仍有數量可觀的擁躉。但顯然已經沒甚麽風浪了。儘管有些人在盡力推廣,用拉丁化的漢語寫文章,但早已失去往日語言改革的目的與原則,只是簡單地告訴人們,這麽做好向西方推廣漢文化。但這只能讓食古不化的將漢語作爲唯一語言的使用者們認爲,這是丟了老祖宗的東西,在向西方獻媚呢。
然而我不贊成盲目的中文拉丁化,并不是因爲覺得漢字不該丟,而是因為拉丁化的中文沒有經過日常語言和書面語的自然分離,假使書面語保留漢字,日常語言的拉丁化又顯得沒有那麼必要。而且中文固有的邏輯錯誤仍然會被保留在拉丁化的日常語言中。對中文的結構化沒有任何幫助。中文拉丁化至少應在整體教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進行,或者反過來,只在學術領域進行。盲目的拉丁化只會使中文的含義逐漸缺失,使之更偏向東南亞的拉丁化語言,而非東亞(日韓)的拉丁化語言。二者的不同在於,日本維新運動是把語言從結構上拉丁化的,無論音系上還是結構(語法和表達邏輯)上,東南亞語言則是完全的日常語言拉丁化,這對外來詞的釋義和理解有根本上的影響。假使無法自然引用和理解外來詞,拉丁化的語言對母語者來說就毫無意義可言。甚至會使原有的豐富語義災難性地損失。
三、漢語是否需要結構性改革
要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解答,漢語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表達優越性
之前偶然瞥見一篇老文章,比較中文相對英文有著各種優越性:比如英文有上百萬詞,大部分專業名詞不可普及,不像中文用三四千字足以表達上百萬的組合詞等等。
像組合詞這種,德語用的是最順手的了,冗長的詞彙往往也能準確地表達詞的實際意思,然而實際情況則是,這種詞彙之中的一大部分時效性很短,隨著詞根本身意義的變化,大部分組合詞實際上是處在被詮釋狀態而非詮釋狀態上的。相比之下,專有名詞的好處就是,比如λόγος過了兩千多年還是λόγος的意義,différance(德里達的延異)再過幾百年也還會是一個像錯別字的專名。這就好像如果有一天把Paris的城市名和Pékin交換,那麼Cathédrale de Paris的意義就會變得混淆,而Notre Dame de Paris則仍然有能力作為一個專名指代換詞之後的Cathédrale de Pékin。
單從這一個意義上講,德語和漢語可能都不適合做長期的科學表達,而只適合做短期普及
話又說回來,一個漢語母語者對自己的母語存在優越感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如同法國人認為法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德國人覺得德語表述最清晰一樣,母語終究大概率是一個人最容易完整表達的語言系統。就像一個只知道主語+動詞表達主體動作的人,會難以理解為什麼拉丁語或意大利語要把一個動詞拆成六個來背;或者明明加上一個像“了”一樣的符號就可以表達過去的事,為什麼要像從古希臘開始就繁瑣地在不同的格里變位一樣,就只是因為,那不是他的母語而已,假使給他換上個英文腦,他一樣會去質問中文為什麼有四聲、為什麼沒有固定的時態表達式等等。
所以説,無論那種語言,各有特點,但如同維新運動前的日語一樣,并不排斥改革
几種語言我也只是涉獵的水平,也很慚愧並沒有唯獨挑選歷代⌈大聖人⌋們幫忙篩選過的⌈聖賢書⌋來讀,進而培養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但總比不學無術強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