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了,為何還要討論明日大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不論是殖民地政府還是港共政府,一直覬覦著香港島至大嶼山之間,稱為「中部水域」的一大片海洋,作大規模的城市擴張和發展。由早年《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裡的「東大嶼島」,到曾經倡議的十號貨櫃碼頭,到現時別稱「東大嶼都會」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在這片水域上填海造地的野心,一直未有消失。
由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於 2014 年施政報告初次提出「東大嶼都會」的概念,到林鄭月娥於 2018 年演變成「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這項規模龐大的工程,從需求估算、建造成本、環境影響等多個範疇,在香港社會裡一直存有大量非議。去年發佈的更大規模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雖然有人認為是把明日大嶼 play down 的徵兆,但政府一直強調,兩項工程互為發揮協同效應,將會同步進行。而事實上,跟中部水域人工島工程相關的三份環境影響評估摘要,已於 2021 年底發佈,政府亦意圖於稍後時間,進行有關的公眾參與活動。
政府多年來表示「東大嶼都會」將發展成香港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預計可容納最多 110 萬新增人口,此乃建基於香港於 2040 年代初期人口增長至八百四十多萬的推算所作出的發展規模。此前,已有不少民間團體曾經質疑,香港多年來的人口估算嚴重「報大數」,直至武漢肺炎爆發前的 2019 年,香港實際的人口數字,從未有達致過去多年推算過的規模。而新增的住宅數量要十多年後才能兌現,亦被批評為「遠水不能救近火」。
武肺的爆發,加上香港政治環境的轉變,對於香港的人口結構,以致整個世界的營商環境,俱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數天前(8 月 11 日),香港統計署發佈了截至 2022 年中,香港估算的人口數字為 729.6 萬,連續兩年出現下跌。政府辯稱,人口下跌的主因,是因為出生率下跌及外來移入的人口受封關影響而維持低水平,但這也掩飾不了移民潮正確切地發生,事實上如強積金的提領數字、報稅表的發出數量、住宅單位急售的情況,都是無法騙人的。統計數字顯示,15–29 歲人口組群,流失情況在眾年齡層中最為嚴重,佔總人口比例亦下跌 0.7%,可見對香港長遠發展的影響非常深遠。
有些人會樂觀地以為,疫情消退,關口管制鬆綁,可重新吸引人才、外資來港,重振香港的經濟活動。可是政治形勢的轉變,把香港過去多年賴以成功的基石徹底催毀。統計署數據顯示,2021 年中仍然在香港設有辦公室的美國企業,比起 2020 年中下跌了一成,而歐洲商務協會本年三月時的調查,亦發現近半的受訪公司,有意全面撤出,或把部份員工調離香港。這些撤出香港,或減少香港業務的跨國企業,將來重返香港以致中國市場的意圖,會有多少?
另一方面,武肺的大流行,加速了居家辦公、遠端工作等風潮,就算在矽谷,也很多人決定不再忍受高樓價和地獄式通勤,遷往二線城市居住並遠端辦公。未來香港的辦公室需求,在上述的因素影響下,仍然需要廣建新的(甲級)商業大廈去應付嗎?

高昂的造價,一直是中部水域人工島另一項甚具爭議的課題。2019 年政府推算的工程造價為 6240 億,但有多位工程界人士曾推算,連同通脹、超支等因素,總工程支出可能會達致一萬億的天文數字。
同樣屬近年的大型基建工程的機場第三條跑道,機場管理局本來的融資方案裡,分別有徵收機場建設費及發債兩個部份,惟武肺打擊加上長期封關,令旅客清零,來自機場建設費的收入遠低於預期,導致機管局需加大發債作融資,預計 2022/23 年度的債務水平增至過千億。不過,在經濟已經出現技術性衰退、環球市況持續不景和動盪的形勢下,債券的認購情況能否達致預期,而債台高築對機管局財務穩健性的影響,以及其利息清償的能力,仍屬未知之數。
在武肺的影響下,香港政府先後推出多項所謂的「抒困」措施,已令財政儲備由 2018/19 年度的 11616 億元,下跌至 2021/22 年度的 9467 億,過去數年亦出現赤字預算。前述的人口下跌,對政府稅務收入本有一定打擊,而環球經濟的種種挑戰,亦有機會對政府的外部、非經常性收入帶來負面影響。公共財政面對著各種憂患下,尚要撥備開展中部水域人工島及其他多項基建工程,仍然可以持續下去嗎?一些「有識之士」曾經寄望透過新增土地上的賣地收入,填補相關的財政空洞,先不要說這些「願望」十多年後是否真的兌現得到,但要一個極度口渴的人等一杯十年後才會出現的水,本已是一件荒誕的事情。而政府自行發債募集金,亦需面對現時機管遇到的各種風險,且更會令香港未來的公共政處於更高的風險之中。
政府一直未有表示放棄「明日大嶼」發展計劃,但由計劃提出至現在,不論是香港社會環境以致全球政經局勢,已出現了不少的改變。當昔日所做的人口推算、經濟模型、財務安排預測等,已無法回應當下的新形勢時,如不肯承認事實,針對這些按照昔日推算所草擬的發展計劃作全面而詳細的重新審視,確認其必要性依然存在,這個深淵,要不知如何走出來了。
是故,明日大嶼,仍然值得我們去討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9會員
10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right F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倘若以為這個「困獸鬥」可以一直掩蓋、壓制著香港人的各種情緒,當壓力煲最終承受不了的時候,遺禍著實更為嚴重、廣泛。
趁著腦海裡尚有一點記憶,還是值得好好寫下來,否則假以時日,我們就會忘記了,七月一日,公民社會曾經有過如斯的操作。
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嗎?
撫心自問,自己仍未算是完全站在女性的一方。
無法再光明正大提起的六四
社會在尊重鐵路迷的興趣時,倘若鐵路迷有相對成熟的表現,且能客觀地討論鐵路相關的事宜,這該會是個雙贏局面。
倘若以為這個「困獸鬥」可以一直掩蓋、壓制著香港人的各種情緒,當壓力煲最終承受不了的時候,遺禍著實更為嚴重、廣泛。
趁著腦海裡尚有一點記憶,還是值得好好寫下來,否則假以時日,我們就會忘記了,七月一日,公民社會曾經有過如斯的操作。
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嗎?
撫心自問,自己仍未算是完全站在女性的一方。
無法再光明正大提起的六四
社會在尊重鐵路迷的興趣時,倘若鐵路迷有相對成熟的表現,且能客觀地討論鐵路相關的事宜,這該會是個雙贏局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未來開發區域主要為六都以及新竹,且不排除都市更新案。 目前規劃中的五年內全台待售案約2000億左右,平均分佈在北中南的區域。
Thumbnail
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經濟格局正悄然改變,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體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2024年,這個轉折之年,對香港經濟而言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雲變幻中,還是在區域發展競賽中,香港都需要敏銳地調整策略,以維持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樞紐及創新城市的地位。 本篇部落格將從多個角
Thumbnail
基於生育率已是世界倒數第一名,而政策效果還是敵不過現實的需求,新生兒數量依舊逐年的下降,加上2025年7月5日,南海海溝菲律賓段發生嚴重海底火山爆發,塌陷的海底板塊,造成東太平洋的超大海嘯,直接造成亞洲千萬人流離失所級別的災難,死傷者不計其數,人口數進一步的流失。
Thumbnail
我個人對重大建設是沒有既有意見的,該建就建,不該建就不建。 不過應該多多聽各方的意見。目前花蓮32萬人,台東21萬人。相加大約苗栗人口53萬。表 1 2016 至 2021 年各縣市平均人口變動概況(續) 先把台灣20年後會成為甚麼樣子告訴大家。往後20年的人口推估是多少?因為這是重大建設。建成
為什麼403花蓮地震,月底傅崐萁去中國後,5月不到三周藍白就全力推動3項2.7兆(台灣一年國家預算)的花東交通特別條例要三讀?因為只要過了,下半年編列2025國家預算時,就可以用這個特別預算,完全卡住民進黨政府的規劃,還可以吃掉IDS量產的預算,加上一堆NCC等行政獨立機關人事權審查,還有藐視國會罪
Thumbnail
今時今日,經過了疫情的洗禮後,香港社會各種看似難解的問題再度浮上了檯面——老齡化社會、物價飛漲、樓價高昂、經濟疲弱、房屋供應等,讓人心惶惶,更爆發了一波移民潮。看似失去了曙光的城市,要如何能夠起死回生? 現在,筆者將重點講解香港的現況,以及解決的方法。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未來開發區域主要為六都以及新竹,且不排除都市更新案。 目前規劃中的五年內全台待售案約2000億左右,平均分佈在北中南的區域。
Thumbnail
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經濟格局正悄然改變,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體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2024年,這個轉折之年,對香港經濟而言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雲變幻中,還是在區域發展競賽中,香港都需要敏銳地調整策略,以維持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樞紐及創新城市的地位。 本篇部落格將從多個角
Thumbnail
基於生育率已是世界倒數第一名,而政策效果還是敵不過現實的需求,新生兒數量依舊逐年的下降,加上2025年7月5日,南海海溝菲律賓段發生嚴重海底火山爆發,塌陷的海底板塊,造成東太平洋的超大海嘯,直接造成亞洲千萬人流離失所級別的災難,死傷者不計其數,人口數進一步的流失。
Thumbnail
我個人對重大建設是沒有既有意見的,該建就建,不該建就不建。 不過應該多多聽各方的意見。目前花蓮32萬人,台東21萬人。相加大約苗栗人口53萬。表 1 2016 至 2021 年各縣市平均人口變動概況(續) 先把台灣20年後會成為甚麼樣子告訴大家。往後20年的人口推估是多少?因為這是重大建設。建成
為什麼403花蓮地震,月底傅崐萁去中國後,5月不到三周藍白就全力推動3項2.7兆(台灣一年國家預算)的花東交通特別條例要三讀?因為只要過了,下半年編列2025國家預算時,就可以用這個特別預算,完全卡住民進黨政府的規劃,還可以吃掉IDS量產的預算,加上一堆NCC等行政獨立機關人事權審查,還有藐視國會罪
Thumbnail
今時今日,經過了疫情的洗禮後,香港社會各種看似難解的問題再度浮上了檯面——老齡化社會、物價飛漲、樓價高昂、經濟疲弱、房屋供應等,讓人心惶惶,更爆發了一波移民潮。看似失去了曙光的城市,要如何能夠起死回生? 現在,筆者將重點講解香港的現況,以及解決的方法。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