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遊子救星綠豆椪

海外遊子救星綠豆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翻到2020年的日記,除了寫了很多次「Covid很煩」之外,還有那年人在海外過節的紀錄。

raw-image


首次在異鄉過中秋,跑了一趟亞洲超市,勉勉強強覓得一盒台灣外銷月餅,吃了幾口,只有豆沙表現過關。

社群媒體上曬著連假期間柚子、肉與糕餅的沙龍照,一個白白胖胖、裡面的餡淡黃綠香甜、有時還包滷肉的傳統糕餅忽然拔山倒樹而來,聲聲喚我來玩。

噢綠豆椪,你也在這裡嗎?

快了。

綠豆仁蒸軟拌糖,再備齊麵粉、砂糖、糖粉、奶油,中式點心樸實無華,要的不多。

但多的是我不知道的事。
綠豆椪秀外慧中,餡料理當重要,而外皮也得照料。皮要酥,但不是可頌那種酥;皮要千層,但不是千層派那種千層。油皮裹油酥,擀捲三次才算到位,中間還要讓他們休息醒個麵,一道道工法才能構成經典。

「可以包肉嗎?」另一半禮貌指定。

紅蔥頭下,爆香,絞肉拌炒,調味五俠醬油、米酒、糖、鹽、白胡椒,合作無間共創佳餚(是的剩下的我們拌飯吃了)。

擀得薄而有彈性的外皮放上綠豆餡,舀一大匙絞肉,捏緊收口在桌上慢慢搓圓,白白胖胖的綠豆椪恰似發胖版的麻糬,水嫩Q彈。

出爐後卻失了水分,一如這裡乾燥的天氣。我傷透了心。

「好香也好像唷!就是要這樣皺皺的。」有人聞香而來,嚐了一口,融化在絞肉願望成真的陶醉裡。

原來乾裂是正常。

我也吃了一口,又一口,再一口。
忽地回到潮溼的山坡上的家,等著準備烤肉,等著晚上大家吃月餅賞月,等著互道晚安再一起早餐,等著什麼事也不做就賴在家人身旁。

原來拔山倒樹而來的不是綠豆椪,
是想家。

avatar-img
副食品裡的靈魂碎片
4會員
7內容數
想了很久要怎麼整理腦袋裡、生活中,這些那些吸收到的養分以及一些碎唸,卻一直遲遲沒有行動,後來被話很多又有點好笑的語言模型推了一把 在還沒開始做副食品之前,在AI還沒取代我之前,我趕快來寫一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Sonatine II ~In The Beginning~》 一直以來,家中都是阿嬤(外婆)負責掌杓,筆者就是吃阿嬤煮的飯菜長大的。 下次回家,一定要好好和阿嬤一起吃頓飯,閉上眼,在這最後一個念頭隨著睡意消散後,筆者窩在溫暖的被窩中,進入夢鄉。
粿條要炒得剛剛好,然後才加上蛋。加蛋的時候還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它們堆疊在一起,接著翻炒時蛋還不能散開,粿條卻都要沾著蛋香。
醬油可以搭配的調味料非常多,麻油與花生油的戰爭,只發生在我們家,而這場戰爭,至今都還未有結果。
《Sonatine II ~In The Beginning~》 一直以來,家中都是阿嬤(外婆)負責掌杓,筆者就是吃阿嬤煮的飯菜長大的。 下次回家,一定要好好和阿嬤一起吃頓飯,閉上眼,在這最後一個念頭隨著睡意消散後,筆者窩在溫暖的被窩中,進入夢鄉。
粿條要炒得剛剛好,然後才加上蛋。加蛋的時候還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它們堆疊在一起,接著翻炒時蛋還不能散開,粿條卻都要沾著蛋香。
醬油可以搭配的調味料非常多,麻油與花生油的戰爭,只發生在我們家,而這場戰爭,至今都還未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