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米其林分為專推美食的紅色指南時,首次出現星星,但當時只有單顆星星,直到1931年正式發展成三星評等,分別是代表三星「卓越的烹飪,值得專程造訪」二星是「烹調出色,不容錯過」一星是「優質烹調,不妨一試」
紅色米其林指南是一本美食指南,分為米其林星星(Michelin Star)、「必比登美食推介」(Bib Gournand)與「米其林餐盤」(Michelin the Plate)三種推薦類別。其中星級美食最受矚目,而一星、二星、三星的評選標準,就是食物,從使用食材、烹飪的技巧與味道的層次、料理展現的創意、食物水準的一致性等。
米其林星級餐廳發布前,都會先來公布一波「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廳」,必比登美食推介就是平價版的美食指南,標準是花不到1000元以下就能吃到3道菜的美味小館,或是路邊攤,因為價格親民,官方也特別讓米其林寶寶「必比登」變身吐舌頭的俏皮版,凡是得獎的餐廳,都能貼上象徵的貼紙。
這次回去高雄前,必比登就公佈了本年度的美食推介餐廳,高雄有20家也受到了推薦肯定。本來預計到高雄時去這些餐廳嘗鮮,稍微看了一下推薦的名單,20家餐廳口味菜色各不同,地點也遍布高雄南北,看來只能擇其中某些去試試看了,若再仔細看一下名單,其實我應該能發現,許多上榜的小吃或餐廳其實我是很熟悉的,不論是吃過或是路過。那這些餐廳真的有值得外地旅客或本地人專程排隊去吃嗎 (名單出來後這些餐廳就大排長龍了) ?其實我也是有不少疑問。
米其林星等與必比登推薦有悠久的歷史與世界各國的推崇和肯定,但作為老牌的美食推薦指南,其中的評鑑也帶給各家餐廳很大的問題與壓力,無論是名氣帶來的價格上升,或是餐點品質的下降,亦或是為持續上榜而失去傳統或初衷的料理體驗與手法,其實大眾都有開始反思了。
開始有主廚把星等退回,有老闆不接受米其林推薦。在資訊與訊息開始多元化的世紀,很難有某些指南或標準可以定義每一位顧客的美食,連米其林也需要增加必比登或是綠星指南等符合平價或是永續飲食等多方面的美食評鑑,身為消費者或許也可以嘗試擺脫名氣帶給餐廳的光環,用舌頭和體驗去理解什麼樣的口味或是料理是你願意一再享用或是不懼困難都願意吃到的,或許最後也會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必比登,套一句網路上的用語「最好吃的?就我家巷口那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