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隨寫009 「搬出去住?現在房租很貴捏!」 - 獨自生活如何開始

大家好,我是艾希。
今天這個主題也是寫給剛畢業的年輕人,關於到底要不要搬出去住。 先講結論,如果經濟狀況允許的話,我一率建議搬出去住。 就算是植物,想要茂盛生長的話,每一株之間都需要留有陽光足以映照的空間;動物也是,科學家用老鼠做過實驗,只要空間內的壅擠超過一定程度,老鼠就會呈現暴躁的狀態。
因此,人與人之間保有一定的距離,不只可以減少傳染病交互傳染的機率(當兵睡過大通鋪的一定記得疾病是如何被共享的),更可以確保每個人自己的生長狀態。 畢竟每個人都應該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那麼,這個主題的討論還需要討論什麼呢? 主要是有一些年輕人跟我聊這個主題時會連帶提到幾個常見問題,像是「房租太貴」或「家人不讓自己搬出去住」。
那麼今天就針對這些常見問題做一些討論。

已經準備好面對這世界了嗎?

其實搬出去住很大的一層意義就是代表自己要直面這個世界予己的挑戰。 在美國往往是孩子一成年就趕出家門,讓他們學會去挑戰這個世界,相較之下,華人則是常見 30 多歲還跟父母住在一起的狀況。 但在崇洋媚外之前,我們先來捋一下脈絡。 美國的民族性根本在於拓荒者精神,而華人則多是農耕社會延續的氏家傳承。 拓荒原本就是要將人往蠻荒趕去,如果人太過密集,則會把地力用盡(牛馬會把草地吃成沙漠);但農耕則一直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協作繁重的農作。 這些都是根植在文化深層的民族性,我們都是順著這個根生長成今日的模樣。 因此在評論之前,先了解這些才有利我們去做調整。
而無論是東方或西方,搬出去住就代表自己有能力在其他地方落地生根。 那麼先問問自己,準備好了嗎? 過去那些由家人代勞的部分全部回到自己身上,會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我在國外生活時,聽過很多鬼故事,像是打翻飲料不收拾,說是以前在家裡時,打翻的飲料和弄糟的空間過陣子會“自動”清理乾淨。 這種把周圍的人都當成小精靈的奇葩,真的我還是會建議不要出來危害世界了。

展現出自驅力和自制力了嗎?

很多時候,父母不是不願意放小孩去闖,而是小孩還是像個小孩。 如果我父母不願意我搬出去,我會問自己「是不是我表現的不像是我有能力獨自生活」。 我以前大學是住宿舍,有些人的生活習慣真的是不敢恭維。 而自己是否假日能妥善安排自我進修或成長的內容,是否能夠下廚做最基本的營養均衡管理,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網去提供自己必要時的協助。 更重要的,自己是否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型態或人生追求,是需要透過搬出去住來更容易達成的。 有的話,父母知道嗎?

想要的東西是否耀目到足以照亮其他黑暗

我在國外時,只要是留學生,無論男女,都會買菜、做飯、精打細算,許多甚至在家沒洗過碗的人,都願意跑去餐廳打工,蹲在路邊洗著堆積成山且永不見減少的碗盤(薛西弗斯的碗盤)。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離開舒服的家鄉到冷冽的遠方是為了什麼。 尼采說過一句話,「如果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能接受近乎所有的存在方式」,這是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寫出來貼在書桌前的話,伴隨了我兵荒馬亂的年歲。
如果搬出去住是因為不想要有人管,想要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我也滿佩服你能看我的文章看到這邊,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可以滾了。 我很喜歡看脫口秀,所以台灣脫口秀的新興如 喬瑟夫 和 Jim,一開始搬到台北都是住在連熱水都沒有的頂樓加蓋時,我非常能夠體會。 事實上,當自己很忙的時候,住的地方就只是個睡覺的地方要跟人睡覺去外面開房間就好了,我以前年輕時也會覺得為了晚上有個可以躺的地方花太多錢,沒什麼必要。
至於,怎麼找到足以為其而生、甘願為其受苦的人生目標,就是後面的主題了。
希望你在我的文字中,多看懂了自己一點點。 我是艾希,我們下次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