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書摘-《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

    前言

      正式閱讀前先做了書末的測試,測試結果真是一言難盡 (冏...),但也解釋了我的性格與情緒為何如此。我是逃避型依戀與焦慮型依戀的混合體,特徵是敏感、容易受傷、疑心病重。
      書中不斷強調的一點是,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就基因來說占比不大,影響最深的是嬰幼兒時期來自父母的「同理回應」與關懷,再來是成長環境。作者真的很用心在蒐集分析病例,許多依戀行為都被歸納統整後展示出來。例如我真的很害怕面對人群、對他人的一言一行敏感無比、無止盡的被拋棄感(這兩年已經好很多)、容易焦慮、對世俗價值觀無感但可以假裝認同、容易成癮(囤積書籍與零食)、不安全感...。  

    本書重點:努力活下去

    • 安全堡壘 (作者指出最好有一個能帶來安全感,穩定情緒的人,但我認為如果交際範圍很小、或者怕麻煩別人的個性,這很難。有沒有可能自己打造自己的安全堡壘?)
    • 藉由自身興趣與嗜好打開心門與他人接觸
    • 透過安全堡壘的恢復找到面對問題的勇氣
    • 找出根本原因與問題才能扭轉生命經驗
    • 面對過往創傷,找出束縛自己的源頭
    • 接受過去的所有創傷
    • 不要逃避

    結語

      回顧本書,我覺得想探索自我又不排斥界受測驗結果的同類人可以試試看。閱讀的過程中心底一直出現一個聲音,會不會就是嬰幼兒時期的我幾乎是被忽略丟棄的那一個,所以直到現在對父母親都還有隱隱的敵意?或者應該說是一種莫名不諒解的情緒,而現在的我想放下它。
      因為年紀的關係,許多年長的親戚一遇到就會開啟關懷模式。開始闡述人就是要結婚傳宗接代等等等...。可是,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了嗎?有這麼理所當然?每當我直白的跟他們說我不想結婚,就會開始被詢問性向 ( 無性戀 )、舅舅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讓表弟表妹遠離我 ( 當我病毒?),說不難過是不可能的,但也只能笑笑算了。
      這麼多年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嘗試關心我個人的心智發展過程。許多事情真的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明瞭,情緒風暴輪迴似的登門報到,卻又不被周遭人尤其是養育我們的人理解,那種情況真是雪上加霜。可以理解周遭人的不耐煩,但有沒有想過當事人更不想要一直重複這個。 
      有時候會想,連自己都還沒有"安頓"好的前提下,如果是為了結婚而結婚,那是不是一個坑跳入另外一個坑而已?如果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或其他什麼的原因而生了孩子,能百分之百對這個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好好養育他、引導他、栽培他、關懷他、愛他嗎?那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未來會經歷各種酸甜苦辣,要怎麼養成他面對困難挫折、自信勇敢、做一個正直善良尊重別人的人,真的有那麼容易嗎?只要生下來就好?
      看完這本書,反而更不想生小孩,在還沒有自信可以完全負起責任前,我寧願不要辜負這一條生命;因為我們都無法代替他所承受苦難,這是閱讀完後的最大體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